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然辩证法

2024-02-04 来源:钮旅网


1. 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P30-33)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部表现。二者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结构决定功能。在系统结构要素相同的情况下,各要素之间的排列组合方式即结构不同,会使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同,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决定了系统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1)我们强调结构决定功能,并不等于说系统的要素对于功能没有关系。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性质的优劣,对于系统整体功能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在系统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情况下,系统的整体功能就取决于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结构对功能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特定的结构产生特定的功能。科学方法论中的“结构解释法”就是根据系统的结构状况来解释系统的功能;技术方法论中的“结构模拟法”是人们为了在实践中获得某物的功能而对自然原型结构的模拟;“结构重组法”是将同样的要素,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产生不同的系统功能,从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新工具。

(3)我们强调结构决定性能,但不能对这种决定作用进行机械的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在:

①同构异功。即同一结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就一种结构来说,它总有一种功能占优势地位,其他功能次之;系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挥不同的功能,其中包含有害的功能;即使在同一环境中,系统的同一结构也会呈现出多种功能。

②异构同功。即同一功能可以同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因此在技术方法中可以采用“功能模拟法”实现系统的预期功能,即是暂不考虑系统内部组成要素及结构,应用模型来再现原型功能的方法。

第二,功能反作用于结构。功能一经产生,就会又反作用于结构,引起结构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1)功能优化促使结构的变化。一定的生物个体总是面临着特定的环境,而环境并不总是有利于生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当环境变得恶劣时,要保存生命,并试图发展,就要求生物个体具有新的功能,而新功能的产生,只有以牺牲自身结构的改变为代价。

(2)功能退化引起结构的退化。达尔文认为引起结构变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二是有机器官的不可用或少用。例如,熊猫本是食肉动物由于环境的变迁而改吃竹叶。

2.人的精神生活在哪些方面离不开自然界?(P101-104)

(1)大自然是人类的审美对象和审美客体。高山流水,蓝天白云,日月星辰,花草松竹…大自然以它多姿多彩的物质形态为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大自然以其比例颜色、线条、形态、动作、节奏等方面的变化统一、错落有致的和谐美引人注目。

(2)大自然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意境,陶冶着人的情趣,净化着人的心灵,关于自然万物的现象遍及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绘画、建筑、戏剧等所有文学艺术领域。大自然本身是一首诗、一首歌,没有自然就没有艺术。

(3)大自然是激励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永恒信念和巨大动力。科学的本质是对现象背后原因的猜测,正是大自然的美、神、奇激励着科学家投身于科学研究,终其毕生精力去破解自然之谜,探索大自然的神之根、美之韵、奇之源。

(4)大自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自然万物精巧的结构、优美的形态和奇妙的功能是启迪技术创新的源泉,许多技术创新都得益于对自然物质原型结构及其功能的模仿。

(5)大自然还启迪人们珍惜生命,用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动力。复杂的现实中,人们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曲折,当身处逆境挫折压力难以接受时会万般沮丧、万念俱灰,有的人甚至会特别极端的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大自然中长在沙漠中的小草、长在峭壁上的青松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告诉我们不要放弃一切更不能放弃生命,只要坚强加坚持我们我们终究会度过风雨迎来美丽的彩虹。

3.“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P129-133)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要求就是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本,就是坚持以民生为本,即既要为人民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生产资料,又要为人民提供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就内在的要求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存。

(1)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存,才能为人民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的生活资料,人通过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维持生命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存,才能为人民提供进行创造活动的生产资料。从人类磨制石斧石器的石器时代到现代核能、纳米材料的利用,这些劳动资料无论经过多少次深加工,

其原材料都是来源于自然界。没有自然界,人类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3)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存,才能为人民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地球原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然而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对自然界进行过度的掠夺和排放,破坏了自然界自身的生存环境,也损害了人类自身的身体健康。首先,空气污染严重破坏了人的生存环境,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明显的危害;其次,水质污染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巨大杀手;再次,受污染的土壤成为危害健康的“化学定时炸弹”。

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存、协调发展,才能免受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困扰和频繁的自然灾难袭击,远离疾病的折磨,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为基础,通过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动态平衡,努力纠正人类有关自然界的错误决策或行为,营造既符合人的尺度又符合自然尺度的美好的生态家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内在要求。

4.“环境问题”是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P133-138)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既不可能有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有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1)人与自然不和谐动摇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或空间,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

(2)人与自然不和谐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动摇社会政治稳定的根基。环境问题对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投诉增加,二是群体冲突事件上升。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

(3)人与自然不和谐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是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一是危及国家和名族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基础;二是有可能成为战争与冲突的导火索;三是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不和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危害民生、涉及经济、政治、国家稳定与安全的重大的社会问题。所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关注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只有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才能使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发展危机和生存危机,才能“改变人类有物质而无幸福的生活品质,实现真正的发展和真正的幸福”。

5.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场涉及经济发展方式、技术创新模式、消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革的系统工程,是人类进行自我救赎的基本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量化评估生态系统价值和绿色发展的指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 ,简称GEP)是建立的一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应的、能够衡量生态良好的统计与核算体系。用GEP来量化评估生态系统价值和绿色发展,是迫切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助推生态文明的一条现实路径。GEP概念的提出,填补了国内外对自然生态资产核算指标的空白。

(2)创新合理利用资源的手段:一是合理利用能源额技术;二是减少CO2排放的技术(碳捕集、碳埋存、碳转化);三是开发低碳或零碳清洁能演的技术。

(3)倡导节俭素朴的消费文化。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自觉地进行生态消费,即“适度的、绿色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

首先,节俭素朴的消费是适度消费。第一,适度的消费不是过度消费,而是满足人基本生存要求的消费,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消费;第二,适度消费是在地球资源、能源可承受基础上的消费;第三,适度消费不是奢华消费,而是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

其次,节俭素朴的消费是有利于环保和健康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循环消费而不是一次性消费,它是对丧失了使用价值的消费品进行循环再利用,把消费品的使用价值用干榨净,以减少对环境排放的浪费,同时也满足了人的实际生活需要。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节俭素朴的消费不是守财奴式的消费;节俭素朴的消费不是贫困消费;强调节俭素朴的消费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4)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根本。低碳生活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饮食起居中所耗用的资源能源量,从而降低CO2排放量的生活,即节能减排的生活。低碳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且触手可及,低碳生活不会降低生活质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一起享受“优雅而时尚的低碳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