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2023-03-15 来源:钮旅网


《伤寒论》背诵篇

太阳病辩证纲要

太阳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太阳病分类-太阳伤寒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去芍药汤证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

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新加汤证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汤证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加半夏汤证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大青龙汤证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

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小青龙汤证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蓄水证-五苓散证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腑证-蓄水证-茯苓甘草汤证 【2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25】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变证

治则及辩证要点-变证治则 【2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治则及辩证要点-辨寒热真假 【27】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治则及辩证要点-辨标本缓急 【28】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证候分类-热证-栀子豉汤类证 【29】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证候分类-热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30】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1】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证候分类-热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32】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证候分类-虚证-心阳虚证-桂枝甘草汤证 【33】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虚证-心阳虚证-桂枝加桂汤证 【34】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证候分类-虚证-心阳虚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3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证候分类-虚证-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36】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虚证-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37】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证候分类-虚证-脾虚证-小建中汤证 【38】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证候分类-虚证-脾虚证-桂枝人参汤证

【39】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证候分类-虚证-肾阳虚证-干姜附子汤证 【40】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证候分类-虚证-肾阳虚证-真武汤证 【4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证候分类-虚证-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证 【42】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

主之。

证候分类-结胸证-结胸辨证 【43】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证候分类-结胸证-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 【44】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证候分类-结胸证-热实结胸证-大陷胸丸证 【45】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证候分类-结胸证-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证 【46】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证候分类-痞证-成因及证候特点 【47】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证候分类-痞证-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48】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证候分类-痞证-热痞证-附子泻心汤证

【49】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证候分类-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半夏泻心汤证 【50】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证候分类-痞证-寒热错杂痞证-生姜泻心汤证 【51】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

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证候分类-痞证-痰气痞证 【52】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证候分类-上下寒证 【5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阳明病辩证纲要

阳明病提纲 【54】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脉证

【55】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5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本证

阳明病热证-栀子豉汤证 【57】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烦躁怵惕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热证-白虎汤证

【58】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5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60】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病实证-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 【61】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实证-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62】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6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实证-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64】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阳明病寒证、虚证-阳明中寒饮邪上逆证 【65】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阳明病变证

发黄证-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 【66】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发黄证-湿热发黄证-栀子柏皮汤证 【67】伤寒身热发黄,栀子柏皮汤主之。

发黄证-湿热发黄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68】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少阳病辩证纲要

少阳病提纲

【69】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证 【70】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71】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72】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

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73】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74】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胎白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少阳病兼变证

桂枝柴胡汤证 【7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大柴胡汤证 【76】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7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78】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79】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阴病辩证纲要

辩证纲要 【80】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本证

主证治则 【8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太阴发黄证 【82】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少阴病辩证纲要

少阴病提纲 【83】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84】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少阴病本证

少阴寒化证-通脉四逆汤证 【85】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寒化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86】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寒化证-真武汤证 【87】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寒化证-附子汤证 【88】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89】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寒化证-吴茱萸证 【90】少阴病,图例,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寒化证-桃花汤证 【90】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

之。

【91】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 【9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热化证-猪苓汤证 【9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

少阴阳郁证-四逆散证 【94】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

散主之。

少阴病兼变证

少阴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95】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兼表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96】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厥阴病辩证纲要

辩证纲要 【97】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本证

厥阴寒热错杂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98】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厥阴寒证-当归四逆汤证 【99】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厥阴寒证-吴茱萸汤证 1 【00】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

萸汤主之。

辨厥逆证

病机与证候特点 1 【01】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厥逆证治-热厥-热厥重证 1 【02】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金匱要略》背诵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发病与预防 【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三条发病途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3】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问诊

【4】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

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病邪特性 【1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表里同病治则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痼疾加卒病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刚痉和柔痉的鉴别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主要脉象 【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寒湿在表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风湿在表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兼气虚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病脉证、病机与预后 【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

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百合病救治法 【2】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病正治法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 【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

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外治法

【11】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12】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病成因与辩证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风湿历节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重证证治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脉象总纲 【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

劳。

虚劳里急 【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4】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虚劳腰痛 【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虚劳不寐 【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虚热肺痿 【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寒饮郁肺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热饮迫肺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寒饮挟热

【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成因与主症 【1】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肝郁化热 【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主症 【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重症 【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虚实异治 【5】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虚寒证辩证 【1】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

【2】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实热证 【3】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里实兼表寒证 【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里实胀重于积 【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里实兼少阳证 【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里实积胀俱重 【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脾虚寒盛 【1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寒实内结 【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肝着 【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肾着 【1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四饮与主症 【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治疗原则 【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饮停心下

【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饮及脾肾 【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留饮欲去 【18】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悬饮 【21】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22】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溢饮 【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肠间饮聚成实 【29】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随证施治 【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肾气亏虚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

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上燥下寒水停 【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四水与黄汗 【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2】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利小便、发汗

【18】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风水表虚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气虚阳郁

【2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谷疸 【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酒疸 【15】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湿重于热 【18】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淤血证

【10】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虚寒吐血 【14】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虚寒便血 【15】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湿热便血 【16】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热盛吐衄

【17】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肝胃虚寒 【8】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9】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虚寒胃反 【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胃肠实热 【17】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阳虚饮停 【20】干呕,吐逆,吐诞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寒饮搏结于肠胃 【21】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湿滞气利治法 【31】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虚寒下利脓血 【42】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热利下重 【43】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虚寒肠滑气利 【47】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肠痈脓成证治 【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肠痈脓未成证治 【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

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胎与癥的鉴别及癥病的治疗 【2】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获苓丸主之。

胞阻

【4】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肝脾失调 【5】妇人怀娠,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产后三病·成因 【1】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气血郁滞 【5】产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瘀血内结 【6】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梅核气 【5】妇人咽中如有炙脔(luán),半夏厚朴汤主之。

藏躁 【6】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崩漏虚热夹瘀

【9】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瘀血内阻 【10】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风血相搏 【16】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肝脾失调 【17】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