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24-04-28 来源:钮旅网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课标要求中体现出的两个学习要点是: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二)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的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本课内容上接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汉时期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时期。 本课包含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前三个子目从纵向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汉朝的兴衰过程,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第四个子目展现了两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在文化上的影响。 (三) 学情分析 已知:在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衰》以及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这四课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两汉的基本时间线索和科技文化成果的相关内容,对于基本史实有一定记忆和理解,因此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高中教学中应避免简单重复,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想知:高一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简单的历史学习以及自身在网络、书本中的对的学习和了解后,大多学术学生对于历史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是他们的历史知识大多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加以引导,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其想要知道具体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想要对于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探究上进行深挖。 能知:学生对于两汉历史的发展脉络、基本大事件的历史史实能够说出,但对两汉时期的统治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以及两汉衰亡的原因等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缺乏系统性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景设置、问题导引,让学生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体悟在社会政治经济影响下的文化特点。 未知:学生对于“大一统国家”的概念理解较少或比较浅显,因此对于两汉时期的统治措施理解不够到位,只能理解其表面的事实,对于另一个学习重点两汉衰亡的原因,学生对于王朝覆亡问题理解也并不多,因此在教授中,应该围绕教学重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并理解汉代接续、完善秦制所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过程和意义。 1.通过西汉与匈奴和亲关系的变化来从整体上认识并理解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的政策的变化以及在汉武帝时期实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为学生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品质。(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阅读以及梳理两汉统一时期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来理解这些措施对于汉代大一统秩序的巩固的作用。(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通过对两汉末期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了解来分析和理解两汉衰亡的原因,深化认识王朝覆亡问题。(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4.通过对两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的学习,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增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两汉时期末期产生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难点 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历史意义;理解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 问答法 史料分析法 历史情景·实践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提问】提起和亲,想起了哪些著名的和亲? 简单解释和亲的概念 展示西汉初期以及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和亲关系的两组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思考变化。 对材料简单分析,【提出问题】从“奉”到“赐”,在对匈奴的政策上,汉初为什么要主动和亲,在武帝时期和亲的主被动关系又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本课内容以汉朝与匈奴和亲关系的变化为线索,来梳理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国家政策的变化和及其影响,以和亲引起学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阅读两组史料,思考问题 (一)以和亲为线索理解汉初到汉武帝时期政策的变化 承接导入部分的问题,首先提出【问题1】汉初为什么 要实行和亲政策? 并且给出思路,展示西汉初期的以及此时匈奴实力的材学生首先明确问料,提问学生从中有什么发现。 题,再根据思路,阅读两则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根据前面的材料得出西汉初年与匈奴实力对比的差距,从对内汉朝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对外面临的压力来理解汉初主动与匈奴和亲的原因,这种和亲政策也是对外政策的体现,对外政策必定是治国策略的体现,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汉初实行的国策——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进而解读无为而治,请同学根据课本说出无为而治的措施有哪些? 在对外方面的表现就是与匈奴修好,实行和亲,因此可以回答【问题1】,汉初实行和亲政策是为了避免直接的武装冲突,积蓄国力,稳定政权,恢复经济。 从前面的材料中进一步思考问题,理解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背景。 根据课本梳理无为而治的措施。 将问题串联在知识讲授中,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下思考、理解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层层深入,既实现了对问题的解答,又能够在此过程中理解教材知识。 一、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承接上一个问题,继续深入,提出【问题2】和亲的效果如何? 仍然提供给学生思路,从对内对外来思考 展示材料,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 学生从给出的思路和材料中来思考问题2 承接上一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亲的效果如何,在对问题的解答中理解汉初实行的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通过问题承接上面课件,并且引出教材知识——郡国并行制,通过对制度的梳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得出结论之后,讲述面对匈奴不时侵扰,汉朝采取和亲与积极防御相结合,加强防御需要中央集中军权和政权,引出下一个问题。 承接上一张课件的最后,汉朝需要中央集中军权和政权,那么提出【问题3】此时什么因素影响着军权的集中?是怎么解决的呢? 同样提供思路,让学生结合预习来思考 得出郡国并行制的结论后,请学生梳理郡国并行制的演变。 教师讲解,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政权和军权有所收回,王国问题也得到初步解决。 学生根据思路结合教材知识得出此项制度是郡国并行制,结合教材和课件,回答郡国并行制的演变。 汉景帝之后汉武帝刘彻即位,提出【问题4】汉武帝即位后,对于匈奴的政策有什么变化? 展示材料,显示汉武帝时对匈奴由守转攻 从材料和教授讲解中理解汉武帝之后由守转攻、匈奴主动请求和亲的关系的变化。 根据老师的问题和提供的思路,对应教材上的内容。 由汉景帝转到汉武帝,通过汉武帝时期对于匈奴态度的变化和双方和亲关系的变化来引出下一个问题。 承接上面的课件提出问题,由问题引出对于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讲解。通过此问题,以及思路的点拨,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承接上一张课件,提出【问题5】汉朝与匈奴和亲关系变化的深层原因有哪些? 提供思路:和亲关系的变化体现了双方实力的变化 从对内政策的变化和外部对手实力的变化来看 讲解治国策略从汉初的无为转向了汉武帝时期的有为 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上来梳理。 (二)梳理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措施 梳理政治上的重要措施 首先是中央与地方的问题——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讲解其内容和意义 然后是地方监察制度,简单介绍内容后,提出思考【问题】刺史制度如何能够有效的发挥其监察作用? 学生根据材料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措施来理解经济政策的总的思想以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通过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董 在政治上还有一条主要线索是君主专制,讲解加强君主专制的两项措施,另外强调选官制度这一条线索。 学生了解具体措施。 学生思考问题,根据老师的讲解来深化理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然后梳理经济上的措施 首先展示经济上面临的问题,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经济上的措施所贯彻的总体思想是——实现对经济的统一管理,使中央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思想上的措施 实行尊崇儒术的思想,通过讲授董仲舒儒学的主张,【提问】董仲舒的儒学是否与先秦儒学完全一致? 同学根据课本内容 和课件梳理解答问 提出【问题6】除了战争,在边疆民族问题上还采取了哪些行动? 请同学根据课本上的内容结合课件来梳理,请同学回答。 讲解经过对于边疆民族的经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题。 感悟汉匈和亲关系 的变化背后体现出 的政权实力的变(三)总结 化,体会统一多民讲解: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关系从汉初时的“奉”到汉武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帝时的“赐”,其中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历史意义。 等方面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解读大一统,引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历史意义。 仲舒的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并且理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特点。 通过问答的形式,增强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知识的印象,同时结合教材文字和课件上的地图,有利于培养时空观念。 前后呼应,通过总结,让学生感悟汉匈和亲关系的变化背后体现出的政权实力的变化,并在对前面知识的总结中体会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历史意义。 (一)西汉晚期到王莽新政 教师展示《轮台罪己诏》,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文治武功所带来的弊端? 二、短暂的新朝与东汉的兴衰 学生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思考问题。 展示表格,讲解西汉晚期的社会问题 学生结合教师讲解和课件思维导图的呈现,理解西汉晚期的社会问题,理解西汉衰亡的原因。 教师讲解王莽代汉以及简单介绍王莽在位期间所实行 的改革措施,通过分析措施的弊端理解其产生的影响。 学生结合教师讲解和课本内容理解王莽新朝短暂而亡的原因 (二)东汉的建立 由《轮台罪己诏》引发学生思考,汉武盛世之是否隐藏着危机,实现内容的过渡衔接,并且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介绍东汉建立的史实,请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对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梳理。 教师结合措施和史实来讲解其措施的作用 展示表格让同学们挖掘信息,讲解东汉衰落的一个问题——外戚宦官专权,提出【问题】外戚宦官专权的危害? 根据学生回答,结合材料进行讲解。 讲解东汉衰亡的另一个社会问题——豪强地主势力强大,通过史料和图示,使学生理解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不仅是经济意义上富户,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具有一定权势的势力。 【提问】分析豪强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梳理措施。 学生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能够从多角度来梳理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能力。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外戚宦官专权的意义以及其对于东汉衰落的影响。 通过问题探 学生结合前面教师的讲解以及材料来思考问题。 通过对两汉时期史学成就、文学成就和科技成就的展现,帮助学生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个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学生认识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和科技成就。 究形式,使学生理解东汉政权衰亡与豪强势力发展的关系,更好的理解东汉衰亡的原因,增强历史解释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两汉文化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个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培养唯物史观,增强家国情怀。 三、两汉文化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点: 1.以西汉和匈奴的和亲关系为线索展开对于西汉的讲授,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新颖。 2.教学内容详略安排较为得当,前后呼应,从西汉向东汉内容的过渡衔接自然。,重点较为突出。 3.教学设计逻辑思路清晰,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不足: 1.对于材料、史料的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2.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在大问题的串联下理解教学内容,形成对两汉统治的整体认知,有待实践的检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