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语文复习提纲
【识记部分】
●背诵部分(完成了就由家长打“√”) ①第四课全文。( ) ②第六、七课全文。( ) ③古诗。(要求还会默写)( ) ④乐园第一题。( ) ⑤乐园名言。( )
【理解部分】
4、《长征组歌》两首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前句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行军的艰难,后句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这种情感是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前句与开头形成反复,起强调作用。“重兵”指力量雄厚的军队。“压”指逼迫,形象地写出了敌人来势汹汹的样子。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走”字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了红军行动的快捷,表现了红军勇于吃苦的大无畏精神。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飞渡”表现了红军南渡乌江的神勇和神速。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弃”“丢”写出了敌人的狼狈不堪、望风而逃的丑态。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袭”表现了红军作战机动灵活、出奇制胜、攻打金沙江出乎敌人意料。后句是全诗的中心句,“真如神”与题目中的“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饱含了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和敬佩之情。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写出了红军过雪山草地时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以夸张的手法来表明红军经受了千锤百炼的考验,突出了他们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低头”“迎”字把雪山拟人化,写出了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毯”“毡”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志越坚。
“更”“越”突现了红军越挫越勇的精神。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高于天。
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现出红军追求革命理想、藐视任何困难的革命气概,又鲜明地点明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力量所在——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全体官兵同心协力,同甘共苦,艰苦奋斗。
红军战士依靠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以及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从这几句中,我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状况的窘迫。诗句描绘的情景是:雪山挡道,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雪交加,部队断粮断
1
炊,战士们以野菜充饥,艰难地行走在长征路上。这为下文描写部队战胜困难作了铺垫,衬托了战士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以及战斗的精神。 5、《话说长江》
●你看这重庆,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
“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表现出房屋极多,挨挨挤挤的样子。
●可以说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市区的最高地面海拔是280米,市区的最低地面却只有海拔160米。同在一座城,地面的相对高度竟然相差120米。
本句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重庆市区的最高地面海拔、最低地面海拔和地面相对高度差。“竟”字强调了高度差之大。 ●重庆的台级特别多,它们好像是数不尽的钢琴的琴键。勤劳的山城居民,祖祖辈辈踏着这些琴键,演奏着生活的交响乐。 本句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台阶”比作“琴键”,由此写台阶自然转向写人,赞美祖祖辈辈的山城人的勤劳。
“睁眼看不见,抬腿走半天”这不矛盾吗?说明了什么? “看得见”,说明距离近,“走半天”,说明距离远,这“近”和“远”看似矛盾,但这矛盾正是走山路的特点,更证明了重庆“山城”之称的“当之无愧”。后文的“坐上缆车说话间就到了”与其“走半天”作比较,又说明了重庆交通方面的巨大变化。
6.《雷锋之歌》 “功勋”,原指卓越的战功、功绩,此处形容雷锋为人民服务时的表现。 “无数”,形容所做的好事不计其数,表现其贡献之大,可比将军。 “诗文”文中指《雷锋日记》。“不朽”,形容《雷锋日记》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可比文豪,表现了雷锋精神之永存。
作者以“一滴小小的春雨”喻示雷锋的平凡,表现其精神的美好、可贵。 “渗透”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其精神深入人们的骨髓,在人们心田扎下了根。 “亿万人民”与“二十二岁”形成对比,强调他的年纪轻,影响大。 用渺小的“一滴水”,比喻雷锋的平凡、普通和心灵的纯洁,用“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赞美他内心晶莹透亮、品质高尚。
“刚”“才”等词表现了雷锋人生的短暂,也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雷锋精神主要指忠于党、一心为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7.《向五星红旗敬礼》
第一自然段连用四个“请”字,以祈使句式提出要求,以排比句式强调仪式的严肃性,语句简洁、工整、有力,渲染了升旗仪式的庄严氛围。
第二自然段中连用四处“一面旗帜„„就是„„”构成了工整的排比,气势强而有力,含义丰富而深刻:五星红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祖国大地变化的历史,象征着国家主权、时代精神、民族斗争的历史、人民的精神追求„„
第三自然段中“一颗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上闪烁”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史;“五颗星”象征全国人民紧紧环绕在党的周围;“携”字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团结战斗的历史;“托起一个新天地”表现出人们共同努力,用双手、枪杆子打出了新中国,一起走向胜利。 “舍生取义”,取的是民族解放、人民共享幸福的革命之义。
四个“向您敬礼”以精彩有力的排比句高度概括了向五星红旗敬礼的深层原因。 两次“啊,升旗”的反复,情感渐浓,主旨渐明,第一次以“朝阳喷薄”“列队出征”“迈向
2
新的世纪”等充满希望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一种希冀、憧憬、期盼,也表现出进取的决心。第二次则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再次以激动人心的排比掀起高潮,激励人们为民族、祖国的未来而努力。
文中引用国歌内容的作用是进一步描写国旗的激励作用和精神意义。告诫所有人要时刻牢记,要团结,要奋斗,要进步! 理解“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指中华儿女在“五星红旗”的激励下在各个领域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重大的历史时刻一次又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的象征,它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华儿女壮志凌云的豪气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表达了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诗词诵读 《石灰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句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表达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高尚情操。 语文乐园(二)
知识点:明喻和暗喻
明喻: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常用: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仿佛、好比、比方说、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一样、……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例:太阳像个大火球。
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
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如何判别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有本体或喻体。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以下“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称不是比喻句。 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3.“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句中的“像”字引出我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而并非是比喻句。 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只是猜测而已。
3.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