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专业的论文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中医药专业的论文有哪些?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药专业的论文一 摘要:目的分析研讨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临床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2*年6月-202*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疾病者中,抽取620例纳入到讨论中,620例患者按入院单双顺序分310例对照组(溶栓抗凝治疗)和310例研究组(中医药治疗),将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研讨。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溶栓后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状况,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其溶栓后48h、5d、14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状况,研究组比对照组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3.23%比对照组87.74%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可考虑给予中医药方式(调气活血化痰法),疗效突出,应用推广价值高。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中医药;调气活血化淤;疗效 0引言
有统计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每年为94.07/10万,位居各疾病首位。因此,给予有效治疗相当重要。此研究将620例患者分组研讨,其目的为研讨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临床状况。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 / 9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2*年6月-202*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疾病者中,抽取620例纳入到讨论中,620例患者按入院单双顺序分310例对照组和310例研究组,对照组内178例男性,132例女性,年龄为46-69岁,平均为(59.3±1.4)岁;研究组内179例男性,131例女性,年龄为46.5-69.8岁,平均为(59.2±1.3)岁。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到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接受凝血、血糖、血脂、心电图等常规性检查。对照组接受100万U尿激酶检查,将其加入到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20分钟。24h溶栓后,给予5000IU低分子肝素治疗,每日两次皮下注射,持续治疗三天。继续给予300mg阿司匹林治疗,每晚口服一次,半个月后将药物减少到100mg。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中医药治疗,可舌下含服10粒速效救心丸,3次/日;理气活血化痰汤口服,持续服用14天。药方由炙甘草、地龙、川芎、当归、郁金、菖蒲、白术、桂枝、云苓、人参、枳壳、白芍、半夏、黄芩、柴胡等构成。若患者进食和服药受到影响,可给予鼻饲。若患者舌红苔黄腻、便秘腹胀、口苦咽干,则可加入大黄粉,冲服。若患者肝火旺,则可加入石决明、决明子、菊花、天麻。两组患者治疗中,若发生症状加重的状况,则给予脑部CT检查。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需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判定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1],评分越低则表明越良好。患者治疗疗效则依据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所制定的标准将其分显效、有效、无效[2-3],显效: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范围在
2 / 9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46-100%,残疾程度为0-3级;有效:神经缺损功评分降低范围在18-45%;无效:神经缺损评分降低范围在<17%。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c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疗效
对比两组患者溶栓后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状况,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其溶栓后48h、5d、14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状况,研究组比对照组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治疗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3.23%比对照组87.74%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脑血管疾病属于一种全球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状况,属于人类主要致残和死亡的一个原因,其复发率、死亡率、残疾率、发病率均较高,此疾病不但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同时社会和国家也承受着较大的经济损失。从中医上来讲,痰淤属于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一个主要性病理因素,因其脏腑功能不平衡,形成燥屎等产物,患者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造成气机紊乱,脉络闭塞,阻塞清窍,进而引发此疾病。因此,治疗此疾病则主要给予调畅气机。也体现了邪气可散,大气一转的目的。调畅气机疗法属于运用舒畅气机的相应药物,可平衡脏腑经络气机。此研究中研究组所采用的中医药方,其中柴胡可舒痰透邪,枳壳
3 / 9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可降气理气,白术、云苓可健脾化痰,芍药可养血益阴,桂枝可利水,黄芪、半夏可降逆和胃,炙甘草、人参可健脾益气扶正,当归可香郁行散,补血活血,川芎可行气活血等诸药合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上疗效突出。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可考虑给予中医药方式(调气活血化痰法),疗效突出,应用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孙晓伟,盖利利,刘芷妤,等.针刺对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PAPP-A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2*,44(4):69-71.
[2]刘爽,周震,张玉莲,等.化痰通络方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内质网应激未折叠蛋白反应相关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6(9):2052-2056.
[3]张洁,蔡华珠,张六通,等.益气化痰通络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2*,23(7):1222-1223,1241.
中医药专业的论文二 摘要:中医学虽作为西医院校临床专业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但由于文化背景、语言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很多留学生心理上不能够认同、接受学习中医,制约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高。我们结合多年留学生教学经验,采取加强临床实践,灵活翻译中医术语,加强师生交流互动,讲授过程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增加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西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教育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培养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来我国学习西医的留学生逐年增加。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门有
4 / 9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因此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均将中医学作为临床专业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但由于文化背景、语言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很多留学生心理上不能够认同、接受学习中医,制约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高。现结合我们多年留学生教学的经验与探索总结如下。
1教学现状与分析 1.1心理上的不认同
目前来我国学习医学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都比较认同中国的西医学教学模式。绝大部分留学生希望能在西医学上有所建树,将来回国从事医疗事业。中医学并不在其计划学习的范围之内,因而多数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在心理上是不认同的。同时,绝大部分留学生在来中国前对中医学知之甚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理解起来也较为费劲,因此在学习初期其心理上是拒绝的。
1.2语言上的不理解
大部分留学生来华前没有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基本的日常交流都有所限制,而且汉语水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因此必须采用英语教学。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虽然有助于规范教学[1],但是往往是中式英语,或者应用词汇不常用,而任课教师英语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对于留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种语言上的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又削弱了留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1.3文化背景的不同
5 / 9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浓厚的社会人文色彩,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渗透的医学科学[2]。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均来源于儒家文化的“中和”思想,强调平衡与和谐。又如,中医理论中有较多类比,如“肺为华盖”,指的是肺在五脏中的位置最高,具有保护五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此作用类似于古代帝王的车盖对帝王的保护。这些人文层面的知识,对于与我国文化相近的东南亚留学生来说比较好理解[3],但对于来自非洲或欧美的学生来说就较为费劲了。因此,文化背景的不同直接影响了留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1.4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影响下[4],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和万物是由这个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出来的。中医学强调整体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均从整体水平出发。而西方原子论认为[4],整体是由部分组合而成的,复杂的高层次是由简单的低层次组合而成的,最终都是由最小的、作为本原的“原子”组合而成的。西医沿着人体的层次结构,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而到基因水平,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对各个层次上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5]。这也是现代人普遍的思维方式。这种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易导致留学生在学习中医时出现思维混淆,知识体系混乱,习惯性用西医思维理解中医[5],把西医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硬拽到中医上。
2解决策略
2.1注重实践培养兴趣
6 / 9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中医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理论完全来源于临床实践,是中华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经得起时间及历史的考验,这也是中医学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而医学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来自于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因此,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学,除了应当在课堂上获得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分配大量的时间到临床中实践,接触到生动的病例,充分理解、消化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留学生切实目睹了中医学的神奇疗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克服心理上的抵触。而且,中医学理论大部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我们加强临床实习,提供典型临床病例,望闻问切,留学生都亲自参与,教师在旁边引导与纠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2.2标准术语灵活运用
首先应该肯定中医翻译标准术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译者英汉双语水平各有不同,对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导致英文翻译大有不同,外国读者很容易对中医药名词出现误解[1]。因此在教学中强调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向留学生不断输入规范的英译文词条,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将中医术语直接翻译成英文后,应灵活运用更通俗的语言为留学生诠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比如,“湿性重浊”被翻译成“Dampnessischaracterizedbyheavinessandtur-bidity”,只给出词条,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应该重点讲授在这里“heaviness”指的是湿邪致病,会出现具有沉重特点的临床症状,“turbidity”指的是湿邪为患,易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并联系临床病例分别展开进行讲解,帮助理解掌握。
2.3文化交流加强互动
7 / 9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完全输送给外国学生,这就对授课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尽量利用课余时间与留学生加强互动。例如,师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言传身教,帮助留学生更好更快地感受与领悟中国文化内涵。如果时间与经费允许,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短途旅游,游览中国名胜古迹、大好河山可促使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需要再次强调汉语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谓,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课堂上为了留学生能更快地理解中医理论的内涵,可以采用全英语教学,但课余时间师生则更应该选择英汉双语或者汉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帮助留学提高汉语水平,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2.4中西结合帮助理解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区别,让学生了解到中医是一门哲学思维指导的整体医学,不能像西医一样单纯用“客观存在”来解释中医,学生应多了解中医学朴素的哲学理论以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5]。但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又应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患者反复出现胸闷、胸痛,被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西医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而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人体内阳气不足,或寒凝、血瘀、痰阻、气滞,导致胸阳不展,形成胸痹心痛。治疗上,西医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扩张冠状动脉等为主,或者行PCI等心肌再灌注治疗,以改善心肌供血;中医
8 / 9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则是温阳通脉,祛痰化瘀。可以看出,尽管中西医对疾病的解释方式不尽相同,但其思路却基本一致,殊途同归。
3结语
目前西医院校大部分留学生心理上不能够认同、接受学习中医,文化背景、语言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制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高,结合我们多年留学生教学经验,采取加强临床实践,灵活翻译中医术语,加强师生交流互动,讲授过程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增加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将祖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为满足世界范围内的中医服务需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海英.西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教学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2):17-19.
[2]曹洪欣.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17. [3]沈会,姜永珊,崔晓雯.西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X,20(3):253-254.
[4]张艳萍,张宗明.从中西医思维差异谈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X,12(8):68-70.
[5]苏玮莲,袁卫玲,李国霞,等.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中医教育之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0(2):250-251.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