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铜鼓纹样创意在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2020-02-01 来源:钮旅网
铜鼓纹样创意在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许佩琳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0年第04期

【摘要】本文论述铜鼓纹样创意在课堂中的实践应用策略,通过资料收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铜鼓传统图案,创新设计铜鼓鼓面感受传统文化含义;为城市形象设计标志创作,精准表现城市文化内涵;发散思维设计文创产品,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打造“非遗”进课堂奠定基础。

【关键词】铜鼓纹样 创意设计 课堂实践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古代少数民族从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主要用于祭祀、婚嫁、鼓舞士气等。广西的东兰县是著名的铜鼓之乡,河池壮族铜鼓习俗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过长期发展,铜鼓已不仅仅是生活器皿,更体现出一种属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而铜鼓独特的文化,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纹样来呈现。铜鼓纹样使用各种符号或图形来描绘,是少数民族先民的风土人情、生产活动、生活环境、理想追求的真实写照。纹样,或者说文化符号,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功效,以形释义、以物解义,我们需要将铜鼓纹样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中,使其以全新的姿态继续前行。研究铜鼓纹样,可以消除我们与古人之间数百上千年的历史隔阂,促进人们对人文精神哲学的思考与研究,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为此,笔者通过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流程和案例,谈谈如何将铜鼓纹样创意应用到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去。 一、注重前期资料收集,对传统图案有初步了解

在循序漸进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分理解铜鼓纹样的创意设计,首先要知道何谓铜鼓、何谓铜鼓纹样以及铜鼓纹样的含义有哪些。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脚踏实地从铜鼓的起源、铜鼓的类型、铜鼓的纹样开始研究。铜鼓纹样样式繁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文地理一一囊括。对此,笔者先引导学生对纹样进行观察、归纳和分类。观察的手法有多种,例如查阅文献资料,走进图书馆或博物馆参观各类铜鼓文物,去传统文化工艺品店观赏相关物品等。观看完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将自己对铜鼓纹样的所见所感记录在表格中(如图1)。学生自己观察记录的效果和意义有以下三点。

一是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更好地梳理自己学习的成果,让学习思路和条理更清晰。例如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弄懂铜鼓纹样的含义,明白了即便是同一寓意的东西,却因为时间、地域、习俗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细节变化。

二是初步体验传统图案的绘画过程。铜鼓纹样的设计有着一套相对固定的绘画手法,对于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传统图案绘画的学生来说,教师鼓励和引导他们在收集铜鼓纹样的过程中将看到的图案临摹下来,感受传统图案的绘制特点,为后续的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三是锻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在对资料进行寻找—筛选—归纳—总结的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自然会想方设法探寻答案,内心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极大激发,不仅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所在,

更体现当前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如图2、图3)

二、对铜鼓鼓面设计进行新思考,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含义

传统铜鼓鼓面纹样有一定的设计模式,比如常见的纹饰是以太阳纹为圆心,数个晕圈层层向外扩散,并进行鼓面区域的划分,每一道晕圈中的纹样设计多以二方连续图案为主,也有少数特色铜鼓是以单独纹样进行设计,如图4中的十二生肖大铜鼓,每个生肖图样都是一个单独的纹样。(如图4)

笔者引导学生重新整合设计鼓面,这一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些纹样该如何进行组合设计,而且学生在传统版面里添加个人的想法和审美理念,将现代审美一点点带入纹样的设计中,既体现出纹样所传递的寓意,同时不再拘泥于古老的设计套路,在设计理念上得到突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大胆创意,鼓励他们多尝试、多对比、多沟通、多交流、多坚持——“五多”行动缺一不可。下面,笔者选取三组作品进行简单赏析。

第一组作品别出心裁地将山水图案取代太阳纹放入圆心中。对于山水元素的选择,小组成员的做法是先对古人崇敬之物进行筛选,得出的结论是:占据圆心部位的元素必须在古人生活中有着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如太阳纹代表着古人对太阳的膜拜。因此,他们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基础,即农民最大的依仗——土地与水源进行组合,将其提升到整个铜鼓最尊贵的圆心位置,并采用装饰画的手法完成这一图案设计,使得整个铜鼓既寓意鲜明,又充满现代装饰艺术气息。(如图5)

第二组作品则着眼于让铜鼓的配色更有趣味性。传统铜鼓纹样在设计时以晕圈为单位进行,每一道晕圈内的花纹都相对统一,要么一圈疏、一圈密,要么一圈白底黑纹、一圈黑底白纹等。而该组作品打破常规,将白底黑纹与黑底白纹的翔鹭纹设计在同一道晕圈内,形成黑白间隔的效果,画面色调新颖,色彩构成生动活泼。(如图6)

第三组作品则是对各种纹样进行重组,打破原本同心圆的设计版式。作品构思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几何纹样与云雷纹,以及对黑白色块的灵活运用,绘制出一面不落俗套的鼓面设计。这种手法的运用,与将第二组在鼓面第二个晕圈内所进行的席纹图案重组,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如图7)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容易受思维禁锢,“不敢想”“不敢做”是一部分人的常态。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充分理解为何古人要在鼓面画出这些纹样,它们所代表的寓意是什么,学生从这一角度出发,在传统版面设计中添加新细节、新亮点,而不破坏原本铜鼓的意义,实现不一样的、具有创新性的纹样表现。

三、为城市形象设计新标志,精准表现城市文化内涵

学生对铜鼓纹样的绘制和组合有了一定的了解及练习之后,就需要学会将这些纹样从铜鼓中分离出来,并进行二次创作。这一阶段,既锻炼学生对纹样设计的能力,也让其学会通过作品彰显传统文化深度。基于此,对城市形象标志的设计就是最佳的选择。标志起源于符号,以信息传达为主要功能,赋予一定的寓意、内涵,通过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信息。城市形象标志则是将能代表该城市的图形元素进行有机组合,以形成一个具有城市标识作用的视觉符号,是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象征。小小的标志往往承载着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印记,具有宣传和推广的作用,简约而不简单。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打破、变形、夸张、重组等手法,进行铜鼓纹样设计,同时注意结合城市本身的代表元素。城市形象标志要能体现一个城市最鲜明的特色,可以通过该城市的地理环境、建筑、动植物、艺术文化、城市名等方面进行思考。对于特色元素的选择,一般宜少不宜多,往往是将两到三种元素进行组合,而非越多越好,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文化个性更明晰,表现出城市文化内涵。接下来,笔者继续对两组学生作品的创意进行简单赏析。

第一组作品一共有三张图片(如图8),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直接将整个铜鼓造型运用到标志设计中。8-1号作品采取对称式构图,以南宁市地标建筑国际会展中心作为标志的主体,标志下方运用水元素,象征着南宁“水城”的称号,铜鼓犹如一轮艳阳高挂后方,中心是南宁市花朱槿的纹样,整体看起来稳重端庄。

8-2号作品采用的是对角线构图式,朱槿花以锯齿斜线走势成为整个设计的主体,同时运用透视细节,使花卉有不断向上生长之感,象征着南宁这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及发展潜力。铜鼓则采用抽象色块构成的形式点缀其后,整体设计清新可人、趣味十足。

8-3号作品也是以市地标建筑国际会展中心作为主体元素,铜鼓作为台座,该设计的亮点在于运用彩带元素将作品中的各个元素串连起来,加上“南宁”二字的红色印章,渗透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第二组作品共有四张图片(如图9),它们的特点是将铜鼓纹样单独提取出来,与各种造型结合使用。如9-1号作品是用南宁的简称“邕”进行创意变形,用绣球表示“巴”字中间的短竖线,并引出一串水纹构成“巴”字,水纹之上则是划船纹,羽人泛舟乃铜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纹样,学生将三种元素巧妙组合,构成一个造型别具一格的“邕”字,让人见之忘俗。

9-2号与9-3号作品,则是将铜鼓的几何纹样设计成底纹,与主体设计相结合。这种形式较为常见,但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俗套,而这两个设计做到既兼顾整体造型,又能将铜鼓纹样进行无缝贴合,体现了一定的创作技巧。

9-4号作品则是将铜鼓纹样单独抽取作为主体而进行的设计。学生选用的是铜鼓中的翔鹭纹,并设计翔鹭展翅高飞的形象,鹭嘴中衔着朱槿花,色调鲜明亮丽,重点突出,较好地体现南宁城市与铜鼓之间的文化联系,彰显文化内涵。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稍有不慎便会落入创意的“死胡同”,暴露出的问题往往有:面对眼花缭乱的文化元素与铜鼓纹样,要么显得“眼大肚小”——什么元素都想往上添,结果导致设计过于杂乱,重点不突出;要么生搬硬套——正因为铜鼓本身是带有设计意味的艺术品,所以有学生干脆直接原样放上,也不做任何修改,这样的作品不仅显得呆板无趣,而且也无法突出南宁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内涵,甚至算不上一件合格的设计作品。

针对以上学生出现的问题,首先要求学生学会深入挖掘南宁市的城市形象代表物,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或查阅资料法开展准备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指向性的联想,或者多查阅关于南宁市的人文历史,并进行归纳总结。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开拓思维、提升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重点抓住学生创作技法的培养,在进行基础设计元素选择时,学会多中选优、优中取精,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设计的要点,如色彩搭配、物体的疏密组合、黄金比例在画面中的运用、造型的准确性及个性化的表达等,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或面对面指导的方式,且示范内容不宜过难,要具备引导性与启发性,这样有助于给学生规定一个适当的设计高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创作的自信心。

四、发散思维设计文创产品,大胆创新赋予民族文化新活力

课程的最后一步就是让学生自由体验、自由创作,将之前所学融会贯通,有了一定的设计基础、文化审美认识之后,将铜鼓纹样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学生在前期课程里基本掌握纹样的绘制,对文化的挖掘也有了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因此在本环节教学中,学生可以更为享受创新创意带来的乐趣。学生热情高涨,将铜鼓纹样与雨伞、U盘、手提包、钱包、茶具、服装、碟片、学习用品、建筑设计等现代物件进行自由融合,创作一批具有民族文化韵味的“铜鼓文创作品”——铜鼓纹样设计产品,让学生学会给传统民族文化披上美丽的“现代外衣”,在所设计的作品中融入新鲜的血液,使其更具有现代气息,有着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形象,赋予它们现代推广价值的意义与能力。在多个文创设计里,笔者选取将铜鼓纹样与南宁市第九中学校园文化元素进行创意组合的“南宁九中信封”设计作品,来进行简单的赏析(如图10)。

这里选用的一幅作品利用铜鼓的圆形图案,巧妙地将其与南宁市第九中学的“9”字进行组合,且灵活地将几何纹、祥云纹、龙鳞纹、彩带等元素进行相互搭配,熟练运用黑白装饰画的技法,加强各元素之间黑白灰色块的对比,注重物体的点线面结合,将铜鼓文化融入南宁九中的校园文化当中,既彰显了校园文化特色,又点明学校所处的独特地域中所蕴含的特色民族文化内涵。

总之,传统文化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走向消亡,却有可能因为人们使用不恰当的宣传方式而沉寂没落,将铜鼓纹样的创意在课堂中进行实践运用,不仅顺应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要求,而且让学生有机会深刻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无限魅力,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思考: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用傳统文化元素给现代化产品构建更深层次的含义,并通过特定的创意设计将其表现出来,加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设计意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传统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继而开创一片文化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伟卿.铜鼓及其纹饰[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2]王亚冰.民族图形文化传承与创意研究[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8 [3]蒋廷瑜.粤桂铜鼓[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许佩琳(1985— ),女,侗族,浙江金华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曾获2018年广西中小学美术教师五项全能基本功比赛中学组一等奖,研究方向:将铜鼓纹样融入美术教学。 (责编 杨 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