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工作是深化预算编制管理改革的工作重点。本文就改善财政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机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专项资金 效益 对策
随着收支两条线、综合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等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预算管理中的“重头戏”—项目资金管理,更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行政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
近年来,各预算单位在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等方面逐步规范和完善,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预算编制不够细化,专款未能完全专用以及预算执行的制度化及绩效评价等方面仍比较欠缺,具体表现为:
(一)专项资金安排较为笼统,编制标准不够细化
财政部门在安排预算时,没有真正体现零基预算,往往是根据各预算单位历年项目情况和财政财力情况进行安排,造成财政部门资金分配权力过大、缺乏刚性约束和有效监督。此外,由于当前公用经费定额不够明确,而且定额偏低,各预算单位从部门利益和个人利
益出发,普遍存在把公用经费纳入专项经费核算,甚至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部分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未能考虑单位的长远事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忽视资源整合,往往是能多报预算就多报预算,在政府采购等预算上也缺乏整体安排,导致预算执行上出现使用效益欠佳的情况。
(二)专项资金执行随意度较大,绩效意识不强
部分预算单位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观念。部门预算批准下达后,存在随意变更和调整项目支出用途的情况。当前除购置等专项资金外,其他专项资金下达预算指标时,仅限于金额和项目名称,未附具体项目,或虽有具体项目,但未附项目明细预算,导致项目执行单位用款随意性较大,专款未能专用。财政部门在考核预算执行率时,往往只是按支出情况进行考核,有些预算单位为了完成当年的预算指标,同时也为多争取次年的预算额度,存在年终突击花钱、突击采购等不正常现象。
(三)预算编制和执行缺乏效益评价和监督机制
项目绩效评价作为提高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近几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和统一的可操作的规范流程。财政部门对预算拨款的效益评价也有些力不从心,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助长了财政支出的浪费和违纪现象。从实际工作看,虽然对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已经出台了诸多规定,但有些预算单位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以各种理由来规避制度约束,使得预算项目未能完全达到制度所设计的目标。此外,预算执行监督的手段、方式还比较缺乏,只有决算及事后审计,缺乏事中监督,预算整体监督力度相对较弱。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相关对策
(一)突出重点,加大专项资金预算和管理力度
在预算编制和执行环节,由于量大面广,要做到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督,往往不太现实。项目预算资金在年度预算中的比重较大,财政部门应当重视项目资金预算的管理,并列为预算管理的重点,从严从紧控制项目支出预算。
一是要改进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要保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与单位履行职能及发展计划相协调,与当地财力相适应,统筹安排各项资金,而不是简单的基数加增长。进一步加强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细化各项采购标准,完善资产配置预算编审制度,以及完善执行中预算调整的审核机制,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是要强化全面预算。统筹事业发展和长远规划,确保资源整合,避免就部门论部门、就项目论项目、为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的现象。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在项目规划和立项时,要树立大工程、总预算概念,促使专项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如某省级电子政务社会保障工程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工程(以下简称“金保工程”)建设项目,由于领导重视、在项目规划严格贯彻“整合资源、集中资金、统一实施”原则,推动省市县三级金保工程均紧紧围绕该主规划统筹建设、网络共用、资源共享,形成覆盖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的电子政务工程,既大大节省建设费用,充分发挥应用软件开发及维护的规模效应,也避免了因标准不统一、网络无法互联造成的资金浪费,项目绩效非常明显。
(二)发挥合力,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的执行管理
财政部门、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要切实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筹集、拨付、使用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使用项目进行全过程监测,及时反馈实施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扩大直接支付范围,防范和化解专项资金支出风险,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杜绝资金支付中的漏洞。各部门做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专用专项性和效能绩效性。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在积极争取资金的同时,要切实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的内控体系,靠制度来实现规范管理,如严格贯彻执行有关财务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采购、实施、使用、保管等各环节都责任到人,严格按章办事,防患于未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及其实施效果,跨年度项目应上报项目的当年开支情况和项目的完成进度,并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三)奖惩结合,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
对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转变“重投资,轻效益”的观念。财政部门应根据业务管理规范,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项目预算评价指标和标准,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项目预算编制、执行以及预算结余等各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对达到工作效果同时有结余的用款单位,可以考虑将专项结余以一定比例转为办公经费,并实施一定金额的奖励,促使用款单位提高节支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监督机制,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指标。通过调研,从多角度考虑,充分体现评价对象特点,借助主管部门、中介机构和专家的力量,集思广益,做好评价指标的设置,力求使指标全面、真实、合理地反映项目的绩效情况。其次,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包括项目实施过程评价和项目完成结果评价。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强化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