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齐文化的支撑点——人本文化

2024-03-24 来源:钮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管子学刊 2006年第3期 齐史研究 齐文化的支撑点 宫源海 人本文化 (山东理工大学工会,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齐同立国800余年,曾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与秦并称东西二帝,晚于其他诸侯国而亡,应该说历经姜太公、齐桓 公、齐威王、齐宣王创立和形成的齐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人本文化则是齐文化的支撑点。 [关键词】人本文化;齐文化:支撑点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 ̄)03一oo31—05 齐国是周朝分封的产物。齐国在800余年的 历史中,曾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与秦 并称东西二帝,晚于其他诸侯而亡,应该说齐国的 人本文化是不可忽视的支撑点。 一对周政权的顾虑,使人们安居乐业,形成创造物质 生活的前提,改善齐国人的生活环境。姜太公从修 明政治的宗旨目标出发,确立齐国的人本文化。 人本文化,从文明的层面划分,分为物质文 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物质文化,是人们的物质 享受。精神文化,是人脑潜意识的东西,它支配人 们的所想、所干。政治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以上的东西。换言之,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 、姜太公,人本文化的创立 姜太公,周天子的重臣,因佐周有功,在商朝 被灭以后,分封到齐国做国君。齐地人少、地薄, 属贫困地区,但却是周朝在东方的战略防线。姜 太公从“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 急”(《六韬・文韬・文师》)的现实状况出发,提出 础,精神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信仰。三者的和谐统 一,便成为人本文化。人本文化的形成,与统治者 的倡导和民众的文化底蕴有关。统治者倡导,包括 制度文化、用人机制、人气氛围。民众的文化底蕴, 包括当地历史形成的风俗习惯、人的文化程度以 “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 利”(《史记・齐太公世家》)的治国方针。“修政” 是在不改变周朝的治国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修正 及受教育的内容。在这两点之中,对于民众来讲, 统治者的倡导是被动地接受,风俗习惯的渗入,是 民众主动地吸纳。风俗习惯一旦形成,无论其统治 集团,还是个人,是很难改变的,要改造是要付出 思想代价的。何为风俗?风俗即风土人情。风土是 指历史地理,人情概指人文。风土,即一方水土。一 某些具体的政策,使其更适合齐地人的实际,便于 从根本上消除齐人的对抗。“因其俗”中的“因”即 顺从、遵循的意思。“其”,齐地人。“俗”,风俗习 惯?“简其礼”,简化周朝的礼节,使其更为有利于 齐地人的行动。这是提高齐国内部人气、统一思 想的重要方法。通商工之业,即修通道路网络,迎 接各诸侯国商人的到来,加快本国的贸易流通及 手工业产品的制造。“便鱼盐之利”,是指齐国是 海岱之国,其东部乃沿海地区,盛产鱼盐,是人们 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当时齐国较之别国相对独有 的财富。“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从人的角度 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历史传统和地域概念,讲明了 风俗习惯对人支配的重要性。风俗是一种道德力 量,是一种不用语言说明的共同心理暗示。风俗靠 人们的作法代代相传,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表 现为一种精神外在的东西,体现为人们的喜好、信 仰和难以逆转。 姜太公不仅是治国大师,还是高明的心理学 讲的 其中蕴含的辩证法是:解放人的思想,消除 【收稿日期j 2006—06—07 I作者简介】宫源海(1955一),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特约研究员,全国用人育人 专业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3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家。“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 盐之利”是姜太公制定的治国大法。法产生于人 的主观意识和对客观事物的统一。法的形成过 程,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办法——规章制度一一法 律。人类产生之初本无法,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变 革,一个集团,一个群体,需要对某些不合群,即破 坏群体利益的人,进行约束,就产生了办法。其法 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它是法律的原始 状态。法律,是治国宗旨的一部分。规章制度由办 说。”在这些人中,既有齐桓公的同谋,也有其原先 的逆道。既有为天子监国的上卿高氏、国氏及王室 后裔——王子成父,又有穷困潦倒的商人——宁 戚。既有曾“三辱于市”与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又 有同他同甘共苦的鲍叔牙、隰朋、高奚。从这个最 高统治集团的构成情况看,既有宽宏大度,善听真 言的国君,又有大仁大义的相国,还有能够独当一 面的干将,已具备称雄诸侯的领导核心。为保证治 国方略的连续性,保证后继有人,齐国统治者又出 法产生。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叫违规。规者,规则 台政策,选拔有德有能有才的人,进入领导集团。 齐桓公深谙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人。因而注重 也。无论人和动物,都是一理,在其游戏范围之 内,就要照章进行,否则便为害群之马,就要淘汰 出局。法律是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带有 强制性,法律以内是平等的 ,法律以外是敌对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本文化对于法来讲,人本 是内在的,法是外在的。姜太公从被动接受和主 动吸纳两个方面为齐国制定的这个“法”,既是对 统治者的制约,又是对民众的调动。他以人为本, 由人制定了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提供了人才成 长的环境,延续了齐国人的风俗习惯,创造了国人 的和谐与国际的和谐,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奠定了 齐国人本文化的基础,成为齐国后来有为之君效 法和推进人本文化的依据和动力。 二、齐桓公人本文化的形成 齐桓公视先祖姜太公为楷模,以治国为要务, 潜意识地承继发展,形成了人本文化。 重人本,禄贤能,不分贵贱。从战略上讲,齐 桓公拜用了具有远见卓识的管仲,任用了天子重 臣一~高氏、国氏,启用了具有相才的鲍叔牙。从 具体工作讲,齐桓公周围还聚集了一批虽不能像 管仲那样慧眼政治、督导全政,却能独当一面的贤 臣。宁戚是齐国能干的大司田,落实了齐桓公的农 业改革政策,“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 利”(《管子・小匡》)。曹孙宿能说会道,善做人的 思想工作。宾胥无任大理司,直言善谏,“决狱折 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王子城父任大司马,“平 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 死如归”。隰朋,大仁大度,具有相国之才,是负责 外交的主要长官。出使不辱君命,具有“升降揖让, 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立为大行”(《管子・小 匡》)。正如《史记・齐太公世家》所称赞:“桓公既 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奚修齐国政,连五家之 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 32 人才的培养,形成制度,用“三选法”选贤任能。规 定如果有贤人而不荐者,就是犯罪。就要以法律制 裁。“三选法”的大体内容就是把地方的贤人推荐 到中央去,并给一定的工作,进行实地考察,有智 慧者有能力者,国君任命为官员,以达“君德臣忠” (《管子・版法解》)的目的,从上到下建立起执行 国君政策的干部体系,君德、臣德互为一体,君臣 一心,上下同欲,排除“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 本”的弊政,“光德继法,昭于天下”(《管子・小 匡》)。“三选法”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人才推荐机制, 为德才之人晋身畅通了渠道,为后世开创了民众 民主举荐干部的先河。 将士三同,荣辱一体。治军方面,齐桓公“作内 政而寓军令”。具体做法为:“五家为轨,轨为之长; 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 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 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 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 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 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 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猕振旅,秋以苋治兵。是 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 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 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 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 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 则同强。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 无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国语・ 齐语》)齐桓公创立了“居同乐”、“行同和”、“死同 哀”的三同文化。“居同乐”,是指将士们在一块幸 福快乐,官兵生活同等。“行同和”,将士们在一块 行军打仗,团结奋斗,目标一致。“死同哀”,将士们 同仇敌忾,为死难的战友报仇。“三同”的实质,保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证了部队的行动一致性,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一 体的集体主义品质。 厚其生,创造和谐的生活社会。齐桓公以“本 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为前提,在《管子・霸言》 中提出了“德有六兴”的理论,即“辟田畴,制坛宅, 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 伏利,输滞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 以财 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 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薄征敛,轻征赋,驰刑罚, 郝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 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 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管子・ 五辅》)的理论。“厚其生”,是从民众的物质生活 考虑,让民众的生活富足殷实。“输之以财”,是从 修建道路交通讲的,是为了交通发达、事业兴旺。 “遗之以利”,是指兴修水利,有利于加强农业灌 溉,确保农业丰收。“宽其政”,是为减轻民众的负 担,给其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调动民众的 积极性。“匡其急”,是赡养老人方面的政策,使老 人老有所乐,老有善终。“振其穷”,是对有特殊情 况的民众,进行个别处理,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 暖。它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具体的生 活做起,让民众有一个殷实而和谐的生活社会 百姓知荣辱,君主合四维 齐桓公在解决了 国家机器和民众的问题以后,又提出了君主和百 姓的道德问题 他主张百姓要“知礼节”、“知荣 辱”..要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薄德,是 事业的败类,是破坏社会秩序的罪魁。君主的处 事合乎法度,四维(礼、义、廉、耻)发扬,使民众效 仿,达到六亲相安无事;重宗亲故旧,行孝悌之 义。实行“法”俗制,将国法推行全国民众,成为 “俗”,即作为民众自觉约束自我行动的习惯和规 则,以奉公为主旨,遵纪守法。法令行,法尽职。 外交主张,德服诸侯。“桓公知天下小国诸侯 之多与己也,于是又大施惠焉。可为忧者为之忧. 可为谋者为之谋,可为动者为之动。伐谭莱而不 有也,诸侯称仁焉。通齐国之鱼盐东莱,使关市几 而不征,堰而不税,以为诸侯之利,诸侯称宽焉。筑 蔡、鄢陵、培夏、灵父丘,以御戌狄之地,所以禁暴 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 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教大成。是故天下之 于桓公,远国之民望如父母.近国之民从如流水, 故行地滋远,得人弥众,是何也?怀其文而畏其 武 ”(《管子・小匡》)齐桓公以武力作后盾,但不 完全以武力对待诸侯,以“仁”、“宽”为主轴,开展 诸侯外交,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分工治农,奖励特长。《管子・立政》指出:“决 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 害于五谷,岁虽凶旱,有所经获,司空之事也。”“相 高下,观肥硗,观地宜,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钧 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司田之事也。”“行乡 里,视宫室,观树艺,简六畜,以时均修焉;劝勉百 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 也。”在农业方面,怎样才能使经济迅速发展,《管 子・轻重甲》中提出了“务在四时”的观点。“今为 国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 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 则知荣辱。”《管子・重令》中,强调了不违农时的 观点:“畜长树艺,务时殖谷,力农垦草,禁止末事 者,民之经产也。”国家怎样富强,在《管子・立政》 篇中,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故日:山泽救于火, 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障水安其藏,国 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 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 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在《管子・形势解》中, 还说明了致富的另一条途径“力而俭则富”。为形成 农业发展的后劲,提出了“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 木,毋天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管子・禁 藏》)的主张,为激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出台了奖 励措施,鼓励人们进行专项研究,成为科技能手: “民之能明于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 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 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瓜瓠 荤菜百果使蕃衮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民之通于桑蚕,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 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 与,此国策之大者也。”(《管子・山权数》)中国自 古以农业立国,农为国家经济之本。农业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种植,二是灌溉。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 障。土地无种则不成,有种无灌无溉则不收。司空、 司田分工负责,粮草丰茂,六畜兴旺。 士农商工单独开发,分别对待,政策优惠。传 统的农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流,春秋战国时代, 农业文化和商工文化共同构成了齐文化。农业文 化,解决的是农业发展和进步问题;商工文化则解 决生产力的问题。行商坐贾,商为大商人,贾为小 商贩,统称商人。商人为取利,买卖无国界之别,为 了赚钱,无种族之分。他们可以把先进的商品运到 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落后地区;可以把此地区有的东西运到无有的彼 地。商人往返来回,信息灵通,使先进的生产力和 商品交流,使手工产品档次提高,文化品位越来越 浓,经贸收入越来越大,综和国力增强。齐桓公熟 知经济强大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于是抓商工 发展,促市场经济贸易。一是让士农工商分而居 住,使他们专心致志地干好本职工作。士农工商 问题,《管子・小匡》观点鲜明:“士农工商四民者, 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 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 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二是“官山海”。三是 发展民间经济。齐桓公问管仲:“何谓官山海?管子 对日:海王之国,谨正盐策。……使君施令日:吾将 籍于诸君君子,则必嚣号。今夫给之盐策,则百倍 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数也。”(《管子・海王》)对 于有些产业,则主张非官方经营而是交给民间,官 方和民方各得其利。如《管子・轻重乙》说:“善者 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 有杂之以轻重,守之以高下。若此,则民疾作而为 上虏矣。”如何调动民众的积极性,《管子・国蓄》 认为:“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 而尽也。”怎样对待商人,齐国的政策是:其一. “通齐国之鱼盐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廛而不税” (《管子・小匡》)。其二,由齐桓公和管仲对话可 以看出:“请以令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 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天下之商贾归 齐若流水。”(《管子・轻重乙》)齐桓公对商工管 理的办法是分别定居,形成一定的人群规模,便于 研究和交流。内容是就地取材,做好“山海”生意 经。政策是对商人的特殊优待,使他们高兴而来, 满利而返。 三、齐威、宣王人本文化的加强与厚重 齐国的田氏,虽不是姜齐的后裔,却颇得姜齐 的人本文化真传,这从齐威王和齐宣王的政绩中 可以看出。 齐威王量材录用,以德才取人。淳于髡“长不 满七尺”(《史记・滑稽列传》),“博闻强记,学无所 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他受过“髡刑”,因 能指出齐威王的过错,而被重用为齐国的外交大 臣 邹忌长而美,且有统御国家的大政方针,因 “面刺”而被重用为相国。孙膑师从鬼谷子,本是 魏国大将庞涓的师兄,虽处以膑刑和黥刑,却有运 筹帷幄、御军奋战的德行与能力,被委任为军师 34 其决策层之内,不仅有德威并用的君王,而且有善 于监政驾驭复杂局面的相国;不仅有“滑稽多辩, 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史记・滑稽列传》)的淳于 髡,而且有决胜千里,威镇敌胆的军师。在封疆大 吏中,檀子镇守南部边城,楚国不敢进犯,泗水流 域的12个小诸侯国,都俯首称臣;盼子镇守南唐, 赵国不敢东到黄河捕鱼;黔夫镇守徐州,燕国人在 -lbf-I,赵国人在西门,祈祷神灵保护他们,七千多 家归顺齐国;种首维持社会治安,盗贼闻风丧胆, 远离齐国,人民安居乐业。齐国国内人心思上,民 气旺盛。从国王到大臣,从封疆大吏到地方县级官 员,一直到老百姓,构成了一个和谐安定、思齐治 国的良好环境,从根本上奠定了称雄七国,“以令 诸侯”的内在文化力量。 惩恶扬善,观前毙后。自古官场有两大类人。 一种是老老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遇事实事求 是,不诿过,不钻营,凭本领上升;另一种人不做 事、会钻营,专拍马屁,投机献媚;遇事谎报成绩, 靠虚夸掩盖真相升官得道 国君的用人,关系国家 的前途命运,国君的喜好,造成不同的文化倾向, 事关风气的形成。齐威王重事实,重调查研究,兼 听而不偏听,善抓典型,以一警百。“威王初继位以 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 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日:‘自子之居 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 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 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日:‘自子之守阿,誉言 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 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 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 烹之……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 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 年。”(《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齐国人本文化 的结果。 聚贤士,不治而议。刘向《别录》载:“齐宣王、 威王之时,聚贤士大夫于稷下,号日列大夫。”《史 记・田敬仲完世家》云: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风俗通义・ 穷通》云:“齐宣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稷下学 宫中的成员,分为先生和学士。先生是指当时的著 名学者,即地位名望很高的教授,如淳于髡、邹衍、 田骈、慎到、孟轲、尹文及苟况等人。学士,即指稷 下先生门下的学生,据有关材料看,孟子到稷下 时,“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田骈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徒百人”;淳于髡死,“诸弟子三干人为之缭短” (《太平寰宇记卷十九・河南道十九・淄州》)。淳 于髡是稷下学宫的首席学者,他历齐威、宣王二 世,成就甚大。稷下学宫有其自己的组织,隶属于 国君,可以直接与国君对话。这些稷下先生们联 系当时社会的实际,纵论天下大事,或用谜语,或 华的地区。”t 又据黄中业《战国盛世》所言:“齐国 的市场是在城市的中央,齐国的‘国市’即位于临 淄故城的中央。国市面积为方四百步,约合今552 米,即齐国国市的面积为304704平方米,临淄是 齐国的都城,齐国又是‘七雄’中商品经济最为发 达的国家。”[21人类自诞生以来,要满足两种需求, 一用隐语,或直言劝谏,为国君出谋划策,各领风 骚。据说,先后有29名先生到稷下讲学或著述立 书,间接或直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享受 “列大夫”、“上大夫”的待遇,政府为其建筑府第, 是物质财富,一是精神财富。而这两种财富是构 则是专指精神财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等。实际生活中,人们首先需要的是解决温饱。其 成文化的重要因素,这是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 居住高门大屋,生活条件极为优越。 奖赏谤议,畅通对话渠道。齐威王在令中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 人之过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过者, 受下赏。”(《战国策・齐策一》)齐威王以经济刺 激为措施,他把提意见的人分为三等,受三种赏 赐。“面刺”者,受“上赏”;“书谏”者,受“中赏”; “谤议于市朝”者,受“下赏”。虽然赏赐的东西和 多少没有讲,但无论“上赏”、“中赏”、“下赏”,都是 以物质利益为基础内容,以文化形势为表现。 建筑文化,诸侯国中最大。齐国国都面山而 水,“建筑在淄河西岸,大城南北约四公里半,东西 约四公里。小城在其西南角,周围约五公里,宫殿 建筑在西城西北部的夯土台基上。市区在大城的 西部和小城以北,符合考工记的‘面朝后市’的规 定。在小城的南部有冶铁、冶铜和铸钱的作坊,在 大城的北部也分布有不少冶铁和制骨的作坊”。 “在各国的国都中,以齐国国都临淄规模为最大, 也最繁华”。可以说,这是齐国的人本文化发展到 一定层次的体现。 健身娱乐,景象繁荣。临淄城中共有七万人 家,每家有三男子,就有二十一万男子。市民都很 富裕。城市中的娱乐,有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 音乐活动,有斗鸡、走犬、六博、踢球等娱乐活动。 马路上来往车辆拥挤,常常车轮相撞;来往的行人 也是肩膀碰着肩膀。人们的衣襟连起来可以合成 围帐,人们的衣袖举起可以合成幕,大家一挥汗就 好象下雨一般。人们都家敦而富,志高而扬。“临 淄城最热闹的街道叫做庄,是一条直贯外城南北 的‘六轨之道’。这条街道附近最热闹的市区叫做 岳,在北门以内,是市肆和工商业者聚集之所。所 谓‘庄岳之间’,是战国时代齐国人口最密集而繁 后,随着生活的发展,在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 后,则需要娱乐文化的慰籍。娱乐是满足人们精神 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齐国人所开展的吹竽、鼓 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踢球之类的业余 文化生活,都是围绕人的本性展开的,反过来,又 促进了人本文化的升华。 四、结语 齐国历史800年,作者论述其成功的人本文 化,成为立国之本,不可能从每个国君所处的时 代,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只能从几个成就大的国 君一一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的业绩中 看待这一问题,正是因为他们的人本文化的观点 影响了其后世诸君的作为,才形成了齐国的人本 文化。齐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其精华是主 要的,糟粕居其次。优秀的人本文化,是齐文化的 精华。文化是渗透到人的血液和骨髓中的东西。其 官,其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和形成,与国家的长治 久安有关。文化解决的是人的精神家园的问题,是 政治归宿的导向。从历史看,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 家称霸,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压榨,一是国土侵 略,二是经济侵略,三是文化侵略。在其三项中,国 土掠夺易,经济掠夺也不难,最不易解决的是文化 的改向。齐国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之所以立 脚生根,人本文化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参考文献】 【l】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7一 [2】黄中业.战国盛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张杰)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