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语文(江苏版)教师用书:高考第3大题 考点4 鉴赏语言 含解析

2020-06-13 来源:钮旅网


考 点 四 鉴 赏 语 言 题 型 一 炼 字

(对应学生用书第31页)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3)分析该字有无使用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

1

情;(4)点明效果。“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的陡峭、峥嵘之势。而“攒”字描写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了山峰的密集、重叠之态。

【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每点2分)

一、解答诗歌炼字题“4看”“1结合” 1.看传神

即分析字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类别 动词 形容词 (修饰词) 叠词 特殊词 主要功用 使词语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 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词 数量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2.看表情 即分析字词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整首诗歌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思。 3.看造境

“看造境”就是分析作者如何利用字词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4.看显性

就是看字词如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5.结合语境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将其放到具体的

2

诗句之中,并结合整首诗歌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其语法特点或修辞手法。 二、解答诗歌炼字题“4步骤”

步骤1:释含义

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步骤2:描景象

结合诗歌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步骤3:点手法

点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词,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步骤4:析作用

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

[专 项 练]

一、(2017·南京淮安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 蝉 [唐]卢 殷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①孤愁减昔围②。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闻 蝉 [唐]来 鹄

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注】 ①轸:此处意为拨弄。②围:腰围。

1.诗人各用哪个字概括了蝉的特点?蝉声分别引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解析】 第一问,考查炼字,把握意象的特征。第二问,考查品味语言,揣摩作者的情感内容。

【答案】 晚、新。(2分)《晚蝉》:羁旅之愁;(2分)《闻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2分)

二、(2017·南京盐城连云港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76934052】

唐多令① [宋]刘辰翁

明月满沧洲。长江一意流。更何人、横笛危楼。天地不管兴废事,三十万、八千秋②。

落叶女墙头。铜驼③无恙否?看青山、白骨堆愁。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④、欲何游?

【注】 ①本词作于1276年中秋前。是年正月,元兵侵入杭州。②三十万、八千秋:佛家语,指灾难深重、历劫长久。③铜驼:古代置于宫门外的铜铸骆驼。④坱莽:广大无边的样子。

2.“看青山、白骨堆愁”中“堆”了哪些“愁”?“堆”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包含两问,既考查对诗词内容的把握,又考查赏析品味语言的表达特色(炼字)。解题的关键是知人论世,即结合注释中的写作背景,分析词中“愁”的具体内容;炼字,须结合内容,从表达手法的角度进行思考,一个“堆”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愁”的浓重。 【答案】 愁:①国都沦陷,劫难深重的兴废之忧;(1分)②百姓惨遭兵乱,白骨露于荒野的悲愁;(1分)③现实沉闷,无处可去的郁闷。(1分) 表达效果:化无形为有形,(1分)表现了百姓死难之多,(1分)形象地表达了“愁”之深重。(1分)

[综 合 练]

三、(2017·无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3~5题。(11分)

4

秋发庾岭① [明]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②。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 ①万历十九年,汤显祖触怒权贵,被贬徐闻典史(今属广东省)。本诗作于赴任途中。②霏微:迷蒙。

3.请简要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既要考虑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要考虑在构思上的作用。

【答案】 通过描写黄昏时分的枫叶、夕阳中沉默的秋蝉等秋天的景物,寓情于景,(1分)点明了时令,(1分)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1分)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1分)

★4.本诗颈联中“随”“满”两个字最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赏析语言的表现力,即锤炼语言在意境营造和情景表现上的艺术效果。“随”和“满”分别是动词和形容词,因此,主要围绕其所表现的意象及特征进行赏析。

【答案】 “随”字写出两岸山色随小舟行进,不断变换色彩的状态;“满”字写出了水面的粼粼波光与夕阳辉映,洒满了游子的衣襟。(2分)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以乐景衬哀情。(2分)

5.本诗尾联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需要联系全诗,调动知识积累。曹操在诗歌中表达的是

5

对人才的关怀、渴望。作者化用了曹操的诗句,可以联想写作背景,揣摩出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愁闷。

【答案】 化用诗句,(1分)表达了作者孑然一身、独自徘徊的孤独愁闷(1分)与报国无门、无可依托的不平愁绪。(1分)

题 型 二 赏 析 句 子

(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对此寄予厚望。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本诗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宋初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相关事宜。此诗即是作者以一名考官的身份写出的自己的见闻与感受。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

6

焚起了香,增添了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考生济济,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把内容和艺术手法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

【答案】 ①此句写了考场上考生安静又紧张的答题情境。②运用比喻手法,把考生答题行笔之声比作蚕声,生动贴切。③以响衬静,描摹出考场上的庄严和安静。④表达了作者看到人才汇聚的喜悦。(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一、解答赏析句子题的“3步骤”

步骤1:确定赏析角度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如涉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 步骤2: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就是把你赏析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步骤3:点明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古诗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二、分析句子表达效果“3角度”

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

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2.表达技巧角度

7

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

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 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 中间句 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 尾句 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三、2类赏析句子题的突破技巧 1.赏析句子的写景艺术

这类题,有的题干中明确要求赏析写景艺术,有的虽无要求,但所给句子是个写景句。对于这类题,赏析时要注意:

(1)赏析角度。写景艺术的赏析角度较窄,从表达方式角度看,主要是描写艺术,兼及一些与写景有关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常见的角度有: ①描写角度与层次: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②感官角度: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等入手。

③描写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与细节描写。

④其他手法,如反衬、融情于景,一些修辞手法等。

(2)效果分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写景艺术的阐释。如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动”何为“静”,“动”“静”如何结合。二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要扣住手法自身效果,主要是在诗歌中的效果。 写景的艺术效果无非是以下几点:

①对景物自身的效果,如使景物生动形象。

②造境,营造了什么意境,渲染了什么氛围,扩大了什么意境等。 ③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为抒发什么情感做铺垫。 2.赏析句子的抒情艺术

8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对抒情艺术(手法)的赏析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赏析的对象有时是全篇,但更多的是一两个句子(或某联、或上阕、或下阕),题干一般带有“请赏析××××的抒情艺术(手法)”或“××××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等要求。

答这类题,一般是由“所用的抒情艺术(手法)+所要抒发的情感”构成,关键是对所用抒情艺术(手法)的准确判断。而抒情艺术无非两种,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寓理)、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抒怀)、用典抒情等。从近年考查的手法来看,抒情艺术(手法)更多的是结合句子的内容及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判断,如句子本身是人物描写,则要从描写的手法(语言、动作、细节等)入手;如句子内容是议论说理,则可能是以理写情。

总之,一定要读懂内容,切实从诗歌自身内容与关系上判断,而不是先入为主或者只想着那几个最常用的抒情手法。

(对应学生用书第34页)

[专 项 练]

一、(2017·苏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三月过行宫 [唐]李 贺

渠水红繁【注】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

【注】 红繁:红,水荭,是一种水生植物。繁,白蒿,即艾蒿。 1.指出“风娇小叶学娥妆”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句诗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或在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分析作用主要从内容和构思上去考虑,即从作者表达的情感主旨或塑造的人物需要方面着手。

【答案】 拟人。(1分)“风娇小叶学娥妆”写出了春天水荭和白蒿的新叶在风中摇曳,情状娇艳,好像在学宫女梳妆打扮。(1分)这句诗由景及人(由实而虚),引出下文;(1分)水荭、白蒿新叶的娇艳明快之景与宫女寂寞老去的遭遇形成对比,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2分) 二、(2017·常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76934053】

送李侍郎赴常州 [唐]贾 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2.首句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首联的作用,既要考虑在内容上表情达意的作用,又要考虑在构思上的作用,即谋篇布局的效果。本题主要是分析景物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 点明时令气候,营造了空阔寂寥的氛围;以“北风寒”烘托别时悲凉的心情。(每点2分)

[综 合 练]

三、(2017·南通泰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

酬屈突陕① [唐]刘长卿②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③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10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注】 ①屈突陕:人名。②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③乡:同“向”,窗户。 ★3.请简要说明首联写景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明确首联中描写了哪些意象,并准确把握意象的特征;然后从情感主旨和全诗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案】 ①描写了落叶纷纷的肃杀秋景;②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④引出下文的叙写,与“贫”相照应。(5分,意思对即可)

4.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丰富情感,往往从意象描写、经历叙述、情感词(直抒胸臆)、主旨句入手,并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揣摩和分析。

【答案】 ①借“落叶纷纷”“萧条环堵”之景表达内心的伤感;②“归无路”表达思乡难归的愁苦;③“病且贫”表达贫病交加的忧伤;④“菊花能醉去官人”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归隐生活的陶醉(或“表达仕途失意的惆怅”);⑤“怜君计画谁知者”表达对屈突陕怀才不遇境遇的同情(或“表达对屈突陕无人赏识的忧愤”)。(每点2分,答对三点、意思对即可)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