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军情选修课的学习,我开始重新研读中国抗战史,从而对中国抗战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
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族,引发了这场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在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民众广泛觉醒、民族空前的团结,最终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条件
在军力方面,日本军队数量、装备和训练均优势于中国,战争进行期间,日本又拼命地扩军和扩大军需装备的产量。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和长期化,日本在军队数量、军队装备和训练上的优势逐步的消耗和失去。此后,其伤亡和消耗逐年增加,虽日本不断征兵扩军,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但其训练和装备无法得到保证。反观中国,战前的中国军队,无论从数量到装备都与日本有很大差距,战争进行期间又付出了惨痛的牺牲和极大的消耗。但是,随着全国抗战的持续,中国军队在数量、装备和训练上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同时,由于战时军备生产、战场缴获及国际援助,中国军队的装备不断改善;由于战争的实践和训练,中国军队的训练也得到提高。
在经济方面,战前的日本具有较强的经济力,并作了长期的战争准备。但一旦战争打响并陷入持久状态,日本的经济准备便逐渐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并逐渐走向崩溃。反观中国,战前的中国经济大大落后于日本,战争中又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且承担着长期抗战的消耗。但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经济资源丰富;由于无论是中共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国民政府管辖的西南大后方,均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时经济政策和措施,
赢得了社会经济的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无疑增强了中国与日本抗衡的物质力量,创造了抗日战前胜利的必要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在政治组织力方面,战前日本的政治组织力比较强。但由于战争的久拖不决和经济的崩溃,促成了国内政局的不定,政治危机的出现。反观中国,由于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从而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因而在整个抗战期间,全国各族人民,不分阶段阶层,不分党派团体,不论男女老幼,都被迅速动员和组织起来,以各种不同方式投身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也推进了中国抗战胜利进程。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代价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遭受了有史以来任何战争、任何国家都不曾有过的巨大的损失。首先,使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有了极大程度的损害,迟滞了中国自1912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其次,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无法用数字进行统计的民族耻辱和心理伤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以战争的手段征服中国,使整个中华民族亡国灭种。在战争期间里,日本军的杀戮、占领、掠夺、强奸,等等。给中国民族带来至深且巨的民族耻辱和心理、精神伤害,是永远无法消除的,是永远无法赔偿的。但最后,战争是以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战败投降为结局的。因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它的规模之广泛,区域之辽阔,斗争之英勇,场面之悲壮,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1、中国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灭亡中国的野心,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卫了中华民族的不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与自重,并促进了整个民族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扫百年来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屈辱历史,成为百年来无数次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并一跃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四大强国之一。
2、抗日战争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重建、解决社会危机的过程。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艰苦的作战环境中,形成民主机制,解决土地等经济关系矛盾上收获了有益经验,为解决中国社会危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力量的大发展。同时,经过抗日战争的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还在政治上、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同时也为以后战胜国民党反动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光辉一页。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的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战对欧洲战场亚洲其他地区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胜利起了战略配合作用。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其后的世界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大潮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标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