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婷婷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发展、信息流通和个体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闻信息生产方式的多元化转变,反转新闻成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事件的独特形态,许多反转新闻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本文旨在分析反转新闻产生的背景,厘清其造成的社会影响,从而对反转新闻的生成机制和社会效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大数据;反转新闻;舆论影响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065-02一、反转新闻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一)反转新闻的概念阐释
由于反转新闻是近年来在数据时代背景和新媒体背景下产生的新事物,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没有确切统一的标准,这一名词也多用来指称那些具有反转现象的新闻事件。一般来说,反转新闻指的是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部分媒体和大众在只了解到部分信息的情况下,出现舆论一边倒的趋势,而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和释放,新闻事件的全貌得以呈现,舆论也发生转变,甚至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转变。就目前发生的反转新闻来看,其反转的内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新闻本身和大众舆论。新闻本身的反转,主要体现在事件真相方面,是在新闻事件的发展和事件传播过程中,新闻事件出现了不同于之前的反转;而大众舆论的反转,主要体现在大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转变上,是一种面对新闻事件时大众情绪反馈的动态化呈现。
尽管在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特别是近年来,反转新闻事件频发,但是反转新闻却并非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在以往的新闻环境中,受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新闻反转的可能性较低,也
[1]
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高涨的网络舆情。综上,基本可以说,反转新闻是在当前的传播背景下,由于前期的新闻报道信息不全或者刻意隐瞒,使得媒体和受众的态度表现出倾向于一方的现象,但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事件的真相渐渐浮现后,媒体和受众的态度也随之出现反转的情况。反转新闻中的“反转”,可以是多次反转。
(二)反转新闻产生的背景
综合分析反转新闻在当前社会中频繁出现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媒介环境的改变、受众地位的变化和新闻多元化的生产方式是反转新闻频繁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费德里曼曾说:抹平一切疆界及改写环球规则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传播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先进发展。可见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远古时期,人类主要靠语言进行交流,信息只能口头传递,甚至无法保存;后来诞生了文字,人们可以用符号记录信息;随着文字的便捷化和纸张、印刷术的产生,信息得以大
量复制和传播;而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后技术的飞
跃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和媒介环境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发布、传播和讨论,信息传播的速度、容量都得到极大的扩展。这就给反转新闻的产生提供了便捷的技术环境和媒体环境。
而媒介技术的变化和大数据背景使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统的受众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从业者和受众之间是稳定的单向关系,新闻传播机构拥有信息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但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中,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公众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他们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就自己得到的信息发表看法,尽管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有待验证。一旦这些信息经过网络的发酵,成为舆论中心,就很容易导致在新闻事件的全部真相披露之后,出现反转。
2020年4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31亿,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26亿。在此背景下,新闻的产生和传播都更加多元化,自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的产生和传播都比权威专业的媒体机构更早更快,更容易获得大众的转发、评论和传播,由此也就更容易产生反转新闻。
二、反转新闻的影响分析反转新闻的频繁出现,是当前媒体环境的结果,也反映着切实的社会问题,有其积极和消极两
[2]
个方面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反转新闻的出现也反映了社会大众对新闻真相的心理偏向和价值取向。纵观近些年的反转新闻,医患矛盾、国民素质等成为这类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在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之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社会公平正义等精神追求。例如河南“王凤雅事件”,就因为触动了民众对捐助善款的去向这一敏感神经,让事件陷入纷乱的反转和纠葛之中。
6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学术探讨
人们本意是想帮助年幼的孩子脱离病痛,最后却陷入志愿者和家属的斗争中,而孩子在此期间因病去世。事后,我们不得不反思,爱心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不是利用大众的同情心,也不是在不了解事件真相时就以情绪去带动行为,传播负面信息,而是要回归理性,保持爱心。同时,在民间和政府层面,也可以从此事出发,寻求更加合理的救助机制,真正做到让每一份爱心都能得到保护,让需要救助的人得到帮助。
2.有利于新闻真相的揭露。尽管反转新闻发生反转的重要原因在于新闻信息的不完整或者别有用心的人的策划安排,但当这类新闻成为社会话题之后,就迫使新闻当事人、权威媒体以及更多的信息源去披露更多的新闻信息,以还原新闻的原貌。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大众道德、情感和民族尊严利益的内容,不完整信息的传播和观点的表达,恰恰代表的是大众的想法和意见,无论是新闻当事人还是新闻传播主体都无法回避这种舆论压力,这也直接推进了对事件的调查。民众的探究热情为新闻真相的还原提供了动力。而当权威的、完全的新闻真相披露之后,也能打消大众的疑虑和猜测,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对良好道德风尚的引导。比如最近发生的杭州杀妻案,事件一开始就充满了悬疑色彩,引发了网友的大量讨论和猜测,有些猜测和讨论也许并不恰当,但这些猜测和讨论引发的热度,形成了对真相的期待。而最终真相的揭露,也打消了大众的猜测和疑虑,使大众了解到了案件的真相。
(二)消极方面
1.容易引发网络暴力。如前所述,反转新闻包括网络舆论的反转,即大众情绪的反应和变化。而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大众情绪的变化,往往伴随着网络上的争吵和谩骂,甚至导致网络暴力。大众的评价和情绪往往是以道德为导向的、从众的,这
[3]
就很容易造成网络暴力。大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后,往往只关注那些触动了自己敏感神经的方面,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信息的转发和讨论,从而形成对当事人的网络暴力。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追责程序的复杂性,很多受众的发言和传播充满了主观性和恶意。例如一些交通案件、事故或牵涉交通的恶性事件发生后,不少自媒体首先将原因指向女司机。而“女司机”这一带有社会刻板印象和歧视含义的称谓也成为一些网友的“狂欢”来源。尽管事后证明,当事人并非主要的责任人,但网络的暴力、对当事人的指责、对“女司机”的恶意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散。此外,反转新闻往往也是公众对道德苛求的结果,大众对涉事者的道德审判,对不同声音的压制,都是网络暴力的体现。
2.造成对涉事者和某些群体的负面影响。反转新闻事件的发生往往来自于人们的刻板印象,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即使它并非真相。比如前几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上海女子逃离江西农村,事实证明事情本就是子虚乌有,但部分人持有对农
66
村的落后、脏乱差和农村人的思想落后的偏见,也
就相信了这则新闻。随之,网络上开始出现持续黑化农村和农民的文章,使得农村和农民的负面印象不断在网络上发酵。而这种印象一旦在大众的脑海中形成就很难被抹去。当前,网络的发展使得公众对某些群体容易形成固有的标签化认知,比如网络上流行的“地域黑”。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一旦涉及相关的新闻事件,人们就会以这种认知参与到新闻的评论中,从而导致对涉事者和某些群体的负面影响。
3.对社会道德体系的破坏。反转新闻的频繁反转、前后的报道差异挑战着社会的道德、信任体[4]
系。当前的很多自媒体和信息传播者、发布者,往往通过道听途说就发布新闻,造成新闻失实,并引起反转,最终破坏的是社会道德体系。例如,2015年发生在河南省清丰县的“大学生救落水儿童身亡”事件,大学生孟某为救两位落水儿童而死亡,但是被救者及其亲属在接受采访时否认了这个事实。一些媒体对这个错误的事实进行了报道,导致大众信息的混乱,最后,警方证明孟某因救人溺水身亡,事件才得以平息。但新闻的反转对人们的道德评判和社会信任产生的巨大影响,也让很多人在面对救与不救的选择时开始动摇,不知所措。现今社会道德体系结构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标签化,在反转新闻中呈现的“女司机”“老人”“警察”“医生”等形象,使得大众对于这些标签主体产生固定认知,伤害了这些主体。
三、结语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来源的渠道、信息传播的途径、受众地位的变化等都给反转新闻的出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反转新闻的产生有其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大众对探寻新闻真相的热情,有利于新闻真相的揭露。但是,新闻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反转新闻成为网络暴力的重要来源,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文明发展。在如今的大数据背景下,如何让反转新闻的积极影响继续扩大并减小此类新闻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1] 蒋小花,张瑞静.网络舆情理论与案例[M].北
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7:23.[2] 元佳静.新媒体语境下舆情反转事件的形成与社
会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8.[3] 尹彤.反转新闻的媒介伦理研究及反思[J].视
听,2019(9):186-187.[4] 孙源南,成曙霞.反转新闻对社会信任体系的影
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7):187-192.作者简介:卫婷婷(1995—),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可视化。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