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22-09-04 来源:钮旅网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

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烛之武退秦师》 姓名 学校 教师姓名 学校名称 任教学科 教龄 语文 13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 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1、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难点本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学科核心素养分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析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学生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

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预设学生活动 (二)整体感知 (二)2.生自由诵读课设计意图 (二)整体感知 1、掌握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文。(注意字音、停顿。) 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智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慧。刘伯温说过:“凡用兵字音、停顿。) 之道,以计为首”,其实,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的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样的人物:轻摇羽扇的孔明、梳理。) 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5.生概述本文的故事。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我们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勇,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6.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文言文的能《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 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力。 (二)整体感知

概括) 3、培养

1.师范读课文。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三)深入研读 学生初步鉴(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赏文言文的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第1段:秦晋围郑。 实) 第2段:临危受命。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第3段:智退秦师。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第4段:晋师撤离。 (三)深入研读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全大局的爱知识点:“已”:通“矣”,国主义精神 第一段:(1)生齐读第1句末语气助词;佚之狐言于段。 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段。(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之狐于郑伯言曰”;辞曰:省做示范) 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论归纳做示范)贰:对……有(5)师引导学生用5分贰心;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钟即兴背诵本段。 驻军;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五)小结作业 以“我读到了一个____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的烛之武”为题,写一篇小(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短文,字数不限。 段:

同时多媒体展示《秦晋地理形势图》。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二段:(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3)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5)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四)拓展延伸 1.讲解“其”字在文中的用法(回顾+提问)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2.烛之武听说国家危难时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作者是不是批评烛之武烛之武是怎样的形象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没有直接接受说秦的使命,而是发了发牢骚。烛之武并不是不爱国,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他只是略微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作用是丰

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饱满,更真实可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上的意图并没有完全实现:以读促诵、以读促悟、以读促辩都实现了,但以读促写环节没有完全展开就下课了,非常遗憾,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之一。一个方面是时间太紧,内容太多,同时更是老师在时间把握、内容取舍上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另一方面我对学生了解国际问题的程度、深度没事先调研,不符合人人(语文)课堂核心理念——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协助下解决,也对学生换位思考意识不能到位的认识缺乏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