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入咸阳,还军霸
上,“约法三章”“秋毫无所取”“悉除秦法”,“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三教九流”,兼收并蓄。郦生进谏,知错就改。 刘邦自私狠毒、睚眦必报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
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
总结形象
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探讨:本文刻画刘邦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
用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
(赊酒、诈言“贺钱万”、踞见郦生)
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 (刘、项入咸阳)
用讽刺的方法臧否人物。
(嘲弄太上皇)
实录精神
“不虚美,不隐恶”。
秉笔直书是史家的优秀传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二体现刘邦性格的句子
(1) 抱负远大。
举例:观秦皇帝——“喟然太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感慨着叹息道:“啊,大丈夫就应当这样啊”
(2) 知错必改。
举例:见郦生——“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沛公正踞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洗脚。----------于是沛公起身,整理衣服,向他道歉。
(3)善于纳谏。
举例: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沛公)想要停在宫里在皇宫里休息,樊哙、张良上谏阻止,于是将秦国贵重宝物财物封在府库里,把军队撤回到霸上
(4)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举例:鸿门宴——“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驱车前往鸿门,面见项羽谢罪
(5)知人善用。
举例:“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才俊,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6)有人情味。
举例: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高祖回京途中,路过小沛时停留下来。在沛宫置备酒席,把沛郡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请来一起纵情畅饮。挑选沛中儿童一百二十人,教他们唱歌。
(7)无赖。
举例:“绐为谒曰„贺钱万‟”。 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
二、探讨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大家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 刘邦雄才大略,抱负非凡。“咸阳纵观”,向往登上皇位一直深藏于心中,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梦,他曾编织了许多奇异诡秘的神话。尤其是彭城之败,大军损失殆尽,诸候纷纷叛汉归楚,刘邦几乎是只身逃入关中,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立太子”“大赦罪人”,并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
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入咸阳,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秋毫无所取”“悉除秦法”,“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三教九流”,兼收并蓄。郦生进谏,知错就改。
刘邦随机应变,百折不挠。汉四年“广武对话”,汉王数羽十罪,羽恼羞成怒,暗中用弩射中王胸,为了不让军中因主帅负重伤而军心动摇,他立刻弯下身子捂住自己的脚指头,大喊:“敌人射中了我的脚指!”鸿门宴上,差点遭暗算;兵败彭城,几乎被捕获;荥阳被围,不是纪信替代,定死羽手;广武伤胸,奄卧病创;平城之难,被匈奴困七日,九死一生┅┅可以说刘邦在兴汉灭楚的战争中,久经磨难,备尝艰辛,却从来不向命运屈服。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性格总有些弱点。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刘邦自私狠毒、睚眦必报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刘邦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项羽一灭,对其功臣一一剪除。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三、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四、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史记》擅长描写人物。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要通过以下艺术手法来完成: 1、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 ①“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
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 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
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⑥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壮观的场面,表现了刘邦壮志已酬,衣锦还乡,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项羽被围垓下“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是踌躇满志,一是英雄末路,不仅从对照中使两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人物。 如:为太上皇祝寿
3.用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 如:踞见郦生 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五、学习“互见法”。
《高祖本纪》是怎样做到既保持自身的匀称,又不至于和有关系的其它篇章重复呢?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它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在《田完世家》中”等等。 《高祖本纪》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凡属表现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数据,事无巨细悉入纪中。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这样既避免了文字重复,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除了必须参看《项羽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等,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
可补充:
①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
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 (《万石张叔列传》)
②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淮阴侯列传》)
③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留侯世家》)
④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项羽本纪》)
六、小结。
在作者的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盲目歌功颂德,也没有把汉代开国之主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写了刘邦的流氓无赖行径,记述了他不持一钱而诈称“贺钱万”的举动,描绘了他问太上皇“所就孰与仲多”的洋洋自得的神情。也写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如好酒及色、言行粗鲁、奸诈圆滑等,还之以凡夫俗人的本相。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1. 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解”通“懈” “卤”通“掳” “憙”通“喜”
(4)无内诸侯军……距之 “内”通“纳” “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
(6)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2. 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2)诽谤者族 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句中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 一词多义 (1)相
吕公者,好相人 (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 (名词,面相)
(2)固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坚持)
(3)引
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领)
沛公引兵西 (率领) (4)辄
去辄烧绝栈道 (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总是)
(5)解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 (解散诸侯军队)
(二)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 (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 (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 (使……跟从)
2. 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
矣 (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 (认为……正确)
3. 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安家)
欲约分王关中 (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驾着白马白车)
都彭城 (定都) 4. 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向北)夜往见良 (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在途中)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 (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 (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赶在诸侯之前)
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 (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 (平民,卑微的身份)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 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四)虚词积累 1.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果)
2. 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 (趁机)
因与俱攻秦军 (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凭借)
3. 以
乃以秦王属吏 (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因为)
啖以利 (用) 可以有大功 (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动词,认为)
4.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 (表转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 (这样)
喟然太息曰 (……的样子)
(五)其它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轻视) 昌邑未拔 (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 (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示众) 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 (功劳) 还军霸上 (驻扎) 去辄烧绝栈道 (断 ) 汉王复入壁 (营垒)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 (约定日期)
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共同)
乃即皇帝位泛水之阳 (水的北面)
起为太上皇寿 (献酒献物,祝人长寿)
父兄不能给 (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 (大约) 意豁如也 (……的样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