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技支撑在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中的作用

2023-08-11 来源:钮旅网
科技支撑在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中的作用 崔玉卿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摘要: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区域综合实力的提升和 竞争愈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愈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 新,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愈益依靠于科技支撑。世界遗产的 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新的课题,而科技支撑在世界遗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 遗产中科技支撑已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目益凸显,未来保护与开发任重道远。 关键词: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科技支撑;作用 中图分类号:B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1)02—0029—19 蠢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 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 市、忻府区、定襄县,方圆500余里。中心地区台 怀镇,距山西省省会太原市240公里。山西五台 山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 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 拘尸那迦、鹿野苑、菩提伽耶并称为世界五大 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 和创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 提出:“任何产业都有可能通过增加知识投入 来提升其附加值。”因此,知识的价值越来越 大,有关生产知识的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要,科 技竞争成为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只有 一总第10 期一2011.2 佛教圣地。在((2008中国避暑名山榜》上,五台 山位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榜首。在2009年6月 26日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 委员会会议上,五台山通过审议,被作为文化 景观遗产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 员会评价道:“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 是中国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 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经济社会中,一个国家、一 个地区在未来发展中,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 展的主动权。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 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 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由五座 北端。跨忻州市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项目(2009041005—04) 收稿日期:2011-04一ll 作者简介:崔玉卿,女,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五台山文化。  .台 山 研 台顶组成,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 一总第10 期一 o11.2 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 拜之中,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 游收入218360万元。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科 技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仅表现 在国民经济总体投人产出函数上产值的明显 究 蠡I  想,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 景观。”不言而喻,这是以世界的眼光和尺度对 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所作的权威解读,也是对 五台山在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上的 科学定位。 显然,在我国所有世界遗产中,五台山作 为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是将 佛教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文物保护与当 地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方面,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 貌与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 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五台山的东 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5座如垒似台的山 峰高耸环峙,佛教徒利用这一独特的地貌,将 其象征为佛经中的五方文殊菩萨;同时,五台 山属北方高寒地带,终年气温较低,符合佛经 中“清凉世界”的要求。这就“完美地体现了中 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 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 的组合型文化景观”。另一方面,文物保护、佛 教文化旅游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有力 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1982年五台山 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名单。五台山旅游景区历年来获得 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 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 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 观遗产”等荣誉。据山西省统计局资料显示, 2007年五台山旅游景区接待量位居全省1O个 重点旅游景区之首,接待人数达333.56万人次, 比2006年247.28万人次,同比增长34.89%;门票 收入17858.5万元, ̄t2006年12363.8万元,同比 增长44.44%。2010年接待游客321.4万人次,旅 增加,而且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成为推动 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手段和基础。由此可见, 科学技术在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中的作 用。因此,研究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中的 科技支撑,在今天和未来都有十分重要的理 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技支撑的成效分析 1、科技与生态环境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台山地质构造 古老,该山的冰缘地貌是研究古冰缘和现代冰 缘地貌的活标本。可见,从考古学、历史学、宗 教学、哲学、地质学、美学等价值角度看,五台 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台山寺庙文物和自然遗迹,是不可再生 的重要资源。在“申遗”过程中五台山风景名胜 区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统一标准,分块 负责”原则,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综合整治。由 于过去认识不到位,在五台山旅游产业迅猛发 展的同时,核心保护区内的盲目开发、错位开 发、超量开发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了景区建 设城镇化、人工化、商业化,对生态环境构成了 较大的压力,影响着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真 实性和完整性。为此,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 结合遗产专家意见,出台了《五台山核心景区 综合整治方案》,从2007年开始,由驻台单位和 村集体带头进行了无偿拆除。2008年完成了一 期拆迁整治,达到了预期目标。2009年,五台山 风景名胜区政府又积极组织实施二期拆迁,彻 底铲除影响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建筑和设 施。另~方面,根据编制的《五台山台顶整治详 细规划》和《景观设计规划》,拆除了台顶不协 调建筑,修复了原有设施,对破坏的植被和地 质遗迹进行了恢复,对周围环境进行了原貌恢 复性治理,再现了台顶古 寺庙的建筑精髓,展露了 “华北屋脊”雄伟壮观的自 然和谐之美。与此同时,还 强制关闭了缓冲区周边的9 个矿区,禁绝了遗产地外 围所有破坏性的采石采矿 行为。 就生态保护工程而 一 总 第 一^ 0 、J 期 ’一 2 _▲ 言,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坚 持功能定位与景观建设、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服 务功能和旅游开发“三结合”,对拆迁区进行了 生态恢复,以“田”“河”“遗址”织补传统肌理, 用“园”“林”整合现代功能,游览步道、观赏广 人必须使用液化气、无烟煤、电等清洁能源,锅 茶炉全部安装消烟除尘设施,大气质量一级天 气达到了332天,其余均为二级天气;加大了污 水治理力度,完善了中心区污水管网建设,水质 达到了一类区一级标准。 201 1年春节伊始,正值我国北方连续干旱 的火灾高危期,为了杜绝燃放烟花爆竹发生火 灾的现象,五台山风景区政府郑重声明,烟花爆 竹禁止入山,景区内禁放烟花爆竹,并成立了抢 场、服务设施相点缀,山体绿化区、农田景观、 寺庙绿化带相协调,乡土树种、观赏植物、风景 树木相搭配,突出历史遗产,重塑景观环境,还 原了山水格局。另外,又组织专业队伍,重点实 施了旅游公路、景点道路两侧和部分荒山荒坡 的生态绿化工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整体 上恢复了五台山的原始风貌。 险救灾应急分队及各村扑火队,配置了对讲机, 防火禁示牌等扑火器械、通讯工具,确保森林资 源、文物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杜绝污染空 气质量的因素,为缓解干旱,景区还采用人工降 雨、降雪。 2、科技与文物保护 在环境保护方面,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按照 世界遗产的标准,于2010年投资600多万元,先 后出动人力4.2万人次,动用挖掘机、铲车、清运 车2399台次,清理卫生死角816处,清运垃圾 圜目圜嗣 特色花草树木1.9万株。为进一步巩固集中整治 成果,落实了“门前三包”制度和《环境卫生监 6.84万立方,疏通河道2.8万米,引进种植当地 根据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五台山 风景名胜区聘请文物遗产专家进行了文物、遗 产现状调查与价值评估。对五台山佛光寺、南 禅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碧山寺、殊像寺、 南山寺、金阁寺、龙泉寺、罗喉寺、圆照寺、延庆 督管理办法》,购置了大铲车、垃圾桶、洒水车、 垃圾平板车,组建了400余人的6支专业清运队 伍,租用了翻斗车、铲车、挖掘机等大型清运机 械,对积存多年的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制定 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汇编》。同时,五台 寺、广济寺、尊胜寺、繁峙三圣寺、公主寺、岩山 寺、秘密寺以及定襄洪福寺等多处文物保护单 山风景名胜区不断加大环保监测力度,加强烟 尘控制,取缔土食炉灶,中心区所有单位和个 位进行了全面调查,编制了各保护单位的调研 报告。调研报告分总论、历史沿革、价值评估、 五 台 山 研 现状评估、保护规划、保护措施、相关专项规 究 划、管理与服务设施、安全防灾规划、保护管理 一 总 规划等lO部分,各部分下又分若干子目,为文 第 J 0 物保护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通过调查,发 、J 期 一 现了风景名胜区内文物建筑、附属建筑、附属 J 文物、寺内外环境等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 出了具体保护修缮和整治意见。同时,将文物 本体和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 并完成了文物保护单位的调研、保护维修和环 境整治意见的编制方案。这样,就为寺庙文物 建筑维修和环境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方 案。依据申遗专家指导组提出的《关于五台山 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文物维修工程方案的意 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聘请文物遗产专家对 文物遗产维修过程内容进行了复查,编制了 《五台山世界遗产申报单位第一期保护整治工 程项目表》,并排定了工程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及_丁程项目任务分解时间表,以便组织施T单 位有序展开,在按期完工的同时,以确保维修 工程质量。并对各项工程项目进行技术解剖, 制定详细的技术测试和施工方案。这样,就为 五台山的文物建筑维修和环境整治工程奠定 了科学基础。 对于文物遗产保护整治,五台山景区和文 物遗产专家都认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将 体现在各项保护工程中,各项保护技术手段的 合理性和科学性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而对 五台山的文物遗产保护整治,采取了如下措施: 维修工程开始前,对T程项目进行了分 类,总体上分为保养维修、抢险加固、重点修缮 三种;各类别下;又视不同的残损状况制定了 不同的修缮技术路线和技术手段。无论是哪种 修缮,始终将文物保护放在首位,以文物的真 实性保护为前提,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 则,既体现文物保护的原则和要求,又体现地 方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使五台山的文物遗产 呈现其原真性、完整性与和谐性。 维修时,每一项施工都不敢怠慢,一些特 殊部位的维修,其维修技术通过反复论证,多 方请教,修复过程体现了当今先进的文物保护 理念和技术手段,并与国际保护理念接轨。如 对菩萨顶“五台圣境”石牌坊维修,对将要使用 的现代连接材料反复试验,对连接手段反复研 究,从根本上解决了断裂问题,最终达到_r修 IE] ̄I:IIH的效果。 修缮中采用的施工 _r艺,力求既达到文物 本体病害的治理,使之延年益寿,又使其材料、 结构、工艺、形制的文化内涵得到体现,所以苦 苦寻求真实、完整与不改变文物原状、尽可能 少地干预三者的最佳结合点。修缮内容涉及到 基础加固处理、木构加固维修、墙面酥碱处理、 墙体择砌、地面修补、装修修配、环境清理等众 多内容。在各项施工中尽可能少地干预、尽可 能多地保留原有构件,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 丁艺、原材料的要求进行维修保护,使各申报 点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充分体现。就补配残 部件而言,对于能加固使用的千方百计加固后 继续使用,尽量降低复制部件的范围和数量, 以确保文物建筑的原装、原貌、原件和原构。对 于缺失和残损部件的修补,其效果以保持整体 和谐为标准,一定程度上可识别,以求符合中 国传统审美习俗。对缺失需要补配的压面石、 踏步石、地面石、筒板瓦等,一方面积极寻找I[j 石料进行补配,一方面进行专门定做加T,尽量 保持建筑材质、式样和风格的统一协调。 文物建筑的维修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_r 程的进展,及时进行修缮技术和手段的调整、 补充和完善。本着对历史负责和对文物负责的 精神,尽力使工程维修不留遗憾。五台山风景 区聘请文物遗产专家参照同期建造、原状保护 较好的建筑,对与历史原貌不符的建筑立面装 修等进行了纠正。维修时以现存的文物遗产为 依据,提供文物遗产整改设计图,大面积地恢 复了传统意义上的文物遗产,揭去了笼罩各寺 现了五台山自然美丽的景观。 文化遗产档案是体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管 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五台山文化遗产档案不仅 ,一 总 的现代面纱。在文物建筑方面,剔除主要建筑 和地面的水泥勾缝,采用传统青油灰重新勾 缝。五台山气候特殊,虽然地处与北京大致相 同的纬度,但气候特征却和中国东北部的大兴 安岭差不多。青油灰的配比要经得起寒冷气候 的考验。文物遗产专家根据多年的文物保护施 工和以前在五台山文物保护修缮技术的经验, 为施工单位提供了正确的青油灰配方,同时将 现存采用青油灰勾缝的实例提供给各施工单 位,从而完成了这项工程量大、传统技术要求 严的任务,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文物建筑遗产的 原真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整治、修缮,恢复了原 有的淡雅色调,保留了古朴风貌。 在具体的寺庙维修中,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聘请文物遗产专家编制总体保护规划。根据规 划要求,组织技术力量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方 面测绘寺内所有附属建筑,编制维修方案,对 现存文物建筑进行原状恢复性修缮。剔除各建 筑外观的所有水泥抹面和勾缝,剔补糟朽酥碱 墙面,局部拆砌磁砖或裂缝的残损墙体,采用 传统材质和技术补幔殿内地面,恢复原青石板 瓦屋面,以抵御风力大、风速快的自然气候。对 所有门窗按五台山清代门窗风格进行设计装 修。对所有新绘彩绘进行做旧。拆除寺内所有 风貌不良的建筑,设计建造适用、风格协调的 僧舍。补砌朝台故道,重新设计和修筑了人行 人寺道路,对寺内外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另 一方面,编制完善了“四有”档案,聘请技术人 员改造了监控设施,组织博物馆人员制作了文 物展览室,装修了接待室,修建了星级厕所,从 根本上改善了办公和生活条件。通过维修整 治,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面貌有了历史性的改 善,既保留了文物建筑原始信息和风貌,又展 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五 第 一▲ 0 、J 台山文物工作的基础,更是今后更好地保护五 期 -一 台山文物、实现文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2 -^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参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试行)》,坚持以法律为 指引,以“申遗”要求为主导,以史实为基础,以 科学分类为准则,本着依法建档、科学分类的 原则,确定了以“四有”档案为核心、综合档案 为补充的档案建设框架,并自始至终注重档案 的完整性、真实性、科学性和独特性。在对文字 卷的制作上就查阅了大量的史籍资料和碑文, 反复考证各寺的历史沿革;从历史学、科学、美 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准确揭示各文物单位的历 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统一对各文物 保护单位的地理坐标和海拔高度进行了测量; 重新调查了各寺的安全保卫情况;对寺内附属 文物进行了核对,保证了内容的真实准确。在 此基础上,共制成45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 档案卷宗386卷,综合档案卷宗821卷,两项合 计1207卷,涵盖了五台山文化遗产的方方面 面。其中,综合档案体现了五台山文化遗产档 案独有性的几大类别,如佛教类、佛寺类、文殊 类、高僧类、地理类、历史事件类、管理类、保护 类、研究类、旅游类、行政类、宣传类及综合类 等,集五台山佛教、历史、文化、艺术、管理、保 护、研究等各方面的资料和研究为一体,内容 上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四有”档案卷宗 和综合档案内容丰富翔实、归类科学合理、检 索简捷方便、设备配置先进。五台山风景名胜 区文化遗产档案的建立,实现了文化遗产档案 从零散到完整、从简单到丰富、从薄弱到科学 的跨越,为五台山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五 台 山 研 夯寺庙文物和宗教活动监测队伍建设,是文 物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山风景名胜  服务中心、文化演艺中心、星级酒店以及学校、 究 一第 一 总 区在各寺庙完善消防设施、健全值班巡逻制度 翻 辘 隧 医院等,旅游服务功能健全,社区配套设施完 善。目前,已完成了移民商住区及室外工程、海 0 的同时,强化了寺庙文物和宗教活动监测队伍 期 、一 建设,对文物建筑的木架构、斗棋、砖石、屋面、 _^ 饰件、台基、地面、刷浆、木作、屋脊、彩画、附属 文物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对宗教活动的规模、 范围、内容、场次进行系统监测和统计。对监测 中发现的问题,根据文物保护级别,申请测绘 及制定修缮计划,并上报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 审核批准后实施,直至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的安 全状态。 对所属地僧人进行文物保护培训,也是五 台山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五 台山众多的僧人,是五台山佛教事业的传承 者。为了提高各寺僧人对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的认识,积极配合各项文物保护工作,五 台山宗教文物管理局对各寺住持及僧人进行 培训,委托专家工作组编写培训资料。根据五 台山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以山西文物概述、五 台山佛寺建筑群及附属文物简介、五台山台怀 核心区文化遗产重要保护对象清单及保护措 施、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维修的相关 问题、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执行的相关法律法 规、五台山寺庙安全保卫管理制度,五台山世 界文化遗产10处申报点历史沿革及基本状况 等为内容的培训资料。通过培训,使五台山僧 人的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素质有了综合提高。 3、科技与经济发展 旅游服务基地建设,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社会发展的基础项目和重点工程,也是长期实 施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举措。按照“高 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发展”的主导思 想,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在距离遗产核心区16公 里处选址兴建五台山旅游服务基地,包括游客 接待中心、展示中心、商业服务中心、行政管理 会庵桥、大甘河东西桥、供水工程、河道整治、 海会庵主干道、游客中心、旅游市场、停车场、 展示中心、外网工程、集中供热、基地自动化监 控、游客中心内装饰、旅游市场内装饰等T程, 旅游服务基地行政管理区建设工程、学校、医 院、蛤蟆石主干道、展示中心内装饰、污水处理 厂、垃圾处理厂、绿化等工程,五台山国际度假 酒店也已陆续开始建造,华宇酒店、祈福宫(演 艺中心)都通过招商引资,与相关企业签订了 建设合同,蛤蟆石服务接待区两座星级酒店也 与有关企业达成了建设意向。随着旅游服务基 地的建成和完善,将从根本上解除核心区的旅 游压力,彻底解决旅游与服务“混为一体”的尴 尬局面。 建立自动化监控中心,是五台山风景名胜 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五台山风景名胜 区建立了五台山自动化监控中心,于2008年8 月30日正式运行。整个系统以数字化的网络结 构与GIS系统为支撑,在景区内共安装62个摄 像头、48个监控点,其中山咀、镇海寺、龙泉寺、 碧山寺4处主要路口和路段,安装的摄像头可 实现水平360度、垂直l80度旋转。还可对3个人 山口的客流量、重要寺庙和区域的社会治安、 交通状况及火灾等突发事件进行全天候、全方 位监控,并提供110、119、120、】22报警等综合 服务,基本上实现了安全监测无“死角”,并完 善应急指挥、信息收集、综合分析、技能培训等 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监控中心预警、协调、指挥 的枢纽作用。同时,由五台山入山管理处对来 山游客提供24/] ̄时售票、检票服务及来山游客 统计,当游客总量达到景区环境容量上限,就 控制游客进入景区。此外,还教育和引导游客服 从遗产保护的大局,规范游客在景区内的旅游 活动,并采用淡旺季门票价格差异、出人景区换 乘环保车等措施对游客进行有效调控。 4、科技与文化建设 基础。其表现为: 一是已拥有一定数量的硬件设备。现有硬 件主要包括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和数 码照相机。 数字五台山文化,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文 化建设的一个亮点。所谓数字五台山文化,就 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 具,实现从环节(主要指研究机构、研究基地)、 资源(图书讲义、课本等)到活动(主要指科研 二是加入了Internet,并已配备了相应的软 件。借助高校优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相关 部门实现了互联网化,工作人员基本能借助网 络获取一定的知识和资源。另外,为了拓宽五 台山文化的研究领域,提升五台山研究的研究 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的五台山文化基 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传统五台山文 化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全面提升五台山研 品位,五台山研究主管部门专门为五台山研究 配备了各种软件。作为区域文化研究,现在的 究的效率,扩 展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文化研 究已经具备了 的功能,最终 实现五台山研 《四库全书》、 《康熙字典》、 究的全面信息 化。在数字化 五台山文化 中,研究人员 可以通过计算 机技术、网络 技术,坐在客 《全唐诗》、《全 宋词》、《大藏 经》等各种古 文化查询系 统,极大地方 便了五台山文 化的研究。 户端计算机前点击浏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别 人交流信息,了解五台山研究的现状,从而决 定研究方向;人们也可以通过电脑了解五台山 的形成过程、现状及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数字 一总第10.7期一 011.2 五台山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拓展五台山文化的 三是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人员 队伍。五台山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 的。由于五台山文化研究肩负着挖掘、分析、整 合五台山文化的重大责任,因此,五台山文化 数字化显得尤为重要。人员配备则是五台山文 化数字化这一进程的关键因素。五台山文化研 传播范围,加快五台山文化的传播速度,进一 步增强人们对五台山这一古老文化的认识。将 五台山研究成果进行信息处理,有利于为政府 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 今天,如何使传统的五台山文化资源实现电子 究的有关主管部门已认识到信息技术专业人 员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完善此类人员的配备, 以加快五台山文化数字化的步伐。 在具体实践中,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把佛教 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 源保护统一起来。鼓励佛教界积极参政议政, 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旗帜,维护法律 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 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面临 的一个新课题。这方面,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 府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做了不少有 益的工作,为五台山文化数字化的实现奠定了 五 台 山 研 统一。多年来,五台山先后有100多名佛教界人 究 士担任了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五台山的 一 总 佛门弟子将“报国土恩,报众生恩”作为自己的 第 一▲ 0 义务和责任。历年来全山僧众为当地修桥铺 期 -一 路、扶贫帮残、捐资助学、保护环境等各项社会 J 事业先后捐款达上千万元。近年来,五台山汉 藏僧众还积极响应政府“申遗”号召,参加植树 造林、美化家园活动,为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景区的生态环境 保护作出了贡献。每当社会面临天灾人祸时, 僧侣们以他们特有的方式举办各种主题活动, 以祈祷黎民平安、世界和平。例如1990年7月, 海湾战争爆发,五台山藏汉僧4 ̄2ooo多人,齐 集显通寺,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祈祷世界和平 人间幸福大会”。1990年7月1 Et香港回归祖国, 五台山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庆祝香港回归祈祷 世界和平人间幸福大会”。2008年5月12日,四 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们在举行祈福消灾法 会的同时,不分青庙黄庙,共同伸出援助之手, 4O多处寺庙的近千名僧人,在灾后第2天,率先 捐款捐物,仅现款就达152万元。 5、科技与社会管理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宗教事务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 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 管理规定》、《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全国汉传 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 区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山 西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五台山世界遗产提 名地保护与管理规 ̄1J}(2005—2025)、《五台山风 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7年版、2007年版)等法 律、法规和规章条例进行保护和管理。 宗教活动的保护和管理 五台山风景名 胜区台外佛教寺庙的宗教活动,由所在县的宗 教管理部门管理。五台山台内佛教寺庙的宗教 活动,由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宗教文物管理局管 理。上述机构均由山西省宗教事务局领导。团 体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和宗 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利,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 行正常的教务活动,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 活动;引导和促进宗教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 架内活动。根据国务院1994年发布的《宗教活 动场所管理条例》规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制 定了各项有关宗教活动的管理制度,包括《学 习会议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对僧尼挂单 的管理制度》和《关于收徒、传戒制度》等。五台 山佛教协会是由各寺僧众代表组织成立的民 间团体,它是管理机构联系僧众和居士的桥 梁。各寺庙还组织成立了寺庙管理委员会,制 定了《寺庙管理委员会日常管理制度》。 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五台iJJ台外的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山西省文物局直接管理,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所在县的文物保护机构 管理。五台山台内的寺庙文物由五台山风景名 胜区宗教文物处管理。日常管理内容主要包 括:依法对各寺庙文物的保护、管理、维修进行 指导、监督;配合政法部门打击盗窃和损毁文 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从1961年开始,国家、省、市管理机构持续 开展了对寺庙文物的普查和保护评级工作。截 至目前,五台山地区共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1 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33处,并立碑明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要求,对各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建立记录档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五台 山寺庙文物建筑维修遵循严格的审批程序。其 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山西省文物局申 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忻 州市文物局申报,山西省文物局审批;五台山 风景名胜区内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五 台山风景名胜区宗教文物处申报,忻州市文物 监测点;邀请权威研究机构协助完成有关大气 质量和水质的环境评价;建设和完善水排放系 统和污水净化处理系统,目前共建成1 1座污水 处理站,基本满足了污水处理问题;治理大气 局审批。修缮指导则是由山西省古建保护研究 所负责,确保文物建筑及其历史风貌不受破坏。 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庙文物建筑的日 常管理工作,主要由各寺庙管理委员会承担。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组织寺庙管理委员会,制定 并执行各项文物保护规章制度,包括:《防火安 全制度》《义务消防员职责》《寺院防火负责人 职责》《僧人防火职责》《安全保护制度》《值班 巡逻制度》《文物管理制度》等。一些寺庙离当 地社区生活比较近,管理机构便与当地社区签 署消防合同,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 地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五台山地质资 源由五台县国土资源局统一管理,五台山风景 名胜区配合进行地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1997 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环境保护条例》,是地质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第九条,在五台山风景名 胜区内,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开山取石、挖土采 沙、开矿冶炼、建炉锻烧、改变水系等污染和破 坏环境的活动。”2005年9月19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土资源部公布五台山为国家地质公园。 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面积约8.32万平方公里, 以台怀镇为核心,以众多自然沟谷和山脉为依 一总第10 期一 011.2 目目圜圜 托,从沟谷到5个台顶组成了完整的、三维的地 质资源保护区。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区内的环境保护 工作主要依据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 条例》。具体由3个部门负责:五台山风景名胜 区环保局、园林局和国营林场。环保局负责环 境监测以及废水、固体污染物和噪声等的治理 和有害有毒化学品的监督管理。已完成的工作 包括:设置了水质监测点、大气监测点和噪声 污染,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营业炉灶必须采用 清洁燃料,禁止直接用原煤,并建设了相应的 配套设施,包括液化气供应站、无烟煤供应站 和型煤生产基地等。园林局负责各寺庙内外所 有名木古树的保护和管理,以及所有绿化带和 公路两侧的风景林的培育和保护。基本完成所 有名木古树的普查、建档、挂牌;2001年,对23座 寺庙、10条景点道路、9个建筑隔离带、l2个村 庄、清水河两岸和公路两侧进行了全面绿化。国 营林场负责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培 育、监督林木凭证采伐、防止盗伐等工作。 《五台山世界遗产提名地保护与管理规 划》,是指导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 蠡 的基本依据。该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台山 风景名胜区的范围、设置目的、资源特征和价 值;保护管理目标体系,涵盖资源保护、社区合 作、游客影响管理与解说教育等三方面的内 容;战略规划,包括多方合作、科学管理战略、 游客管理战略、社区统筹战略、台怀核心区综 合整治战略等五项;分区规划:整个区域分为 资源核心保护区、生态协调区、游赏利用区和 社区协调区等四大类。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 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的保护与管理规划,包括文 化遗产保护规划、地质遗产保护规划、解说教 育规划、社区调控规划、视觉景观控制规划、管 理机制和台怀核心区整治概念规划等。 二、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 1、生态环境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 环境和声环境,基本满足国家相关的I类质量标 准或类似要求。有些项目的监测点和监测周期 尚未系统化,有待下一步监测活动开展过程中 五 台 山 研 逐步完善。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地质构造、地层学和化  坏了山体,影响到了山顶、水沟里的泉水。 究 一总 石遗迹,目前基本处于良好状态。冰缘地貌地 第 蠢{| 隧  二是游客、旅游压力。根据《五台山世界遗 产提名地保护与管理规划》,五台山风景名胜 J 0 区资源状况基本保持完整,但局部范围、有限 、J 期 ’一 程度上受到道路和重建寺庙建筑的威胁。 J 总体上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没有特别显 著的环境压力。从台怀核心区局部区域来看, 环境压力主要体现在空气中的SO:超标。超标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燃煤;二是过境汽车产 生的尾气。现在有两条过境交通穿过五台山中 心区 另外,在五台山核心区内没有显著的自然 灾害及隐患,但在缓冲区范围内相对突出的自 然灾害为森林火灾。五台山春、秋、冬季节为火 灾多发期。五台山总体气候干燥,降水分布在 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而春、秋、冬三季降 水很少。野外用火引发火灾隐患较大,包括居 民上坟祭奠活动中的用火,林区及附近村庄居 住的僧侣生活取暖及燃放鞭炮活动等。另外, 由于森林稠密,树种单一,灌木丛生,易引起火 灾。而且森林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地区,防火 难度较大。特别是近年来沙尘暴天气日益增 多,给文物保护、自然环境带来不利因素。 2、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得到了 快速发展,但由于对五台山风景名胜资源的唯 一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加上市场 和利益的驱动,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违反 规划,乱搞非法建设项目,滥采矿产,市场管理 混乱等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具体而言,问 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矿压力。尽管五台山核心区范围内 没有采矿点,在缓冲区范围内的采矿点也取 消。但采矿业对地质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显著 的和不可逆转的。非法采矿既破坏了自然资源 和环境,又破坏了五台山本来的生态体系。破 区游客环境容量(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 为每年214万人次,每天1万人次。2004--2007 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分别为194.77 万人次、247.28万人次、335.81万人次和330.16 万人次,日游客量最高值达11.3万人次,月游客 量最高值达59.5万人次,游客高峰主要集中在 旺季和周六。总体上看,2010年为321.4万人次, 日均游客量未超出游客环境容量,但在旺季高 峰日的日游客量则远远超过lr游客环境容量。 香客烧香、放炮等宗教朝拜行为,带来了文物建 筑火灾隐患;随着日益增多的游客,景区内排水 及垃圾处理已成为五台山景区的一大问题。 3、文化建设 其一,五台山文化数字化虽已具备了一定 的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数字化程度并不高。 这主要体现为:基本信息化数据的采集、录入、 加工和处理的发生简单,录入信息的市盈率不 高;信息化的组合和聚合手段不高;数据的集成 共享水平低;研究人员对计算机应用要求不离。 其二,文物建筑最大的威胁来自台怀核心区 文物建筑周边地区旅游服务设施的不l当建设,影 响了历史环境和宗教文化氛 。表现有四: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 过度地商业开发,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 台怀镇变成了高山闹市的一个缩影,各种商 业、办公、餐厅等功能性建筑自发地融人r寺 庙周围,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台怀镇的总体寺墙 风貌。又由于寺院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寺僧人 维修所辖寺庙的积极性高涨,但是由于对文化 遗产保护修缮理念的认识不足,加上缺乏专业 修缮技术指导,使用了不当的修缮材料,采用 了非传统的修缮手段,致使某些修缮对部分文 物本体的原真性造成一定损害;各寺在所辖寺 庙的保护范围内新增了不同规模的生活建筑, 个别建筑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平面布局混 乱;一些增建建筑体量过大,不仅对所在寺庙 的传统风貌造成破坏,甚至对整个台环中心区 风貌造成严重地视觉冲击。 二是个别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先前的不当 修缮使建筑原状有所改变。如其围墙,多以现 代机砖为主要砌筑材料,采用水泥砌筑,风格 现代化,总体上与整个台怀镇的寺庙氛围很不 协调。如果将这些信息延续下去,将造成风景 名胜区文物真实性改变的重大遗憾。 三是有些文物保护单位在建筑台基、墙 体、地面等部位使用了大量的水泥进行勾缝, 不但造成与主题建筑的极度不协调,而且造成 寺庙原真性的巨大破坏。 四是在五台山的发展中,有些文物场所既 没有进行科学的修复设计与景观环境设计,又 无履行法定报建审批程序的情况下,陆续开始 了对这些场所的建设与改造,形成了文物建筑 被拆除、平面布局混乱、建筑造型混杂的局面, 对这些场所及景观造成了建设性破坏。由于建 筑建造技术粗糙、建筑材料混杂、建筑质量低 劣,建筑形制不适应所在地的自然气候和地理 环境,加上let常维护不足和管理不善等多种原 因,多数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如屋顶漏 雨、梁架倾斜、基础局部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 倾闪、装修变形、台明地面破碎不平等,有的甚 至破烂不堪,濒临坍塌。周边环境不同程度地 受建筑垃圾的污染,建筑维修和环境整治工程 巨大。 其三,目前文化建筑及其附属文物自身尚 无系统的检测数据,有待下一步监测活动开展 后逐步积累。 其四,开展对文物四周空气、土壤的检测, 对保护文物非常重要。比如壁画,五台山最具 代表性的有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和文殊殿 的明代罗汉壁画,岩山寺文殊殿的金代壁画, 随着岁月的流失,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受损状 ,一 况。微生物对文物尤其是壁画等有破坏作用。 总 一旦条件适应,就能够在文物上生长。开展监 第 J 0 、J 测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微生 期 ’一 物大量繁殖,一些研究表明,壁画表面存在大 _^ 量的真菌和节肢动物,它们可以对壁画产生破 坏作用。这些生物不仅影响壁画的审美效果, 破坏材料的物理结构。土壤空气是这些生物的 主要来源,开展周围空气微生物的检测对保护 壁画非常有必要。 随着旅游的兴盛,游客给文物保护带来大 量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有害生物。对文物遗 迹的空气微生物的监测,可以为我们研究微生 物对壁画的影响提供更好的依据,同时对文物 管理者们制定旅游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其五,缺乏文化旅游品牌创新。风景名胜 区的旅游产品大多是旧的景观,结合所在地的 文化特征开发相关的旅游产品很少,游客往往 只是就旧景观而游览,没有相关的文化活动可 供选择。在当今时代,旅游市场的竞争很大程 度上是品牌的竞争。五台山在中国乃至世界佛 教史上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佛教圣地 品牌,可以说是五台山最大的一笔无形资产, 是五台山在市场竞争中最具有特色的优势所 在。当前,围绕佛教圣地这个主题,充实新的内 容,让旧景观给游人带来新感受是当务之急。 佛教文化应得到充分开发。五台山是文殊 菩萨的道场,{鼻l 敷 文殊菩萨又是智慧的象征。这方 面,风景名胜区并需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精心设计举办与智慧有关的佛事活动,让 游客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二是兴建佛教文化 博物馆,将五台山分散在各寺庙的珍贵文物聚 集于此,使游客在看完寺庙后,还可通过文物 这个载体,了解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三是兴建 佛教文化活动中心,让游人在白天看庙后,晚 螽五 台 山 研 上到这里欣赏五台山佛教舞蹈和庙堂音乐等。 “皇家文化”应得到进一步拓展。五台山是  体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会经常发生矛盾 三是景区经营范围有限导致的经营风险。由于 景区属于公共资源产品,其经营必然受到风景 究 一总 历代帝王的“皇家道场”,从历史上看,先后有 第 螽I  J 0 l3位帝王巡幸五台山,留下了不少历史传说。 期 ’一 在五台山景区的发展中,往往还是就景观而景 一▲ 观,就传说而传说,缺乏拓展“皇家文化”而形 成新的旅游品牌。实际上,拓展“皇家文化”可 对佛教文化起到珠联璧合的效果。因而应科学 论证、合理开发,推出“皇家文化”系列产品。开 发五台山特色旅游商品,形成产销一条龙。应 精心设计高质量的含有佛教文化的旅游宣传 品、纪念品。 4、管理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 归纳为: A.风景名胜区经费主要来源于进山费和 其它税费的征收,以及上级的补贴。这种运作 在融资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劣势,在这种 情况下,易使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和扩大商业规 模,引导游客“消费”,从而不利于世界文化遗 产的社会公益。 B.从体制上看,这种体制有着较强的行政 色彩,在现有的人员力量下,景区的经营机制 和管理机制的变化不会太显著。这种强有力的 高度集中的管理主体虽然保证了五台山社会 的顺利运行,但这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行政 管理体制,也有可能给景区的经营带来风险: 一是高度集中产生的决策失误风险。五台山景 区的管理主体是地方政府,即五台山风景名胜 区政府,因而不会存在代理成本的问题,即恶 意经营、破坏资源问题。但在缺乏民主决策的 环境下,极有可能发生“好心办坏事”的事情。 二是景区多重目标造成的经营风险。经营的目 标不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最大投资回 报,而且必须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 实现。这三个目标受到政府官员、当地居民、媒 名胜区规划、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 约。景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其经营扩展的空间 就会受局限。游客数量的增长当然可以带来可 观的经济收益,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与景区的可 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可凋和的 矛盾。 C.由于五台山景区地跨忻州市的五台县、 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忻府区、定襄县,因而在 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协调问题 和多头管理的问题。这方面,可采取强化五台 山风景名胜区政府的权限的方式,从而加强其 权威、权力,克服政出多门和条块分割的局面。 D风景名胜区内保护自然遗产和保护文化 遗产的立法滞后于社会实践,往往是出现问题 后才立法。这就可能导致景区出现错位的破坏 性开发。 E.管理人员文化程度有待提高。 5、人员配置 在风景名胜区内,各种岗位上的工作人员 是风景名胜区良性管理运作的关键。风景名胜 区内一切管理开发活动,都有赖于员工的具体 实施。员工的素质,特别是管理层的素质直接 影响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效果。五台山景区, 缺乏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管理、营销的人 才和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员、服务人员。 就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是根本原因。表现 有二:一是五台山目前的科技支撑一方面尚未 形成完整的科技支撑体系。尽管五台山景区与 国内省内高校、科研单位有零星的合作,但未 形成体系,且力度并不足。二是内在协调问题。 也就是说,科技支撑体系内在的协调则是造成 这些问题的根本因素之一。与我国其他风景名 胜区一样,五台山目前的科技支撑体系具有浓 或使旅游开发步人复兴期的良性循环。 厚的计划色彩,科研机构被赋予知识生产者的 作用,不关注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企业是知识 的使用者,不关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而高校 则主要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者,不关注知识的 使用;政府则既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者, 又是推动者,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科技支撑体系 的各要素联系方式和机制,主要是国家计划和 相关政府机构。这一体系配置方式既造成了要 素创新能力的低下,又造成各要素之间功能分 割的局面。这样,五台山科技支撑体系内在诸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相互作用的成本较 高,创新资源不能集成,科技与社会发展仍然 未能有效结合。所谓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 皮的局面就是这样形成的。这直接影响着五台 山景区创新能力的增强。 三、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 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价值不言而 喻,科学技术是不可再生不可取代的世界遗产 永续利用的唯一途径。加强科技支撑在五台山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中的作用,必将提高人们的 遗产保护意识,合理利用遗产资源,提升五台 山景区的知名度,为景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及山 西省的经济发展。 1、科技支撑的目的 (1)延长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生命 周期 一般而言,旅游地都存在着有限的生命周 期,旅游地产品不仅会趋于饱和而达到成熟 化,而且还会走向衰退,甚至会被另一种新产 品所替代。在这种情况下,老的旅游地要通过 持续地科技创新,如通过新的环境模拟、光电 技术、生化技术与信息技术,赋予旅游风景区 新的形式、新的功能、新的产品、甚至新的文化 内涵,以维持其魅力,不断延长其发展稳定期, (2)提高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 一 全国现有各级各类风景名胜区151家,市 总 场竞争激烈。在竞争的压力下,风景区必然要 第 一▲ 0 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不断开展技 期 ’一 术创新,谋求生存和发展。或开发新的旅游产 J 品,或对原有产品进行改造,更新设备,改善服 务等,以提高风景区的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 (3)实现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三大效益 通过建立科技支撑体系,使旅游风景区的 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得到改善, 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给旅游风景区带来更 多的利润,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 过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景区资 源,景区的生态效益;通过科技支撑体系的建 立,提高了风景区的竞争力,吸引了更多的游 人,景区的旅游形象就好,地位就高,由此所带 来的社会效益就越大。然后,将由此所获得的 经济利益反馈到风景区的建设上来,推动景区 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 (4)改善游客的旅游品质 由于当今的旅游者移动空间更大,更加挑 剔,对服务的要求更高,同时对某一目的地的 忠诚度也越来越小。他们越来越注重个体的游 览经历和旅游活动的深度与广度的体验。旅游 风景区的科技支撑,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改 善了旅游品质,为游客提供了与众不同的游览 经历,来满足人们体验、享乐、情趣、舒适、温馨 和求新求异等一系列的需求和期望。 (5)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单位决策科学 化和管理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科技支撑在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 产中的作用,必将提高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 合理利用遗产资源,对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 “申遗”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申遗”工作的成 功,必将提升风景区的知名度,为风景区带来 五 台 山 研 新的发展契机,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带 究 动周边地区及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总之,五台 一 总 山风景名胜区社会发展中科技支撑的成效、问 第 一▲ 0 题及对策研究,将对我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 、J 期 ’一 门、单位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产生积极作 里 -上 用和深远影响。 2、科技支撑的原则 (1)科技生态化 所谓科技生态化,就是科学技术更加注重 人类与客观世界的相互协调和适应,保持人类 有一个优美清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不 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其内涵是将生态学原 蠢 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 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与自然 的关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对 自然界的作用强度几乎超过了自然界本身进 化的强度,既生产出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也 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造成了许多恶果。可 以说,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一系列资源环境问 题的根源,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定要依赖科学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相 互作用的中介系统,不仅仅是人类认识、利用 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它更是人类保护自然、促 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有力杠杆。生态化是新 时期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特点,目的是解决 人类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类社会 内部的矛盾,以求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 题。这必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 (2)利用与控制相和谐 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是宝贵而脆弱的财 富,利用不当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遗产损失。 因此有必要在遗产利用时,同步配合各方面的 控制,随时防止利用中的破坏行为。 遗产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是遗产资源利用 的前提。首先,探究遗产资源的“原真性”,研究 遗产类型、追溯原真性形成的始末,并考察其 生态作用。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遗产资 源的遗产信息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深人梳理, 并将两者的互动性和关联性作深入研究。最 后,基于以上的研究工作,评价并排序遗产资 源,为遗产资源保护划分等级。也就是说,只有 明确遗产资源的“原真性”,才能为遗产保护合 理分级。只有合理分级并建立r保护措施,才 能对遗产资源进行利用。 确立遗产资源保护与管理规划,是遗产资 源合理利用的保障。保护规划是对保护力度的 分级限定,对保护区内有科学研究价值或保存 价值的遗产和环境,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 为核心保护区。在核心保护区内用最严密的规 则限定利用强度,不得新增与遗产保护无关的 设施。此外,制定环境保护规划,使遗产资源及 其周边生态保持稳定。以上措施皆属管理范 畴。所谓利用与控制和谐,其中的控制即管理, 遗产资源的永续利用离不开管理。 遗产资源利用的前提表明,遗产资源的合 理利用需全程贯穿管理控制。根据景区从规划 到实施的步骤,可将全程控制分为技术控制、 管理控制和反馈控制: 技术控制 所谓技术控制,就是通过遗产 资源发展规划与各项专项规划和设计,在技术 层面解决遗产资源开发建设问题并通过规划 评审把好关。它主要由编制遗产资源利用规划 与相关专项规划等技术 r作与规划评审共同 构成。评审组长与评审组成员和规划设计项目 负责人与项目组成人员都要对规划设计层面 出现的遗产受损负责,包括追究法律责任。这 就要求规范评审程序和建立评审成员资格审 查制度。这样,方可将遗产资源的利用控制在 科学合理的条件下,安全地展开。遗产利用规 划是对遗产资源发展目标做出全面计划的决 策过程,是对遗产未来状态的构想。任何成功 的规划与规划指导思想密切相关,指导思想正 确,规划的目的定位就较为准确,由此而编制 的规划,发展方向明确。遗产资源发展利用规 划的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认识遗产资源的独 特性、解决遗产区域的可进人性和缓解遗产区 域的生态环境压力三个方面。而遗产资源准予 利用的技术预警系统,就是对上述三方面进行 规划定位,并对不适合于遗产资源发展的规划 思想适时地发出警示预报。 管理控制 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是遗产资 源保护与遗产地区发展的最重要保障手段。管 理机构必须由专业人员构成管理梯队,具备遗 产资源方面专业知识,而不是行政性质的管理 机构,也不是针对一般风景资源的管理机构。 曾有一段时间赞成中央建立遗产管理局垂直 管理,虽是一种理想做法,但就目前国情来看 尚有问题,如遗产地各方面资金负担。因此,可 考虑在坚持相关法规条文的前提下,完善地方 遗产管理体制,并尽快完善建设部门的监管系 统。为了遏制不合理的遗产资源规划设计进入 施工阶段、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遗产专业管 理机构应建立遗产资源保护与规划设计的资 质证书制度,并跟踪遗产资源维护与发展建设 的全过程。 反馈控制 所谓反馈控制,就是根据系统 输出变化的信息来进行控制,即通过比较系统 一总第10 期一 011.2 行为输出与期望行为之间的偏差,并消除偏差 以获得预期的系统性能。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 息反馈,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尽管技术控制、 管理控制令遗产资源的利用更趋规范化,然 而,任何控制系统并非万无一失,种种干扰防 不胜防。因此,应运用遗产资源反馈控制及时 解决干扰所带来的问题。反馈控制的督导工作 应由景区所属地各方各层次居民参与,避免仅 集中于专业遗产管理者。可将管理层次分为社 区遗产监督员、专业遗产监督员和遗产保护专 家,这样即可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来完善遗产 资源利用的反馈控制工作,使其更严密、合理、 客观、全面。 (3)遗产与环境共生 所谓遗产与环境共生,就是强调不仅要保 护原有遗产个体,也要保护其周围的遗产环 境。所谓“共生”,就是指文化意义上整体遗产 区域的文脉延续与生态意义上的和谐共生。从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来看,在相当长时间 内,遗产资源被视为单一的个体进行“密封保 护”,尤其对于众多古建筑,都被看成一个个孤 立的文物,在对它们进行保护时忽略了周围的 环境、遗产地的原始气氛,导致精致完好的文 物个体在环境中相当突兀的不良效果。 2005年则是风景名胜区社会发展的里程 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西安宣言》(即 《西安宣言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 周边环境的保护》),第一次系统确立了古迹遗 址周边环境的定义。《宣言》分析了古迹遗址的 环境定义、古迹遗址环境的脆弱性,以及如何应 对背景环境的动态变化、古迹遗址线性环境的 挑战。在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主要有三种:一是在类属自然遗产资源的风景 名胜区,自然遗产资源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形 成一种共生关系。二是在类属文化遗产资源的 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资源与其周边的自然环 境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例如敦煌莫高窟遗产周 围环境的恶化。三是类属自然文化复合遗产资 源的风景名胜区,在这种风景名胜区中,存在 着两种关系,即文化遗产资源与自然遗产资源 间的和谐关系、复合遗产资源整体与周边环境 的和谐关系。就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而言,它类 属自然・文化景观遗产资源的风景名胜区,故 可归为上述第三类。 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社会发展中,应进一 步确立保护规划。也就是说,在对遗产资源调 目目圜瞄 五 台 山 研 查与评价的基础上,一总第10 期一 o11.2 进一步划定分级保护的范 究 围,以此界定分级保护的力度,并把握住发展 的“度”,确定分类保护的界线。五台山风景名 胜区的核心区台怀镇,因其含有极具重要的科 学研究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国家文物和环境,因 而应严格制定准入原则,不得新增任何与遗产 资源保护无关的设施,确立环境保护计划,综 合整治遗产资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使遗产资源 系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平衡。 (4)保护与发展相统一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的切实保护, 是开发利用的前提。一方面,若没有遗产资源, 就没有了旅游吸引物;若只留下面目全非的遗 产资源,原真性的丧失也将使得利用成为不可 能。另一方面,遗产资源可以展示,也应当展 示,因为她是大自然和祖先的共同杰作。若仅 限于密封保护,则白白浪费了遗产资源的独有 价值。因此,保护遗产资源的原真性是对其开 发利用的前提,而合理地开发利用也是对遗产 保护的保障。 1979年对风景名胜区的归口管理,是保护 与发展的意识开始萌生。划定风景区旨在保证 对资源保护的力度,同时,向世人展示景区遗 产资源也是划定风景名胜区的目的。然而,除 了长期以来大自然对遗产的损耗或吞噬外,由 于近现代人类不再怀揣着古人的宗法伦理,也 不再对自然抱着敬仰和崇拜的态度,所以,尽 管“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佛 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 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 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由五座台顶组 成,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 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 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成 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 观”,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社会发展,也受到 了强烈地商业行为的巨大冲击。在社会发展 中,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功 能。尽管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之首,先贤给 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佛教文化,然其对现代 人来说可能只停留在符号阶段。而在遗产资源 利用过程中由于某些利益的驱使,带来了旅游 经济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 在2009年6月26日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 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五台山风景名 胜区通过审议,被作为文化景观遗产而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这无疑给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虽然国人在信仰、宗法 观念上淡化了对自然的依赖,但通过意识的转 变、政策的完善,能够重新树立起对遗产的保 护发展态度。 (5)促进经济发展 遗产资源能为风景名胜区带来发展契机, 为景区所在地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五台山风景 名胜区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理应遵循促进经 济发展原则。原因有二: 一是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具有经济价值, 给景区所在地带来收益。遗产的共同价值特征 是其文化价值,当这些文化价值通过旅游、观 赏、娱乐、体验、休憩等方式而被人们享用时, 就形成消费意义上的经济价值。在五台山风景 名胜区成为世界遗产地后,知名度得到了迅速 提升,成为境内和境外旅游的热点地区,其旅 游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带动景区相关行业 的发展。这就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是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社会发展中,不 应否认通过合理利用风景名胜 遗产资源来 促进经济发展的做法。在现实中,一些人通常 不太愿意探讨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担心遗产 的产业化经营不利于保护。产生这种现象的原 因可归纳为:其一,受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影 响。“市场化”虽不是新名词,但在国内毕竟处 于初级阶段。因而一旦将“遗产”和“市场”这两 个新生事物同日而语,难免产生恐惧心理。其 二,对风景名胜区公益性的误解。风景名胜区 支撑。科技支撑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景区的发 展目标,对景区来说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大效益的最优化,对游客来 说可以改善旅游的品质,增强旅游的体验。通 过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来实施的科技支撑,需要 具有公益性,因而其“非营利性”似乎是不争的 事实。我国国家财政拨款每年给187个国家级 风景区的拨款仅仅是1000万元人民币,每个风 在实践中不断反馈、修正和调整,由一个特定 的管理机构来监督风景区科技支撑的过程。 景区平均仅6万元人民币。而韩国虽然仅有20 个国立公园,但韩国政府每年对整个国立公园 的投入相当于人民币6亿元。二者的悬殊一目 了然。显然,这种现象无法在短期内依赖制度 改革得到解决,而只能靠各风景名胜区“自 养”。其三,对“产业化”的片面理解。风景名胜 区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的凸现,的确是从 景区旅游大行其道,即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始 的。殊不知这不是产业化本身的症结,而是产 业化水平太低导致的。 可见,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能够为景区所 在地带来经济发展,也应当为风景名胜区自养 和经济发展发挥作用。通过晗当利用,不仅能弥 补国家对遗产资源投入资金的不足,而且能通 过发展地方经济提高所在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3、科技支撑的模型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有强有力的、高度集权 的管理主体。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办事处、文物 管理小组、2O世纪80年代初的文化局和管理 局,到1988年设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 (五台山管理局),这一过程促成了强有力的管 一总第10.7期一 o11.2 理主体的形成。这有助于景区实现由低层次分 散经营向高层次整体化、专门化经营的转变, 有助于把旅游资源较快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构建五台山旅游风景区科技支撑的理想 模式为:根据景区未来发展目标、资源特色以及 其他相关因素确定风景区性质,在此基础上通 过科技支撑激励机制和市场需求推动风景区 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风景区科技支撑主要包 括三个方面:产品支撑、管理和服务支撑、营销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社会发展中的科技支 撑模型见下图(图1)。 蠢 4、科技支撑的策略 (1)设立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科技支 撑中心。 该中心隶属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政 府,由政府一把手担任第一负责人,协调风景 名胜区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治理、产品开发、监 测与反馈、与国内、省内各科研单位和高校等 的科技支撑活动。 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开发中 科技进步供给,主要有两个渠道,即科技的引 入和科技的开发。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与科技支撑主体实现 一体化,从而有利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经济 五 台 山 研 社会发展。 究 (2)注重发挥市场——政府的互动作用, 一 总 提高科技支撑体系的系统整体效率。 第 一▲ 0 建立科技支撑体系,要注重提高系统的整 期 一 体效率。五台山景区的科技支撑体系,是由相 _上 关的社会要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组 成的一个社会大系统,要在现有科技体制的基 础上进行整合,做到目标明确、宏观有序、分工 合作、有机联系、管理规范、减少内耗,最大限 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率。 (3)产品科技支撑。 A.项目科技支撑 翻 舞 在开发新型旅游项目时要通过高科技,增 加产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提高产品的 吸引力,更要注意与地脉、文脉、史脉的有机传 承与结合,这样才能获得长久地、可持续地发 展。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佛教文化底蕴和皇家文化底蕴,历史上 是高僧大德讲经说法的场所,是皇亲国戚、文 人墨客聚集之地、清谈之所,也是诗词歌赋描 述的对象。同时,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以浓郁的佛 教文化闻名海内外,它是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 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 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 一’的思想,是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 型文化景观。基于此,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项 目创新方面,可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在突出佛教 文化主题的基础上,开发佛教与自然、皇家文 化、讲经论道等项目,从而增加旅游产品的知识 性、趣味性、娱乐性,提高产品的吸引力。 B.资源保护 引进高新的资源利用工艺和环境污染整 治设备,做到在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开发过程中 资源和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如引进电子监控 管理系统,对景区24/J',H ̄监控,对景区资源、环 境等进行保护,利用动态和静态结合的手段, 控制污染,排除水患,同时还可维护景区治安。 同时,在景区内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以关 心环境、注重环保为核心的绿色文化,使景区 自身利益目标融人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当中, 提高景区社会形象。如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 能材料,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清洁生产方式,减 少一次性材料的使用,使用环保车,最大限度 地减少丢弃物。针对近年来愈益频繁出现的沙 尘暴天气,到春秋沙尘暴频发季节,要科学开展 沙尘暴灾害检测预警工作。 (4)管理与服务科技支撑 A.在风景名胜区内各景点组成动态联盟, 形成动态性网络组织,可以迅速地配置资源对 市场机遇做出敏捷地反映。五台山风景名胜 区目前由五台LLl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即五 台山管理局)经营和管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人民政府(即五台山管理局)是行政单位,在 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无偿使用资源,没有任何 风险,因而缺乏相应的责任感和压力。或许可 以考虑对景区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将风 景区推向市场,把风景区作为资源来盘活。 B.创建一种由风景名胜区社区居民参与科 技支撑的激励机制。作为风景名胜区社区的居 民,其实是非常关心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 理的。他们一般熟悉当地的历史、文化、传说以 及旅游概况,而且其中不乏一些独到的见解。 另一方面,风景名胜区的社会发展与他4rj自身 利益密切相关,因而他们对风景名胜区的发 展有着高度的热情。因此,作为风景名胜区社 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的一部分,应创建…一 种科技支撑的激励机制,鼓励社区居民经常 参与其中,欢迎他们监督,提出建议,共同推 动风景名胜区科技创新乃至整个风景名胜区 的社会发展。 C.旅游基础设施的科技支撑 推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如在各主要人口 处对天气情况、客流量的流动、停车位、交通要 道等进行即时影像预报,使游客对景区现状有 一丰富和保持最完整的地区。 五台山是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五台山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家道场,五台山是将自然 个形象化的概念,以便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行 程。在景区内普及电子导游系统,对风景区历 史文化、景观特点、游览路线等提供多语言、全 天候的静态、动态的解说,使游客可以根据自 己的个性化需要,自主地选择。通过一些虚拟 现实的技术手段的运用,增加解说的深度。如 说到佛光寺,即有关于佛光寺的立体模型;说 到“龙翻石”的成因,游客便能看到并体验到传 说中东海龙王及太子的出现。 增加通讯、金融、交通等服务设施,通过与高 技术手段的融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5)营销科技支撑 A.形象定位与策划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是1985年国务院公布 的第一批国家级森林公园。五台山巍峨敦厚, 高出云表,由五座如垒似台、顶无林木的山峰 组成,故名五台山。五峰耸峙,高出云霄,峰顶 平坦开阔,“如垒似台”,气象万千。形成了特殊 的地文景观、水文景观、气象气候景观、天象景 观、生物景观,体现着山青水秀的名山风范。北 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境内坪上村海拔624米,相对势差2434米。五台 山极端最高温度35℃,极端最低温度一44.8 ̄C, 相对温差79.8℃。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 炎暑,复名清凉山。五台山复杂的地形、多变的 一总第10 期一2011.2 圜目圜墨 气候和多样的土壤等自然条件,为生物的生存 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生境基础。五台山的生物具 有多样性,植被垂直带谱比较完整,植被资源 和野生动物丰富多样,优势物种、特有物种和 珍稀物种现存数量较多,是许多珍稀、濒危动 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是我国同纬度植被类型最 地貌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范例。“五台山世 界文化景观遗产”,无疑是最好的定位,所以在 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上,既要强调其国家级森林 公园的形象,强调其佛教文化形象——世界文 殊信仰中心和中国佛教名山之首,强调其作为 皇家道场的形象。也要强调其将自然地质地貌 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体现中国古代“天人合 一”的哲学思想的特色。这样,既可以稳固原有 的游客量,亦可以吸引外地游客。 B.信息传播 近年来,在国际旅游业务中,网上旅游销 售已经逐步形成,前景看好。据1998年国际权 威组织调查,70%的读者光顾过与旅游有关的 网页,查阅有关旅游项目。通过网络预定系统 推销自己产品的旅游接待,由1998年的37%猛 增至1999年的75%。为此,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应 当跟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步伐,迅速推行网络 化营销,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有必 要加强针对性地宣传促销,通过虚拟现实、数 码技术、三维动画等高科技手段,借助互联网、 卫星电视等全球传播媒介,追求广告的整合效 应,创建有特色的网络促销文化。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通过科技支撑注入新 的活力,有助于风景区的科学化管理,拓展旅 游客源市场,延长风景区的生命周期,提高景 区的综合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 出,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 总而言之,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在五台山世 界景观遗产中的作用,是五台山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