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公司财务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

2023-04-03 来源:钮旅网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公司财务治理结构

问题的研究

一、 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们已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的成功经营不仅需要科学管理以使资金在运动中实现其“价值”,而且需要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保证决定资金运动的“权力”更合理地配置,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利益追求的不同,股东与债权人、小股东以及管理者之间问题的产生,公司治理不仅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国内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司治理是公司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而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企业财务治理来实现的,本文通过探讨财务治理的现状以及财务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财务治理结构的对策,使企业的财务治理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提高公司财务治理的效率,保障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西方理论界对财务治理的观点,从最初的“股东利益至上”到后来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财务治理得到不断地发展和修正,我国学者也指出原有的以“股东至上”的单边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求,现代公司应建立一个由各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共同治理机制,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治理目标(王海生,2015),在借鉴西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研究,提出了财务治理及其结构等相关概念,初步建立起了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框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促进财务治理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充分关

1

注是实现利益相关者、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我国国情,在重视企业财富的同时关心社会公众的利益,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必将成为财务治理未来的发展方向(王凤一,2017)。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财务治理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源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 发生分离,公司所有者委托经营者管理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龚宇姣,2012)。传统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公司所有者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代理人,现代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包括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以及经理层与员工之间等。委托人的利益是通过代理人的行为实现的,然而代理人是自利的经济人,由于两者目标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对称,就会产生代理人问题,主要包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较好的财务治理能够降低委托代理成本,降低股东和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从而使企业运行效率更高(高明华等,2012),而为了减少道德风险,降低代理成本,委托人就必须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影响代理人的行为。因此,激励约束机制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关键问题。

(二)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作为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首先,产权等同于财产所有权,是指对给定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曾莉,2009),利益相关者产权理论的观点

2

主要有:第一,由于公司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向公司投入了自己的专用性资本,所以将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仅赋予股东是错误的,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分享企业所有权相关的权利。第二,企业的目标不应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该是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强调公司的目标是为所有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本的所有者和社会创造财富。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是由Freeman在1984年提出,有关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有很多,其中,Freeman在《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方法》中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清晰地定义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王芳,2016)。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的财务治理应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应该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权力,包括债权人、经营者、员工、顾客、合作者、政府等等,他们和股东一样,都应该承担风险并且享有收益,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结成的契约组合。利益相关者能够以动力或阻力的形式作用于公司财务治理的全过程,进而影响财务治理效率(周晓珺,陈清华,2013)。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目标及主体

1、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财权配置

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杨淑娥,2002),财务治理结构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

3

配置权、责、利,而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伍中信,2005)。由于公司的各种经营活动最终都会通过资金来完成,并且在财权上有所体现,所以财权是一种最基本的权利,因此,以财权配置为核心建立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可以说是抓住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中的“纲”。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实质是有关公司财权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这种财权安排和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是公司财务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财权的合理配置不但可以实现财务决策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还可以促进财务治理效率的提高,进而推进公司的可持续增长(刘谷金,2011)。

2、财务治理的目标——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企业是由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的组织,目的是为了获取单个人无法实现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由于各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投入了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本,任何通过损失一方利益而使得另一方获利的行为,都将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危机,因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都应该受到尊重,并得到公平对待,在企业财务决策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应该有被考虑或进行商议以及具有参与企业财务决策和监督的权利(田小平,2016)。可见,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对企业的影响受到关注,企业的治理行为不能只考虑某一方的利益最大化,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权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整体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3、财务治理的主体

所谓财务治理主体就是指谁参加财务治理活动。由于财务治理是通过

4

财权的配置和相关机制设计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制衡和利益的实现。因此,其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本文认为只要是为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中有一定的贡献,就可以对企业有一定的财务要求权,都应当具有财务治理权,所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主体应该包括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即投入实物资本的股东和投入金融资本的债权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拥有市场资本的顾客和供应商及拥有社会资本的政府等有关利益各方,即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经理、员工、政府、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

三、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尤其面临财务困境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的非法占用行为异常明显,显示出强烈的掏空动机(郑国坚等,2013)。股权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理结构乃至财务治理是否有效,股权结构决定公司控制权的分布,决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类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复杂、股票种类繁多,有各种类型的股票,其中以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对财务治理结构的影响最大,存在大量的非流通股致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和分配股利上有明显的不同,它将直接影响公司建立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

(二)监事会功能有限

我国的公司制企业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没有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同时由于我国

5

《公司法》等法规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只重视了董事会的作用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使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

(三)债权人的相机财务治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银行是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因此,我们在分析债权人的财务治理权时以银行为例。我国实行“两业分离”,商业银行法禁止银行对非金融企业直接投资,银企财务关系就是单一的贷款关系。银行作为债权人,所拥有的仅仅是依靠法律契约收取债务的权利,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此外,我国银企关系的制度设计,也是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认为银行对企业的监督只能以外部的事后监督为主,而反对或不鼓励银行对公司财务治理的内部参与,也不允许银行向企业派管理者,银企之间缺乏人事结合的机制。加上银行缺乏完全的独立性和财务治理动机,这都使银行无法有效地行使财务监督权。

(四)缺少职业经理人

经理人市场同资本市场一样,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市场,在市场竞争充分的条件下,各要素市场会相对准确地为各类要素进行定价,以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可以促使高级人才自由流动,当公司现有经理人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时,将会被公司罢免,其在经理人市场上的定价也将下降,人力资本的价值贬值,甚至名誉尽损,再无立足之地;此时,公司可以在经理人市场引入优秀的经理人才,促进公司的发展。在这种机制下,经理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定会以公司的利益发展为目标,努力进行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工作,尽职尽责地为利益相关者

6

服务,从而形成对经理人的有效监督和约束。然而,我国的经理人选拔上,政府行政委派、组织任命占了较大比重,真正的职业经理人的比例十分微小,未能使经营者才能像商品一样自由合理地流动。在这种经理人市场约束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经理人不能产生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五)董事会独立性不够

一方面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在职位上的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则是经营管理层在董事会中占绝大多数席位,形成内部董事占优势的格局,于是管理层可以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由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健全的经营与决策机制。与此同时,由于法人持股比例较低,公众股东较为分散,外部董事制度起步晚,作用有限,债权银行介入公司运作制度没有普遍推行等原因,上市公司董事会缺乏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

(六)财务监督权虚置,财务约束机制运转不利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发展历史较短,相应的法律法规都不够健全,监督措施不到位,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企业内部监督层面包括董事会缺乏对经营层的有效约束机制、监事会“有名无实”,监督乏力 、内部审计监督不力,审计委员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内部员工的监督在组织与职能上缺位,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其次,政府监督层面和社会监督层面也存在着问题,没有建立相机治理机制。

(七)信息披露机制不规范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重要组成部分中的信息机制还不健全,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使企业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真实。由于这类企业的信息基

7

本被内部人控制和操纵,外部人员和企业普通职工难以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当被迫或需要向上级、政府公众提供信息时,首先考虑信息的披露是否损害内部集团的利益,并与其展开博弈,使外界难以知晓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成了经营绩效低的“保护衣”。不健全、不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上市公司信息操纵和信息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内部相关利益者影响因素

现代企业财务治理应从传统的股东治理走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主要包括企业外部和内部财务治理两部分(沈向光等,2009)。内部财务治理主要由内部利益相关者构成,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经理以及企业的员工等等,由于财务治理的本质是财权配置,只有对相关财务权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相互制约与平衡的财务治理机制,从而使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以最大化。然而,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以及经理层与员工之间会因为各自的利益不同而产生分歧,导致财务治理出现股权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除此之外,董事会关注着整个公司是否处于正常运作、不断进步、持续受益的状态,他们还着重于每个决策的收益与风险,由于我国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董事会如果没有履行好自身的责任或者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那么,财务治理问题也会出现。

(二)外部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

除了内部利益相关者会对公司的财务治理产生影响以外,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财务治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利益相关者主

8

体的界定,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债权人、政府、供应商以及社会公众等等。首先,由于我国市场的不完善以及不健全的法律法规,债权人无法有效的行使财务监督权,这样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政府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一员,对公司的财务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不仅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还应该充分发挥外部监督权,政府的疏忽也是公司财务治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媒体以及社会公众没有彻底的履行外部监督权,媒体关注度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同时调节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效果及企业社会责任到企业价值的关系(贾兴平等,2016),以上都是引起公司财务治理的原因。

五、完善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对策

(一)清晰界定财务主体,完善股权结构

明晰的产权关系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产权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却又存在着所有者代表缺位的现象,而且母子公司的资产、人员、财务关系模糊,关联交易混乱。产权不清,财务主体不明,造成了国有企业的困难现状。要深层次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投资者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的区别,完善企业的产权结构,建立良好的财务治理结构,从而界定清晰的具有独立性和经济性的财务主体,使其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这是建立和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基础条件。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规范国有控股股东行为。国有股东在上市公司中处于控股地位,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的情形下,国有股东可以凭借其控制地位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上市公司国有股东的行为必须进行规范。

9

(二)完善股东大会的对策建议

首先,集中中小股东股权。将中小股东的股权集中,有利于中小股东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不履行召集和主持股东大会的职责时,依法实行召集和主持股东大会的权利,主动实施对公司的财务治理权。其次,可以通过限制大股东表决权、表决权回避制等方法规范股东大会表决制度,以提升中小股东财务治理的参与程度,加强对大股东行为的约束,实现股东间财务治理权的有效制衡。

(三)强化债权人的相机治理机制

债权人关键的角色在于,通过对企业资金收付的监控,能够低成本地获取有关企业经营的全面信息,从而削弱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要使银行能够更好的参与企业财权配置,保障自身利益,必须建立起一套银行分享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和监督权的机制。主要有实行主办银行制度、提高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估和监控能力、加大对金融机构反腐倡廉的力度以及允许银行持有企业股份,股权控制和债权控制相结合等措施,更好的实现对企业全面的财务监督。

(四)完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

完善独立董事选任制度。立法上应该尽快做出相应的规定,将提名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必设机构,由独立董事选举独立董事,以便独立董事将提名权牢牢的抓在手中。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担任独立董事的人也大都为企业家、学者等重要名流,对于这些人来说声誉往往比实际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尤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次小小的失误便可能使这些名人名誉扫地,因此,引入声誉机制可以做到约束独立董事的行为,至少可以

10

保持其独立性不动摇。此外,完善独立董事的权利保护机制以及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责任制度和保险制度。可以使独立董事的权利和责任得到更好的履行。

(五)建立健全内部和外部两大财务监督体系

1、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首先,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加强监事会的独立监督权,完善财务监督机制。企业财务监督机制是否有效,最根本的就在于监督机构的设立和监督人本身的独立性。因此,要改革监事会的组成和产生办法,设立执行监事,赋予监事更具体的权利。明确监事会的工作程序和权限,使监事会真正成为保障、协调、监督监事有效行使权力的机关,从而更好的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制衡作用。其次,发挥员工的财务监督权,变单向监督为双向监督。员工可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员工代表大会进入监事会等方式进行财务监督。当企业经营业绩下降或经营者发生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时,员工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保证公司稳定发展并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2、建立健全外部监督体系

首先,要加强监督的权威性,加大公司违规失信的成本,确保监管独立性,防止监管不力。通过构建一套相应的机制来约束监管机构,防止监管权力的滥用。其次,加强出资者的财务监管。即使在两权分离的制度下,企业的出资者仍将保留一部分的企业治理权,尤其是财务控制权,在法人财产权得以确认的条件下,出资者的财务监督主要是通过监控机制,确保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与出资者的目标一致。然后,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干预和管制企业的财务行为也是必要的。

11

最后,重视注册会计师的财务监督。这是市场化财务监督的主要形式。

(六)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以人力资本承担风险,人力资本的无限性和无形性,使得我们必须设计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设计激励与约束机制时,要打破单一的薪酬结构,不仅要考虑物质的,还要有精神上的;不仅有近期的,还要有长远的。可以将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方式引入激励体系中,以弥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经营者在中、长期激励方面的不足。总之,在我国上市公司已有的激励机制基础上,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长、中、短期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克服经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七)规范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要规范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首先要从法律上来规范。使其有法可依。因此,要完善立法,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准测,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其次,要完善上市公司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础程序,健全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再次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度公司财务治理信息披露指引和实施细则,明确信息披露内容的要求和目标。最后,政府对信息市场要进行适度管理,通过政府审计机构、财税部门加强审计监督,规范企业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六、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财务治理结构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财务治理结构的对策,通过研究,主要

12

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完善公司内部的制度机制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不足。通过完善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以及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相关措施,从公司自身的不足进行改善,由内到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来解决我国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问题。

第二,建立健全公司外部的监督体系,加强监督的权威性,发挥社会舆论以及债权人等的财务监督作用,从外部有效的改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不足。通过规范市场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强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权等外部措施,与公司内部措施有效结合可以完善我国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问题。

由于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财务治理的研究是一项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广的复杂工程,对其进行透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尽管笔者已热情投入到研究中,但由于才疏学浅,对其只进行了比较浅显的定性分析,没有对我国公司进行一个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财务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理论体系,用系统性的评价指标和治理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是未来可以探讨的地方。

13

参考文献

[1] 龚宇姣.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2] 高明华,朱松,杜雯翠.财务治理、企业经营绩效[J].财经研究,2012,(4).

[3] 贾兴平,刘益,廖勇海.利益相关者压力、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J].管理学报,2016,(2). [4] 刘谷金.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1,(2).

[5] 沈向光,宋效中.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5). [6] 田小平.基于财权视角论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共同治理[J].改革与战略,2016,(3). [7] 王凤一.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J].财税研究,2017,(18). [8] 王芳.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碳信息披露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6.

[9] 王海生.现代公司治理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合作视角的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

[10] 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5,(10). [11] 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12).

[12] 周雅琴.势科学视角下的财务治理相关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13] 曾莉.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模式和机制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09. [14] 周晓珺,陈清华.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治理效率作用机理研究—基于企业“成长场”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6).

[15] 郑国坚,林东杰,张飞达.大股东财务困境、掏空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J].管理世界,2013,(5).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