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22-05-19 来源:钮旅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条对策。

标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与中小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别。他们都是经过严格的层层考试,有着相同的学习经历,但在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地域特点等方面却各不相同,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心理障碍、生理疾病、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新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理解不深。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不少人把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定位目标,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咨询和治疗上,缺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防御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有的学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有的学校存在“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问题的事后处理, 轻对群体早先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不高,实施教育的途径得不到保证。

2.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普通德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构成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占了很大比例,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有的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大学生中存在政治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甚至认为学生一出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只要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工作,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对新环境不适应,多见于低年级学生。很多大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旦脱离父母,生活便不能自理;有的没有出过远门,一旦来到新的环境,由于适应能力差,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此外,他们原来在中学都是各校各班的尖子,有着强烈的优越感,没有受过什么委屈,而大学里尖子荟萃,对比之下其自我认识会发生动摇,心理上很容易受到挫伤,自觉孤立无援。这种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持续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排解的难度比较大。

2.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有些学生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不肯轻易向外人展示真实自我的同时,又渴望别人能理解自己,渴望别人能与自己作“心灵交流”。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无所寄托,产生孤独感。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学生抱着美好的愿望、无限的憧憬来到大学,但在现实中,他们对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及人际关系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客观条件的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现成的和顺利的,一旦遇到某种挫折,就会失望、困惑、恐惧、自卑沮丧等,他们的这些心理矛盾长期得不到指导和疏通,势必会造成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自主学习教育,促进智力发展。学校和老师要督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尊重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校相关部门和学生团体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竞赛和合作性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促进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以此来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的核心是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一是要加强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对信息转换能力、逻辑运演能力、自我控制调节能力进行集中训练;二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求新设趣、奇思妙想、集智生疑和发散聚合各个方面下大功夫,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智力水平的目的。

2.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身心发展。可以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才艺大赛以及各类文体活动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大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且可以树立自信、开拓思维,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为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生理基础;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缓解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为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适宜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反应速度;在学习新的体育技能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可以将体育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的处理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3.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气质也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种行业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多血质类型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优势,有利于从事营销、管理、保险、记者等工作;粘液质类型的人有耐心细致等气质特点,则适合从事医务、教师、图书管理等工作。所以,教师应在开学和就业的时候,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帮助其选择适宜的专业和职业,使学生充分发挥气质的优势与特长,取得更大的成绩。

4.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具体目标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两者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方法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有关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互补

效应。

5.加强特殊群体心理干预,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比如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心理上比其他人需要更多的关爱,这种关爱不仅是进行简单的物质资助,更重要的是进行“精神扶贫”。另外,单亲家庭子女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要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培养战胜困难的精神。

总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来自不同方面的因素,其影响方式和内容有所区别,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原因,对症下药,多方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何会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5(5):189-190.

[2]侯菊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7):87-88.

[3]谢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才智(理论版),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