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人物化、报道角度关联化
作者:张璇
来源:《对外传播》2012年第10期
党的十八大将于2012年下半年召开,在会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助于会议期间报道的展开。
对于很多外国读者而言,“十八大”似乎就是一个概念,只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大会、2012年中国的一件大事,与他们没有交集。在这种情况下,面向外国读者,报道思路还是理论化、文件化这些方式,就更加无法提起他们关注的兴趣。出于大众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对不了解的事件获取信息时,往往有“人”出现的新闻更受关注和欢迎,能够交待人物的命运发展的,则更容易吸引读者。其实对于这一点,国内外的受众同样适用。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中国网就派记者亲赴河北、四川等地基层体验,专访了5·12地震时曾“徒步100余公里送信”的中石化员工胡成勇等典型人物,发回一线报道,发布《专访青川副县长:最艰难的重建 最宜居的新城》等60余篇独家稿件,共收到网友留言百余条。外文版编辑编译《移出大山 梦想成真》、《宁夏26万贫困农村小学生乐享免费营养餐剪影》、《大理新农村见闻》等重点稿件。篇篇内容典型精炼,充分体现普通基层人物的真情实感,以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展现近年来的发展成就,使报道更具有信服力。
中国网还注重对“凡人善举”的报道,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播出后,中国网“信仰”专题立即上线,针对郭明义、王进喜、吴仁宝等10余位时代先锋进行深度报道;专题对“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延续几十个穷孩子读书梦的“最美洗脚妹”刘丽、“索道医生”邓前堆等一度被网友广泛关注的平凡楷模进行整合报道;此外,还在专题内报道了“只送书的民间流动图书馆”、“乡村老师抱着孩子午睡”等多个平凡百姓的小故事,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再普通不过的人物,他们无私地默默地做着奉献,温馨感人,让读者充分体会到社会的温情,也拉近了媒体与读者的距离。
在对外报道中,除了运用“人物故事”述说中国发展这一有效报道方式外,中国发展与世界大环境的紧密关系,则是另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报道角度。中国网各外文版根据外国读者的关注点,策划了一系列专题策划。“世界变局中的中国经济”,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区域平衡发展、中国企业在创新中走出去等热点话题;“中外文化交流进行时”和“文化推动力”,第一时间报道中国与对象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中国的文化产业、文化传承、文化走出去等现代文化发展状况;“外国人看中国”编译了《白俄官员谈中国换届之年的双边合作》、《国外学者如何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等外国官员的评论,以及《金融时报:中国共产党成为美国CEO的榜样》、《德报:中国助力非洲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评价,从自己人的口讲给他们听,自然更容易被接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外,对于外国读者,十八大背景知识的普及也尤为重要。各外文版推出特色专栏,“数据解读”展示中共党员构成,体现我党的活力和特色;“问与答”解答十八大代表选举的方式和过程、代表团数量、党的主要机构等问题;“名词解释”向国外读者介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含义。另外还在专题内介绍党章、党旗、党徽、历届党代会、中国与对象国的党际交流等。
目前,中国网对十八大会议的报道策划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届时将有记者赴前方采访,后方编辑则密切鼎力配合,展示隆重和谐的大会盛况,力求将网上氛围推向高潮,向世界民众展现中国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