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

2024-02-24 来源:钮旅网
《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

《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

摘 要:摘 要:《西厢记》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表现纯爱情的长篇剧本作品。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思想价值等都是甚高的。虽然《西厢记》的题材是以《会真记》的故事梗概为基础,但它又有了各个方位的全新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西厢记》;《会真记》;继承;发展

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是一个带有一丝遗憾的初恋故事,而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则是一部流传至今的爱情绝唱。同样的题材,不同的结局,令人深思。 一、《莺莺传》 大量的资料一般认为《莺莺传》是作者元稹的带有自传性色彩的传奇,我且不评价元稹是一个怎样的作家,我只能投入故事当中,浅谈一下对作品的见解。 《莺莺传》的突破之处在于它描写的是一对唐代青年男女挣脱封建礼教的绳索,自由结合,追求自由婚姻的故事。也许正因为它喊出了那个时代青年心底深处的声音,才会一直被传唱。 作品中的女主角莺莺是一个叛逆的半成品,之所以说是半成品,因为她时而软弱无力时而断然决绝。为了寻求自由的爱情,她“由红娘敛衾携枕而至张处”,以身相许,这是一个古代女性对爱情的大胆尝试。然而她在某些时候又显得动摇不定、辗转不安。 二、《西厢记》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杰作,正因为它的题材取自于《莺莺传》并有一个童话般美好的结局,正像格林童话里每一个结局一样:“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日子”,它获得了束缚在封建礼教之中的青年男女的喜爱。 此时的莺莺是一个既冷静又热情的女子,她还是具有强烈追求爱情的迫切希望,也有面对张生的扭捏拘泥。她因受封建礼教的“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局限,表现出对红娘的顾忌,对张生的忍情。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有血有肉的莺莺。 三、发展 写作技巧: 善于写景 《西厢记》较之《莺莺传》更善于描写景物,烘托气氛,衬托出当时的人物内心活动,它总是让每一个场景都饶有诗情画意。 第四本,第三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

林醉?总是离人泪。⑴ 此时的场景在十里长亭因张生赴京而分别,作者将暮秋天气与离别思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经查阅资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是借鉴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二句,借由《董西厢》“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语意。又据友人蒋礼鸿见告:“曾季狸《艇斋诗话》称:东坡和章质夫杨花词云:‘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即唐人诗云‘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则王实甫的词不仅清丽、隽秀,让人物的心情渗入到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唐诗宋词入曲。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西厢记》中的词不仅传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精髓,它还进行了更多在修辞、美感、艺术上的修改,又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故事结局 我们习惯于将《莺莺传》看作是爱情悲剧,而将《西厢记》看作是爱情的绝唱。同样的故事,不同的结局,反响迥然不同。 《西厢记》将原来的结局修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这个结局是受到读者青睐的。因为每个人内心善良的一面都会希望相爱的人可以终成眷属,可是在现实当中人们所期待的爱情往往只是一场幻梦,它总是和当时的伦理道德相悖。社会、家庭的舆论压力吞噬了不知其数的爱情,我们不得不喜欢、不得不羡慕《西厢记》的结局。 时代精神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开放的时代,统治者的实行的也是比较开明的制度,那个时代的文人可以通过科举、方政幕府和翰林学士找寻在政治上的出路。因为文人可以参与政事,这样的文化氛围就给当时的文人的展现自己的宏图提供了机会,他们内心的荣誉感、使命感、优越感一下就上升了,他们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们关心的是当时国家在全世界的外交地位的高下、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国家疆域的一再扩充、当时社会的进步……此时他们已经无暇顾及他们的儿女情长,他们内心世界里的情感部分已经被淡化了。 到了元代,文人只能局限于文学范畴之中了,他们没有任何可以参与政治的途径,于是只能用创作文学来填补空虚,慰藉自己怀才不遇、仕途无门。相反的,他们可以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感情上,追求自己渴望的爱情。也由于宋代以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汉族,传统的封建礼教不断的

被打破乃至淡化,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内心真实的喜好来选择配偶。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精神中,《西厢记》便应运而生,大量的重情文学也相继出现,一种解放人性的思潮被掀起,更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性。 对于两部作品的不同结局,不仅仅是作者内心的意愿,更多的是作者所处的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呼吁。无论是唐代、元代、现代,人们永远期盼的都是真善美的人性生活。两部作品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