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工程沉降观测
实施方案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编制日期: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一、适用范围 ...................................................................................... 1 二、工作依据 ...................................................................................... 1 第二章 组织管理 .................................................................................... 2
一、组织机构 ...................................................................................... 2 二、职责分工 ...................................................................................... 2
(一)分部 ......................................... 2 (二)各工区 ....................................... 2 三、设备机具配臵 .............................................................................. 3 四、工作程序 ...................................................................................... 3 第三章 建网要求 .................................................................................... 4
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 4 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 4 三、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臵要求 ...................................................... 6 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 7 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 8 第四章 路基工程 .................................................................................. 11
一、一般规定 .................................................................................... 11 二、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 11 三、观测元件埋设说明 .................................................................... 14 四、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 16
ii
第五章 桥涵工程 .................................................................................. 20
一、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 20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 23 第六章 过渡段工程 ................................................................................ 26
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 26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 26 三、观测技术要求 ............................................................................ 26 第七章 隧道工程 .................................................................................. 27
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 27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 28 三、观测技术要求 ............................................................................ 29 第八章 数据的管理和沉降软件的使用 .............................................. 30
一、数据的管理 ................................................................................ 30 二、软件的使用软件 ........................................................................ 32 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 ............................ 38 附件二:资料传递程序 .................................................................... 40 附件三:附表 .................................................................................... 41
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 41 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 42 附表3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 43 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 44 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 45
iii
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 46 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沉降板) ......... 47 附表8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 48 附表9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 49 附表10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 50 附表11 附表12 附表13 附表14 附表15 附表16 附表17 附表18 附表19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 51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 52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 53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汇总表 .................... 54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表 .................. 55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 56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 57 涵洞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 58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 59
iv
第一章 总则
为规范各工区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特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我项目分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二、工作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 11.铁道部有关规定。
1
第二章 组织管理
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工工区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一、组织机构
成立沉降观测监测队。
二、职责分工 (一)分部
分部负责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并对各工区的《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各工区
各工区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和设计文件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1.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
2.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臵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3.配臵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4.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工作。
5.在项目经理部的组织下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
2
形观测评估工作。
三、设备机具配置
1.水准仪配置
在仪器配置方面我们采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每个工区配置两台电子水准仪,保证所有仪器观测性能良好,在鉴定日期内使用。对于不合格的仪器要进行更换。
2.全站仪配置
在全站仪配置方面我们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2秒、测距精度小于2MM的全站仪进行位移观测。
四、工作程序
1.各工工区经监理按附表1核查同意后,根据批准的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按照设计文件要求,由各工区选派专业队伍和人员进行设备布设和观测,工区负责对各工区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2.严格按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规定进行观测和记录,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每次的观测记录必须经监理专业人员进行签认。
3.每个单位(单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7天内提交评估申请(附沉降变形观测报告),经监理签认后,报指挥部及设计单位,由指挥部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
3
第三章 建网要求
我项目分部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的具体要求确定。
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4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臵。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臵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臵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2.水平位移监测网
(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5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相邻基准点的测角中误等级 点位中误差(mm)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300 一等 ±1.5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150 ±1.0 ≤1/120000 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300 二等 ±3.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150 ±1.8 ≤1/70000 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350 三等 ±6.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200 ±2.5 ≤1/40000 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四等 ±12.0 <400 ±2.5 ≤1/40000 测量要求观测 ±1.8 ≤1/70000 测量要求观测 ±1.0 ≤1/120000 测量要求观测 ±0.7 ≤1/250000 测量要求观测 平均边长(m) 差(\") 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作业要求 (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三、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置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臵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
6
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臵。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符合图(1)的规定
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臵。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
3.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位臵。
45011502330020040047505400250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1)
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7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2.水准仪使用DS05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臵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臵,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
8
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视对个别观测标设臵高度比较高。造成仪器线高度超过0.5的限差规定情况。视线高度限差可调为不大于0.3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6.观测前30min,将仪器臵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臵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臵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臵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
9
位臵,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臵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9.当相邻观测周围的沉降量超过限 差或出现反差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11.成果数据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
10
第四章 路基工程
一、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沉降观测内容
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3)路基稳定性观测 4)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2)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臵
沉降观测装臵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臵采取有效的保护措
11
施。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臵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观测断面布臵原则
①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地段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②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③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2)观测点的布臵原则
①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臵3个,布臵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臵1个,布臵于双线路基中心。
②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剖面沉降观测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臵3个,布臵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
12
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④沉降板设置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 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5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200m;
对压缩层厚度大于20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50m; 其余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断面间距为50~100m;
地面横坡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1:5时,横断面布置两处沉降板,一处位于路基中心,另外一处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布置。
⑤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⑥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⑦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
13
3)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所示: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三、观测元件埋设说明
1)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臵在设计位臵,埋臵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49 PVC
14
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①沉降板埋设位臵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臵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③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3)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2m及12(或10)m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位移观测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
15
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边桩埋臵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埋臵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臵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4)剖面沉降管: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臵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并于一侧管口处设臵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0.5 m×1.0m。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四、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1)观测方法
①横剖面沉降观测方法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臵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
②沉降板观测方法
16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③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④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
2)观测测量精度及频次 ①观测精度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
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②观测频次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过程中及时整理绘制“填土-时间-沉降”曲线图,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
17
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 测 阶 段 一般 填筑或堆载 沉降量突变 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3天 第1个月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2~3个月 3个月以后 第1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2~3个月 3个月以后 1次/周 1次/2周 1次/月 1次/2周 1次/月 1次/3月 观 测 频 次 1次/天 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 1次/每填筑3层 3)沉降观测要求
①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预压地段按照相关要求在基床底层顶面设臵临时沉降观测桩,非预压地段,此时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也未填筑,在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范围内设臵临时沉降观测桩,临时沉降观测桩的材质,埋臵要求及观测标准与正式的沉降观测完全相同,待预压土卸载时,临时沉降观测桩随之拆除或废弃沉降板测杆随之降低,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铺设完成后,按照相关要求埋设正式的沉降观测桩,开始观测路基沉降。
②沉降板随着预压土的填筑而接高,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观测连续进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
18
③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④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
⑤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垂直位移大于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19
第五章 桥涵工程
一、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2.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3.墩身观测标:观测点数量每墩2处,位于墩身两侧,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观测
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1)
图(1)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
4.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20
5.梁体观测标:
(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2) 观测点布置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图(2)。
图(2)梁部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
(3) 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6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
(4) 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
6.涵洞观测标:
21
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7.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
1 3 5 2 4 6
图(3)桥梁梁部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8.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4)所示:
沉降监测点基准点路线
图(4)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22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承台观测标
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见图(5)
图(5)承台观测标设置
2.墩身观测标:
采用φ14mm不锈钢螺栓。见图(6)所示:
120210020204010201040x40x2 14
图(6) 墩身观测标设置
23
3.无砟轨道铺设时梁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补充规定中详细要求。 三、观测技术要求
1.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3.观测精度要求: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
4.观测频次要求:
①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4
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②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2)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预应力终张拉 观测周期 张拉前、后各1次 张拉完成后第1天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3天 张拉完成后第5天 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 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 1次/周 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第4~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③涵洞沉降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
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3.9.5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
25
第六章 过渡段工程
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①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②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③路堤和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④横向结构物顶面埋设一根剖面沉降管,具体要求详见设计文件。
桥头搭板级配碎石桥台掺3%~5%水泥1:2剖面沉降管基层表层基层底层路堤本体
剖面沉降管桥头搭板路堤
图3.10.1纵断面及平面示意图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点与剖面沉降管埋设参考路堤设置。
三、观测技术要求
沉降精度与频次等技术要求同路基要求。
26
第七章 隧道工程
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路基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供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内容。
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25布设一个断面。 3.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设一个观测断面。
4.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逢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换填、注浆或其它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8.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测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9.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10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高于水沟盖板0.3m处。
11.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避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1)
27
隧道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隧道内壁观测点 图(1)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线路图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观测点埋设如图(2)
图(2)隧道观测标埋设示意图
2.无砟轨道铺设时隧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隧道的观测标设在两侧边墙
28
处。在仰拱施工完成至底板施工期间,因观测标位置较高,难以实施观测,需要将观测标转移至下部仰拱便于观测处,待仰拱填充混凝土后,应及时将观测标转移至原测点位置,转移的观测标必须设置在原断面里程上,采用相同编号,不另行编号,并继续观测至铺设无砟轨道。
三、观测技术要求
1. 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小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2. 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精度要求为±1mm ,读数至0.01mm。
3.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数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每个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表1隧道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观测期限 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砟轨道铺设前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1次/1天 1次/1周 1次/2周 3个月 观测周期 1次/1周 备注 30~1个月 个月 1~3个月 4 隧道洞内沉降观测路线,贯通前洞口基准点布置不少于两个,当洞内布设基准点有困难时,可直接利用两个洞口基准点形成符合水准观测路线。工作基点联测间距可以大于200米,但必须保证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达到《细则》规定要求。
29
第八章 数据的管理和沉降软件的使用
一、数据的管理
1.DYB对应表的建立
测量仪器只能输入8位数里程无法与平差软件9位数里程相对应。 DYB的建立方式:以写字板的形式建立,在平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2. 工作属性表的建立
30
3. 原始数据的管理
一级文件夹以标段号命名,宁安城际全线6个标段,则分别命名为:“一标段、二标段„六标段”。
二级文件夹以观测日期所在的月份命名,如在08年10月11日进行的观测,则二级文件夹应命名为“0810”,如果内部包含跨月份的观测文件,则二级文件夹可命名为“起始月份-结束月份”,如包含08年10月到09年1月的数据,则三级文件夹可命名为“0810-0901。
4.异常数据台帐表
31
二、软件的使用软件
1.如何导入数据如何平差及如何生成沉降曲线图:
(1)打开平差软件,点击设置转换参数,在谈出的窗口,点击选择文件,在弹出的窗口选择你存放原始观测记录的文件夹打开( Trimble Dini 是DAT文件、 Leica DNA 是GSI文件),选择完毕过后点击“确定”(见图1-1)。
32
(2)点击生成高差文件、生成平差文件、输出观测手簿。
(3)点击选择平差文件(上一步已经生成平差文件)。
33
(4)点击闭合差计算(请输入闭合环搜索深度不用做出修改),网平差计算(见图1-2)。
(5)打开数据录入及分析评估软件,导入事先做好的“SOD”文件,点击工具、读入平差结果(导入平差过后生成的“OUR”),如果导入成功,软件会谈出你读入多少行观测结果。
这就是一次软件从平差到读入数据的过程。
34
2. 各数据文件的格式及现场观测情况说明文挡 (1)各数据文件的格式
平差输入文件格式:平差输入文件也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提取统计出来的数据文件,平差输入文件是提供与计算机软件平差使用的数据文件,文件的后缀名为in1,如:1-1-2-20081011.in1 in1文件的格式如下: 控制点1,高程1 控制点2,高程2 „„
点号1,点号2,高差12,距离12 点号2,点号3,高差23,距离23 点号3,点号4,高差34,距离34 „„
35
观测手簿文件格式:观测手簿文件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出来的数据文件,通过观测手簿文件可对原始数据进行检查、统计,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存档、打印等工作,观测手簿文件的后缀名为xls,如:1-1-2-081011.xls xls文件的格式如下:
高差闭合差统计格式:高差闭合差统计是通过对平差输入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出来的数据文件,此文件对于检查外业观测数据是否合格至关重要,闭合差统计文件的后缀名为gco,如:1-1-2-081011.gco gco文件的格式如下:
平差计算表文件格式:平差计算表文件是通过对平差输入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出来的数据文件,此文件为记录数据的平差过程、平差结果、精度统计及整网信息,平差计算表文件的后缀名为ou1,如:1-1-2-081011.ou1
36
ou1文件的格式如下:
平差成果文件格式:平差成果文件是对平差输入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出来的高程成果文件,此文件为沉降评估计算所采用的文件,平差成果文件的后缀名为our,如:1-1-2-081011.our our文件的格式如下:
序号, 点号 , 高程, 高程中误差, 观测日期, 1 , S019 , 75.29108 , 0.20 , 2008年9月27日 2 , S017 , 75.23713 , 0.22 , 2008年9月27日 3 , S020 , 75.15783 , 0.21 , 2008年9月27日 „„
(2)由于观测时存在多种多样的观测情况,因此在观测时需要记录现场观测过程中的情况信息。
例: 项目:宁安城际线下工程变形监测数据文件
37
标段号:五标段
观测月份段:1006-1008(10年06月到10年08月) 工区:一工区 作业队:一测量队
观测日期:100810(10年08月10日) 观测仪器:Trimble Dini 系列
其他说明:某某点位被破坏,某某点本次无法进行观测, 某某站观测时超限并重新测量,天气以及其 他特殊情况。
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
准备阶段 观测阶段 评估阶段
其流程图如下。
38
线下工程变形观测及评估项目启动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制定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建设单位审批是否满足要求人员培训设计单位提交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变形计算等设计资料给建设单位技术交底施工单位按单位工程编制变形观测实施方案和细则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变形监测网施工单位埋设观测设备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至观测阶段)
39
附件二:资料传递程序
1、准备阶段
(1)设计单位提交观测断面位臵、观测点布臵、沉降变形计算等设计资料提交建设单位;
(2)建设单位将设计资料转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布设测点。
2、观测阶段
(1)施工单位将观测结果经监理单位审核后,实时提交给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实时对预测的设计沉降进行修正并将修正结果反馈给监理单位、施工单位;
(2)监理单位将平行观测结果交给施工单位汇总;
(3)施工单位按照要求格式汇编完成《沉降变形观测报告》,随评估申请一起将电子文档和纸介质文件提交建设单位;
(4)设计单位将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按要求格式将电子文档和纸介质文件提交给建设单位。
3、评估阶段
(1)建设单位将施工单位的观测资料和设计单位的设计资料、修正的设计预测沉降资料等交给评估单位;
(2)评估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评估报告》提交建设单位; (3)评估单位将全线的观测资料形成数据库,提交建设单位; (4)建设单位将资料交给咨询单位,咨询单位及时完成专项《咨询报告》并提交建设单位;
(5)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评审后提出《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
40
附件三:附表
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单位工程名称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附件材料 1. 2. 项目 沉降变形观测设计交底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各种监测仪器和设备情况 专业观测人员情况 施工图现场核对情况 地质勘测资料 开工报告 项目负责人 开工日期 现场项目负责人 现场项目负责人 总监理工程师 项目技术负责人 内 容 检查结论: 监理组长: 总监理工程师: 年 月 日 注:本表一式4份,施工、设计、监理和建设单位各1份。
41
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标段名称 工程部位 观测开工日期 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 序号 1 2 3 附件材料1. 2. 施工单位 参 加 监理单位 评 估 设计单位 验 收 咨询单位 人 员 签 建设单位 字 注:本表一式5份,施工、设计、监理、咨询和建设单位各1份。
项目技术负责人 单位(项)工程名称 工程位置(里程) 观测完成日期 项目质量负责人 评估项目 评估情况记录 评估结论 42
附表3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视准点 测站 后视 前视 中视 测段计算 起点 终点 前距 后距 视距读数 后距1 前距1 视距差(m) 后距2 前距2 累积差(m) km km 标尺读数 后尺读数1 前尺读数1 高差(m) 高差 距离 读数高高差备差程(m) 注 前尺读数2 (mm) (m) 高差(m) 后尺读数2 m m k 测量负责人: 复核: 监理: 年 月 日
43
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工程名称: 测量单位:
观测点编号 观测点里程 观测 期次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 (天) 两次 观测 间隔 本次 高程 (m)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备注 测量负责人: 复核: 监理: 年 月 日
44
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断面里程: 第 页共 页
累计天数(天)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 路肩左侧观测桩(编号: ) 路堤填高(m) 本次沉降(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路肩右侧观测桩(编号: ) 路堤填高(m) 本次沉降(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备注 观测日期 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45
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工程名称: 测量单位: 观测点编号 观测点里程 观测 期次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 (天) 两次 观测 间隔 填土 高度 (m) 本次 高程 (m)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备注 测量: 复核: 监理: 年 月 日
46
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沉降板)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
断面里程: 第 页共 页
累计天数(天)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 路基基底沉降板(编号: ) 板顶填土 本次沉降总沉降沉降速率高度 (mm) (mm) (mm/d) (m) 路基顶面沉降板(编号: ) 板顶填土 本次沉降总沉降沉降速率高度 (mm) (mm) (mm/d) (m) 观测日期 备注 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47
附表8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工程名称: 测量单位: 观测点里程 填土高度(m) 观测次数 上次观测时间 基准点标高(m) 测量 位置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观测 时间 yy-mm-dd 正向 读数 mm 反向 读数 mm 平均值 mm 上次 标高 m 本次 标高 m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备注 填表: 复核: 监理: 日期:
48
附表9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里程段落: 观测日期: 第 页 共 页
原始磁环标上次磁环标 高(m) 高(m) 测试读数 (m) 平均值 (m) 本次磁环 标高(m)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总沉降(mm) 本次分层 沉降 (m) 断面里程 测点编号 测点埋深 路堤填筑高度及其它情况 水位深度 水位标高(mm) 管口标高(mm) 注:1.每次磁环测量和沉降管管口标高测量均应对准管口固定位置。 2.每次磁环测量均需重复测量两次,并以磁环下部响声为准。
单位: 测量: 记录: 年 月 日 时
49
附表10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断面里程: 第 页 共 页
本次分层沉降(mm) 观测日期 累计 天数 (天) 路堤 填高 (m) 地面 总沉降 (mm) 1 2 3 4 5 6 7 8 9 10 ll 12 13 14 备注 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50
附表11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里程段落: 观测日期: 第 页 共 页
断面 里程 边桩 编号 原始 边桩位置 标高 (m) 上次 标高(m) 本次 标高 (m) 本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累计 总沉降 (mm) 上次总水平位移(mm) 本次水平 本次总水平位移速率 位移(mm) 位移(mm) (mm/d) 备注 单位: 测量: 记录: 年 月 日 时
51
附表12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断面里程: 第 页共 页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 路基左侧边桩(编号: ) 本次沉降本次位移 填土 本次 总沉总水速率水平 速率 高度 沉降 降平位(mm/位移(mm/(m) (mm) (mm) 移d) (mm) d) (mm) 路基右侧边桩(编号: ) 填土 高度 (m) 本次 总沉沉降速沉降 降率(mm(mm) (mm) /d) 本次水平 位移(mm) 本次总水平位移(mm) 位移 速率 (mm/d) 备注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 (天) 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52
附表13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第 页 共 页 断面 里程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 (天)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 观测点编号 填土 高度(m) 原始 标高 (m) 位置 描述 上次 标高 (m) 本次 标高 (m)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总沉降(mm) 单位: 测量: 记录: 年 月 日 53
附表14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汇总表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汇总表
桥梁名称_____ 桥梁起止里程_____
观测时间 年 月 日 标高、 沉降值 本次 累计 台、墩号、 标高标高沉降量沉降量观测点 (m) (m) (mm) (mm) 年 月 日 本次 沉降量(mm) 年 月 日 累计 本次 累计 沉降标高沉降沉降量(m) 量量(mm) (mm) (mm) 南京台0号 承台标1 承台标2 墩身标 „„ „„ „„ „„ XX号墩 承台标1 承台标2 墩身标 „„ „„ 填表___ 复核___
54
附表15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表
桥梁名称: 观测日期: 第 页 共 页 墩台 编号 墩台中观测点 心里程 编号 位置 类型
原始 标高 (m) 上次 标高 (m) 本次 标高 (m) 本次 沉降 (mm) 单位: 测量: 记录: 年 月 日 55
附表16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桥梁名称: 墩(台)编号: 墩(台)里程: 第 页共 页
测点编号: 两次累计 观测沉降 本次 总 天数时间速率 位置 沉降 沉降(天) 间隔(mm/(mm) (mm) (天) d) 测点编号: 位置 本次 沉降 (mm) 沉降 总 速率 沉降(mm/(mm) d) 位置 测点编号: 本次 沉降 (mm) 沉降 总 速率 沉降(mm/(mm) d) 位置 测点编号: 本次 沉降 (mm) 总 沉降(mm) 沉降 速率 (mm/d) 观测 日期 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56
附表17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隧道沉降量记录表
里程段落: 观测日期: 第 页 共 页 涵中心里程 断面 里程 观测点 编号 位置 原始标高 类型 (m)
上次标高 (m) 本次标高 (m) 本次 沉降 (mm) 单位: 测量: 记录: 年 月 日 57
附表18 涵洞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隧道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涵洞中心里程: 涵洞孔径(m): 涵长(m): 第 页共 页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天)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 涵洞进口(线路左侧) 观测点编号: 本次 沉总沉降 降沉降速率 (mm/d) 观测点编号: 本次 沉总沉降 降沉降速率 (mm/d) 涵洞中部(线路中心) 观测点编号: 本次 沉总沉降 降沉降速率 (mm/d) 观测点编号: 本次 沉总沉降 降沉降 速率 (mm/d) 涵洞出口(线路右侧) 观测点编号: 本次 沉总沉降 降沉降 速率 (mm/d) 观测点编号: 本次 沉总沉降 降沉降 速率 (mm/d) (天)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58
附表19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测量单位 观测点编号 观测点里程 填土高度(m) 观测 时间 yy-mm-dd 第一次标高 读数 m 第二次 标高 读数 m m 平均值 负责人 (签字) 测次 时间 基准点高程(m) 上次 标高 读数 m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观测日期: 沉降 速率 mm/d 测量位置 备注 m 基准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填表: 日期: 复核: 日期: 监理: 日期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