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丽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摘 要:图里是当代翻译理论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翻译规范论在翻译界独树一帜,为众多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文章从他的翻译规范论中的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初始规范来探讨林语堂的英文作品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苏东坡传》)中诗歌英译的合理性,以期为广大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翻译规范论;林语堂;《苏东坡传》;诗歌中图分类号:H315.9
一、引言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30-02三、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翻译规范的运作
些成绩,但是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还大多拘泥于一些实物形式,如中医、中国功夫等。相比较而言,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等非物质文化了解较少,这些都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翻译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因旅美多年,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创作出了很多苏东坡是林语堂最喜欢的一位中国诗人,林不惜前后耗时十年完成这部作品。
译入语文化这两套规范体系,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Toury, 1995)。本文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广大译者提供借鉴。
论来探讨《苏东坡传》中的诗歌英译的合理性,以期为
二、图里的翻译规范论
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以色列翻译理论翻译活动至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即源语文化和林语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出色的翻译家。
截至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虽然取得了一1.从林语堂选择写《苏东坡传》看预备规范的运作
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给他苏是林最喜欢的一位诗人,当林旅居海外时,身边总是会带着些苏东坡的珍本古籍,林说:“有他的作品摆在玉,2017)
另外,林写《苏东坡传》这一类以中国故事为题
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林写道:“我写苏东
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张振玉,2017)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张振材的书,除了自己本身对苏的喜爱,还有一个目的——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林所处的时代,西方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误解。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就是裹小脚、扎辫子之类,而且还称“容貌丑陋、长辫小脚、不守时刻、不懂礼貌、爱好嫖娼、不讲公德”是中国人的秉性(施建伟,1999)。为了改变这种偏见,林用自己的中西文化观向西方讲述中国故事。规范在这本书中的体现。看操作规范的运作
这些都是林写《苏东坡传》的理由,也就是预备2.从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诗歌英译的遣词造句在《苏东坡传》诗歌英译过程中,林采用了不同
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苏东坡传》就是其中一例。
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埃文·佐哈儿(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学者。他将“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即某一目的与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
-030-2019年
第17期(总第165期)
的翻译技巧,比如,直译、增译、句式标点等使本书得到了西方读者的好评。
了直译,即逐字逐句加适当调整语序的方法。如“欲gay dress, 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其中“西子”被译为“Miss West”,体现了译文的充分性,有利于文化的输出,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意象及文化。
(2)增译:增加原诗中没有的主语。如苏东坡经(1)直译:在翻译苏的诗文过程中,林大都采用
不适当的,转化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
原则”(Toury, 1980)。他认为,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译为“I like to
者通常受到三类规范的制约,即预备规范 (preliminary norms)。第一,预备规范指文本的选择、译者的喜好等。第二,操作规范会影响文本的微观层面,如句子的倾向于源语文化还是译入语文化。图里将这两极分别称为“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他的这一理论为广大翻译者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
遣词造句。第三,初始规范指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即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 ‘Miss West’, Pretty in a
norms)、操作规范 (operational norms)、初始规范 (initial
常取笑弟弟苏辙的高大,作诗“常时低头诵经史,忽head strikes the roof.”。原句中表面上没有一个主语,但
然欠伸屋打头。”林将其译为“Bending his head, he reads the classics and history, Straightening, his solid
彝族丧葬舞蹈《喀红呗》的考察研究
赵海潮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1)
摘 要:彝族舞蹈《喀红呗》(彝语)其24套舞蹈动作中所表现的生产劳动、迁徙征战、原始宗教信仰等,皆是彝族从古至今文化在不同视角的呈现,它承载着溯源、驱邪逐鬼、教化、认同、内聚、调适等功能,与彝族的历史共生繁衍。文章通过对《喀红呗》的起源进行梳理,与24套舞蹈动作的意义阐释,以期对《喀红呗》形成更为深邃的认知。
关键词:舞蹈;《喀红呗》;起源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31-02
一、《喀红呗》起源初探
泽桂在《“肯合贝”舞蹈的叙事——赫章彝族丧葬舞蹈笔者田野作业期间采访的当地一位毕摩老人王思荣介
对于《喀红呗》的具体缘起时间尚不得考证,据
考察》一文中分别将上述绍:《喀红呗》25来观察其中的共性因素,总结出祖先——迁徙、6种说法采用深层次的比较法六祖分别在向彝族先祖叩拜时各支准备的舞蹈集合,说个组合的形成源于六祖分支后,是
死亡——丧祭——告别,这4个因素是各说法中出现最打仗——明此舞大致形成时间为六祖分支期间。关于《喀红呗》多的故事因素,因而总结出:“恳合呗”舞蹈的产生与的起源,学者众说纷坛,有迁徙开路说、军事战争说、祖先死亡的丧葬祭礼相关联,是祭祀性舞蹈。但从《喀驱赶乌鸦蛆虫护尸说、迷惑说、告别说、请神说等。黄红呗》舞蹈动作反映的象征文化及手中道具来看,笔者对于军事战争说略为赞同。杨军在《贵州彝族民间舞“恳是林在翻译过程中将隐含的主语一一译出。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理解,也是从可接受性角度出发。
角,为翻译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苏东坡的诗歌过程中,运用了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充分考多涉及句式和标点选择的,(3)句式和标点选择:在本书的诗歌翻译中有很
虑了西方读者的可接受性,同时也将苏东坡的个人魅力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被译为“How rare 比如,疑问句变为感叹句,例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提升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对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意义深层语义和语篇功能所做出的改变,强化了句子之间的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这是译者根据诗句的
重大。
逻辑关系。规范的运作
3.从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的翻译策略看初始参考文献:
[1]Gideon Toury.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图里认为在翻译中至少存在两种翻译规范,即源语
Translation [M].Tel Aviv: The Porter Institute 规范和目标语规范。若译者倾向于源语规范,那么译文for Poetics and Semiotics,1980:51.
的充分性会大大提高,但是译作的语言生硬蹩脚,会降[2]Gideon Toury.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么译文的可接受性会增加,但其充分性也会相应受到影低读者的阅读兴趣。相反,若译者倾向于目标语规范,那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57-61.响,无法做到对原文的忠实翻译。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决[3]林语堂.苏东坡传[M].张振玉,译.长沙:湖南文
策成了一名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艺出版社,2018.
[4]施建伟.林语堂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上所讲操作规范的三个方面,即直译、增译、句式和标我们可从译文的微观层面反观该译作的初始规范,综
社,1999.
点选择,其中既涉及充分性,又涉及可接受性,可见这[5]朱文拿,张小曼.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刘殿爵《论
两者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在追求语》英译本[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
读者的可接受性,尽力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文本的充分性来表现中国文化思想的同时,也适当考虑
作者简介:张健丽(1993—),女,硕士,研究方向:四、结语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为译者提供了翻译研究的新视
翻译理论与实践。
-031-2019年
第17期(总第165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