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2023-10-27 来源:钮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作者:闹九

来源:《新一代》2012年第10期

摘 要: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实效不大,二是离开文本“联系生活”,三是评价暧昧,一味表扬,四是学习动力倚重外物诱惑,轻学生的内在动力的培养。在贯彻新课标精神时,我们应该着眼于教学的实质,从文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新课标才有可能真正得以落实,课改工作才算是赢得实质性的成功。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38-01

课改工作在我县已进行了多年。多年来,笔者参加了一系列课改公开课,这些公开课,有地区级的,也有校级的。在参加了这些公开课后,我们发现了一些现象,也有了一些想法,现说出来与大家商讨。

一、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实效不大

公开课似乎离不开讨论。一节课下来,总有那么几次讨论,不论问题大小,都要讨论,且形式不同,有小组讨论,有同桌讨论。好像讨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只要讨论就是最好的。笔者认为,这只是在迎合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个问题,要不要进行讨论,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随便几句就说完了,就说别的事去了,而且翻来覆去,也就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在说,其他的基本不发表意见,这样的讨论是“自主合作探究”吗?我看还不如老师的讲解来的明了,精练。当然,如果一个问题有力度,学生的讨论自然会十分激烈,教学过程也自然显得丰富,流畅。因此,并不是一节课中弄几次讨论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标签式的或形式上的改变并不是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 二、离开文本“联系生活”

公开课似乎都非常注重课堂气氛,都很热闹,很花梢,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怎么翻书,或者很少翻书。比如,有的教师让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读完课文”,用三分钟的时间通读课文。学生是否学到东西很令人怀疑。那么学生热热闹闹再做什么?十有八九在联系生活。当然,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联系生活学语文,这绝对没错。但放开文本,或者只给学生很少的时间接触文本,这绝对是错的。新课标不提倡那种繁琐的分析,但绝不是抛弃分析,阅读中,恰当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也符合人们对文本的一般认知规律,先整体感知,然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分部,再回到整体。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整体感知就抛弃分析,这样抛弃的结果就使学生丢弃了分析解读文本的能力,语文课上都没有学到“语文”。 三、评价暧昧,一味表扬

一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不少,对于同一个问题,总会出现丰富多彩的回答,对于这些丰富多彩的回答,教师常常如此评价:“你说的很正确,”“不错”,“嗯,好”,“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有创意”,等等。而极少有对学生说声“不”。这是不是有点姑息迁就?新课标提倡“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这种“体验”都是正确的吗?否定学生的回答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吗?我们不敢苟同,其实,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或不完整的回答进行正确的指导恰恰是非常尊重学生的体验。比如,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这个同学的问题,反复修改,一步一步直到求得正确,这样可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使学生体验更“独特”,这是不是比简单粗糙地处理学生的回答更显得“尊重”学生呢? 四、“小红花”满天飞,使学生学习变了味

现在的课堂都讲究气氛,教师就想方设法创造气氛,于是,便有了以下一些画面:(1),上课伊始,师(出示有小红花、五角星之类的帖纸):“这是仕么?”生:“小红花(五角星)”。师:“想不想要?”生:“想”。师:“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就给你。”(2)“你答对了,奖你一朵小红花。”“你坐得很神气,奖你一朵小红花。”“你回答声音响亮,奖你一朵小红花。”(3)(讲台上放着一盆橘子和一盆草莓)师:“这盆橘子有20个,谁来猜一猜这盆草莓有多少个?猜对了,奖给大家吃,”顿时,教室里沸腾了,一只只小手林立,一张张小脸通红,争着抢着,好不热闹。

奖励之下,学生“动”起来,奖励之下,课堂“活”起来,乍看起来,“奖励”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甜头”。然而,我们是否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孩子们的学习变味——外在奖励成了孩子关注的焦点,成了学习的源动力,学习成了一种直接追求“功利”的行为。这难道不应引起我们的深思。不可否认,外在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但是,长此以往,一旦失去了这些外在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的学习动力将从何而得?

一个人持续一生的学习应该依靠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力上着手,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外物的诱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