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流化:格伯纳等⼈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的作⽤,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泛“培养”⼈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2.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的“象征性现实”对⼈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们在⼼⽬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着很⼤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将这⼀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3.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围研究有哪三⽅⾯:①制度分析。②讯息系统分析。③培养分析。 1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在培养社会共识中起了什么样的作⽤?
答: 培养分析⼀⽅⾯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个统⼀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众传播中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作⽤; 另⼀⽅⾯⼜指出⼤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 2 培养分析的核⼼观点?
答: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1.知识沟: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得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者通常能⽐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的趋势。
2.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是:⼈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境的,达到某⼀“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停⽌下来。社会经济地位⾼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1上限效果的三条论据?
答: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 ②受众本⾝具有的“上限”。 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1.知识沟理论与上限效果理论在哪些⽅⾯存在区别,如何看待这些⽭盾之外? 答:艾蒂玛等⼈所指了的“上限”在个⼈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是存在的,但个⼈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出现“饱和”后,会开始另⼀种新知识的追求,知识总量会增加。考虑到知识的⽼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者,知识的实际价值已打了折扣。因此,“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识沟”、实现普遍的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2.知识沟研究近年来有哪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各取得了什么成果? 答: 1 是E.M.罗杰斯倡始的“创新与普及”研究 2 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研究 3 是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 3知识沟扩⼤的原因?
答: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2 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3 社交范围的差异; 4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5 理解和记忆的因素;6 ⼤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1.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分为哪些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具有什么关系? 答: 以效果⽽论,①由“魔弹论”所代表的“直接强⼒效果论”;②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③70年代以后重新强调⼤众传播效果和影响之强有⼒性的“宏观效果理论”。 关系:1“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众宣传的主要⼯具这⼀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众社会理论的流⾏。 2“有限效果”理论与⼤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为科学的流⾏相对应 3 70年年代⾄今的效果理论则与电视等电⼦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前的效果理论在三个⽅⾯存在分歧:
答: ①关于⼤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整合与分化。 ②关于⼤众传播社会作⽤的评价——肯定与否定。 ③关于受众的性质——“能动”与“被动”。
3.霍尔的“编码释码”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1 霍尔把⼤众传播看作是⼀个编码和释码的过程,认为媒介的信息⽣产是⼀种按照统治阶级的⽂化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事物进⾏符号化作业的活动,其⽬的是为这些事物赋予“占统治地位的语义”;另⼀⽅⾯受众的释码是⼀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有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和妥协式解读等。2 “编码与释码”过程所体现的,实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化或意识形态与众多的⾮主流⽂化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冲突和妥协的关系。探讨社会的异质性、多元性与⼤众传播的关系。
4.与传统媒介相⽐,新媒体具有哪些特点
答: ①双向性。 ②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③媒体功能的融合,即“多媒体化”。 ④国界的消失。 5.9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研究⾯临着哪些新课题?
答: ①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是功能互补还是互斥。 ②社会⽣活和⾏为⽅式的变化。 ③“信息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 ④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 ⑤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诱发犯罪,智能犯罪。 6.简述我国近年来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和不⾜之处
答:我国对传播效果问题的实证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80年代初,以随机抽样和⽆记名问卷调查为主要⽅法的受众调查开始在我国出现。 我国传播效果调查分为:媒介接触调查,评价性调查,专题调查。
我国的传播效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特点是现状把握型和经验总结型调查多,⽽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型调查少,对理论模式的总结不⾜。
第⼗⼆章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1.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始终⾃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继承者,始终把⾃⼰的理论看作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直接延续。代表⼈物有马尔库塞和阿道尔诺。
2.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代表⼈物。到六七⼗年代西⽅青年学⽣选择运动风起⽀涌时,他被奉为新左派的思想导师、精神领袖。⼈们甚⾄将他同马克思、⽑泽东并称为“三M”。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形成于⼆战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马尔库塞的作⽤⽽出名,马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中最的”⼈物。
3.霍克海默: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哲学系教授。于1932年创办了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从此法兰克福学派出现。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了⼀篇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4.阿道尔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物。
5.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第⼆代领袖,德国哲学家。 1 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的本质区别是?
答:①传统理论把⾃⼰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再⽣产过程;批判理论则把⾃⼰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这个社会再⽣产过程。 ②传统理论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合的顺从化结论; ③⽽批判理论⾸先是要破坏⼀切既定性、事实性的东西,证明它们是不真实的,是同⼈的本质相背离的。 ④批判理论作为⼀种否定的理论⽽出现的,传统理论则以肯定的⾯⽬出现。批判理论⾸先表现为⼀种⽴场,其次才是⼀种特定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它产⽣以来迄今为⽌经历了哪⼏个发展阶段:
答:第⼀阶段为⼗九世纪中期,可称为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即马克思主义创⽴时期。
第⼆阶段从20世纪初⾄第⼆次世界⼤战期间,可称为列宁主义时期,它的显著标志是俄国⾰命。 第三阶段从第⼆次世界⼤战前后⾄现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