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莫言这个作家,我也是从网上猜测他可能会得到诺贝尔奖才知道的,因为,我极少阅读,所以对作家也不感冒,但是,当在网上知道他只读过小学,之后就辍学在家务农,21岁当兵,慢慢地走上军旅与写作的生涯,就觉得很佩服、很好奇这么低学历的人是怎样会成为诺贝尔大奖得主呢?我好奇他的作品,想知道诺贝尔奖的作品与作者,因为作品脱销,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图书馆借。
目前为止,我只阅读过他的《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十三步》、《散文新编》、《小说的气味》。
我从他的自述中知道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会去为某个阶级充当吹鼓手或是枪手。他的作品的确是这样,这一点是最令我敬佩的,我想这也是他能获诺贝尔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他说,我的作品一直在写人,在我的笔下我都用一种同情的态度,站在人的立场上的一种写作,这可能是我能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以上这些我从他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中体会到了,它的创作背景是80年代,有个县政府被因为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农民放火烧砸而酿成了震惊全国得“蒜薹事件”,引起很大的轰动,促使他放下手头的创作,仅用了一个月就写出了义愤填膺的《天堂蒜薹之歌》。
我会陶醉于他妙语连珠精彩的、细致、细腻的和虚幻的描写,例如这段文字:“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
们的皮肤上。仿佛高密东北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月亮河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天安门集会,青蛙在池塘开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没想到的,随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出现。当然,能启发、鼓励他用一种全新的感官去创作的,是美国福克纳老头,他是从福克纳作品的其中一句“我已经一点也不觉到铁门冷了,不过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这句话他感到“冷不丁有了气味而且还耀眼”,一种对世界的奇妙感觉方式诞生了,从此他开始大胆的打破常规的描写,开始他奇思妙想的创作王国。 他是一个最高产的作家,平均一年一本新作。《红高粱》共五部,第一部只用了一个星期完成。《天堂蒜薹之歌》只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但是他的《丰乳肥臀》,却是腹稿十年不知如何写起,却因为一次在地铁口看到一位瘦弱的母亲为双胞胎哺乳时,泪流满面而有了灵感,灵感如潮 喷涌而出,只用了90天左右就完成了整部的创作。这是一本最精彩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作品,还差点为此而被所谓的当代作家逼得锒铛入狱。
其实《丰乳肥臀》我还没有机会阅读,为什么我会知道呢?因为,很幸运。我阅读了他的《散文新编》我从他的这本书了解了一些有关他的童年、他的成长、创作、还有作品等等,他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窗口,我一个从不阅读的人知道有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 的顿河》、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香水》等等,还有更多的内地名作家、名作品。看到他的介绍,我为我的孤陋、浅薄而感到自卑!但是却又觉得我是幸运的。所以,我认为要阅读可以先阅读他的《小说的气味》或者《散文新编》,这两本书只换了几篇小篇章。篇二:读莫言有感
读莫言有感 葛丽娜
说实话,在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还真没有正儿八经的读过莫言的书。 只是觉得他的笔名起得真好,身为作家,起名莫言,有一种哲理味。
只知道《红高粱》是他的小说改编的,另外有印象的是读大学的时候他的《丰乳肥臀》很流行,但是因为这个书名所以也没有阅读的欲望。 当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天,按捺不住,中午午休和小林一起,直奔中山路的《新华书店》,心理也预料应该脱销了,但还是想去看看盛况。
运气还不是一般的好,买到了莫言的最后一本书,静静的躺在一排中国文学著作里,书名叫《与大师约会》。虽然不是《蛙》,是个短片小说集,但也如获至宝,而且这个书名也很贴近我此刻的心情。
挑选看了一个获奖短篇小说《月光斩》,里面的故事很怪异,情节很神奇,结构很独特,文字很精练。真正感受到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就是觉得小说很怪异,又很深刻,可以很多维度的去解读,但是又说不出该去如果理解,感觉就像看见一副梵高的画,知道这个画画得很好,也表现
了很深刻的意义,但是又说不出所有然。不同的经历的人,不同阅历的人估计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这个就是大师的功力吧。后来看了几篇《月光斩》的书评,觉得书评也写的真好,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买不到他的书,单位的小菜把她的存书《檀香刑》拿来给我看。《檀香刑》里莫言的自序就把我镇住了,感觉好有气势和自信,真不是一般的好。小说分凤头、猪肚和豹尾,就像看一出一出的戏一样,把赵甲,孙丙,钱丁,孙眉娘等人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说实话,看前面几章的时候,觉得莫言的文字还真是很俗,而且很啰嗦,但是看到后来越来越感受他文字的炉火纯青。我就觉得奇怪,同样的人为什么他的脑子里能有那么丰富的语言素材,为什么他的描述的人的情感能这么的真实,能让读者体验到那么复杂的感受。看完后好几天,那个猫腔调还是隐约在耳边回荡。 这几天,看完了《蛙》,说实话,对这本书的期待超过任何一本书。一个原因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自己是共和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而《蛙》就是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据介绍主人公是一个接生过10000个孩子同时也是断送过几千个胎儿的妇科医生。我不知道莫言会以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对待计划生育,从政党鼓励多生多育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深刻的批判,是对制度的控诉,还是客观的描述,到底他要表达什么?让我很好奇。我觉得这个
题材在中国目前还在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前提下,特别他作为军旅作家,其实是很难写的,如果批判估计也不行,弄不好要封杀;如果歌功颂德,那估计在国际社会的所谓人权制度下应该也得不了奖。 所以真的很期待,真的很期待........ 终于看完了《蛙》,最深的感受就是书中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觉得人其实真的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浪花而已 ,但是人的一生又很漫长,经历30年河东30年河西。《蛙》的时间线拉的很长,从3年自然灾害,到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到现在的“二奶”“三奶”超生,都是活脱脱的社会现象,都是真实的存在。觉得《蛙》没有想象中的是恢宏大气的巨著,但是很平实,真实的让人觉得不是小说而是现实,觉得这些人物虽然都有很好笑好玩的以身体器官命名的名字,但是却是存在在身边的有血有肉,平常朴实的人物。
最近白天上班用电脑,晚上灯下看小说,眼睛有点累了,让她休息一阵子。篇三:读莫言《娃》有感
读莫言《蛙》有感
刚刚听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迫不及待的买来一本,心想着一睹为快,可还没读完,心就无法平静下来了...
小说以新中国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成功塑造了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
计划生育过程中复杂现象,剖析了以“我”为知识代表的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残酷的笔法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描绘出人性在巨大的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价值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也并非一成不变。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随心所欲,哪儿有“味”就往那儿写,并且想象与现实相互交融,避免了单调和呆板,还常常在环顾左右时能妙趣横生,在闲情逸致中有神来之笔,在最容易全军覆没之处铤而走险反而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莫言说“作家就得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读《蛙》,我也深有体会,好几次被精彩情节打动。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灵魂的角度去写“人”,把人写的活灵活现,我想这也许是许多作家应追求的目标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