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程,营造浓郁的数学氛围,提供学生自己探究的平台,结合生活现实,让学生自己去求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让学生张开自主探究的翅膀,在数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化的激发出来。有了兴趣,学习过程中便会处于愉悦的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的内动力。小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则较为抽象,因此,学习时会让学生有距离感,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景,从而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去观察思考,激发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关于“分数的意义”内容引入,教师讲“今天幼儿园老师要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每人一半!”学生很快回答。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说“一半就是1/2,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分数。”就这样用具体的生活事例让课堂生活化,创设了学习数学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很自然引入“分数的意义”这个内容的教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归根到底是学生的学,教是服务于学的。教师应从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交流的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课堂这有限的时间中多动手操作、多动脑筋思考、多尝试不同的实践,寓教于乐。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有效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原理,而是通过主动的学习,与小组成员在合作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我把班里学生每四人分为一个小组,分别发给他们几张白纸和一捆小棒。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动手操作,展开讨论,合作
交流。过程中他们不仅能用分数表示数,还能获知要用分数表示数,必须先确定单位“1”,然后必须是“平均分”,才能用分数来表示数;还有懂得了一个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一些物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还培养了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敢于坚持观点的科学精神。当然,在小组活动中,老师不应该做旁观者,应担负起管理和调控职责,确保合作学习能顺利开展。
二、质疑讨论,自主探究
“问题”唤起“思维”,没有“疑问”哪来“思维”?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饼,然后有意把它分成不等的三份,用教鞭指着那一份最小的问全班同学:“如果你吃了这一塊,人家说你吃了这块饼的三分之一,你同意吗?”这时学生迟疑片刻,便齐声地说:“不同意!”我穷追不舍,问他们:“为什么?不也就是分成三份吗?”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讨论一下。结果学生纷纷发言,说是没有“平均分”。这样一来,学生在讨论中更深刻理解了用分数表示数,必须“平均分配”的道理。
质疑讨论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作为示范者、组织者和监督者,起着协调、促进和指导作用,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高超的课堂组织艺术,避免“满堂问”的乱哄哄现象,又要防止“节外生枝”、“喧宾夺主”而耽误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实践应用,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上,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之后,我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如让第一组1至4号的学生起立(第一小组共16人),然后提问学生这四位同学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学生说是“4/16”,我脸露笑容,紧接着问:“还有其他表示方法吗?”另一名学生马上举手发言,说还有“1/4”和 “2/8”。我穷追不舍,
问他们为什么,结果学生作了一一回答,说出“谁”是单位“1”,分均分成多少份,有这样的几份。由此可见,教学效果相当不错,真是“实践出真知,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程,营造浓郁的数学氛围,提供学生自己探究的平台,结合生活现实,让学生自己去求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让学生张开自主探究的翅膀,在数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 王錞.特色教育探索 实践篇[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07.
[2]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用活动管理班级[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04.
[3] 徐丽媛.启发式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外阅读(中旬),2011,05.
[4] 弓青峰.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M].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06.
[5] 郝丽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014,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