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小传——容闳]
容闳(1828.11.17—1912.4.21),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
据统计,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3.97万人,足迹遍及欧美、新加坡、日本等。今天的他们可能想象不到,一百多年前他们的“先行者”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下拉开了中国留学的帷幕。
1872年,清廷派遣30名幼童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官办留学的序幕。这一官办留学计划的主要倡导者容闳早在1854年就拿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学位,成为中国获得美国大学学位的第一人。
1854年是什么概念?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一丝门缝,先进的士大夫开始懵懵懂懂地睁眼看世界,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之中,被“华夷之辨”的旧思维桎梏。而容闳,当时不仅受到近代西方科学教育的训练,拥有了近代的知识结构,更拥有了近代的人格和理想。可谓“草根”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入读耶鲁大学拿到学士学位
容闳之所以能在160多年前就只身赴美留学,得益于他的家乡。容闳的家乡香山南屏(今珠海市南屏镇)与澳门仅一水之隔。其时,澳门为葡萄牙所占已有数百年历史,香山民众耳濡目染西方传教士文化,对于西夷早已见怪不怪,因此能够较容易卸下“华夷之辨”的心理负担。
容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走入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展开自己非同寻常的求学之路的。容闳家境贫寒,到澳门读书并不是主动选择,一个主要原因是该校免收学费,家里也希望“得一翻译或洋务委员之优缺”糊口。容闳在马礼逊纪念学校遇到了改变其一生命运的美国教育家布朗先生。1847年,19岁的容闳随布朗先生到了美国。1850年,容闳进入耶鲁大学;1854年,获学士学位。
容闳被视为中国留美第一人,更有“中国留学生之父”的美誉。严格追究,容闳并非中国留美第一人,与容闳同时赴美的还有其同学黄宽、黄胜二人,但只有容闳一人在美国完成
了大学学业,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一等大学学位的中国人。但考虑到容闳一生孜孜于教育救国,助推幼童留美计划,开启中国留学新纪元,称其为“中国留美第一人”并不为过。
造访太平天国提改造方案
负笈美利坚只是为了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但在接触西方文明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西方的文明秩序与清政府昏庸腐败之间的鲜明对比,容闳渐渐树立了教育救国的理想。容闳在自传中写道:“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这成了容闳毕生的追求。
容闳抓到的第一个机会是太平天国。1860年,容闳造访太平天国,向干王洪仁玕陈述改造中国的七条方案,包括组建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创立银行制度等。可惜,太平天国连已颁行的洪仁玕自己的《资政新篇》都不过是一纸空文,干王再如何“欣喜”也是无济于事。容闳也看到太平天国早为强弩之末,于是谢绝洪仁玕的“义”字王爵离开南京。
分析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容闳指出:“既无洪秀全,中国亦必不能免于革命„„恶根实种于满洲政府之统治。”容闳以西方的视角来看待中国,自然看到的是千疮百孔,这也就为他后来从洋务转向维新再转向革命做了铺垫。
力推官办留学开启新纪元
容闳一边“变计经商”,一边等待机会。1863年,经友人推荐,容闳投奔曾国藩,这成为他理想实践的起点。
曾国藩当时正与太平军鏖战,在长期的交战中意识到“洋器”的非凡作用。曾国藩在1861年攻陷安庆时就成立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企业。安庆内军械所“造船臵机”的成功,使曾国藩更加看重西方器械,萌生建立“西式机器厂”之意。
这是容闳的机会。纵观晚清知识分子救国图强之路,均是将一番想法报于实权人物,借助其力量来加以实现,孙中山如此,容闳也不例外。容闳向曾国藩陈述了“制器之器”的设想:欲造机器,先有制造机器的机器。此议正中曾国藩下怀,于是派遣容闳前往美国采购“制器之器”,两年后这批机器成了新成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核心设备。
这只是容闳的牛刀小试,其志在教育救国。当时在曾国藩旗下,江苏巡抚丁日昌是推行洋务最力者,容闳又与丁日昌交好,于是多次向丁日昌谈及教育计划。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容闳借此机会重提旧事。清政府在与外国“修约”,处理涉外教案以及洋务运动展开,也深感外交人才、洋务人才的匮乏。时机成熟,清政府批准奏请,从1872年开始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容闳闻此不胜欣喜:“至此予之教育之计划,方成为确有之事实,将于中国两千年历史中,将开新纪元矣。”
受制于传播手段,加上社会仍视科举入仕为正道,学洋务备受歧视。据载,有学童打算报名,但听说西番好蒸煮男女幼童吃,又取消报名。因此招生的重点不得不放在开风气之先的广东。据统计,前后四批120人中,广东籍的占了65%,而香山一地就将近1/3,其中包
括容闳的族弟容星桥和容尚勤、容尚谦。
然而,派遣留学生,是为洋务培养人才,可以学技术,但不能变精神。一旦发现留美幼童受到西方文化和宗教影响,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也就可想而知。“固无论其学难期成材,即成亦不能为中国用”,这是清廷最大的担忧。因此保守派处处寻找借口,甚至上体育课也被视为有损儒者之风,“运动换装,弃我大清国服”,“适异忘本,目无师长”。1881年,“留学肄业局”被撤。容闳力争无果,留美幼童计划就这样在清政府的短见中夭折了。
即便如此,这120名留学幼童后来成为中国外交、铁路、电报等行业的佼佼者。如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从维新最后踏上革命之路
留学计划夭折之后,容闳心灰意懒,加上妻子因病逝世,更显消沉。但由此也意识到仅靠洋务尚不足以救中国,深感“中国根本上之变革”还在于政治。于是积极投身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又转往武装勤王,最后投身于反清革命。
容闳于1895年甲午战败之后再一次回到中国。先后向清政府提出建立国家银行、招外商入股建设铁路的现代化方案,均告失败。
容闳并未灰心,不久之后,就投入了维新变法之中,其现代化方案为维新派人士所欣赏,其西方经验更为维新派所需要,“(容闳)寓所,一时几变为维新领袖之会议场”,梁启超更盛赞其为“非常才人也,可以为胜、广”。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容闳设法营救康梁,而自身也在追捕之列,不得不逃往上海租界。在托迹上海租界期间,与唐才常、汪康年等人组建中国国会,并任会长。唐才常以中国国会名义策划自立军起义,事败被捕,容闳被列为要犯,不得不再次出逃。正是在这次出逃中,容闳通过族弟容星桥得以结识孙中山,两人“言谈甚密”。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影响到了容闳,但在是否推翻清廷问题上容闳并没有明确态度。他到美国后一直力促康孙联合,直到1908年因为康有为私吞捐款一事与其断交,全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容闳当时已年近八十,耄耋之年,颇望新中国早日来临,向孙中山提出一个颇有些异想天开的向外国借款购臵枪炮的“红龙中国”计划,自然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1912年,84岁的容闳听到武昌起义的炮声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兴奋不已,并希望为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也请其“归国任事”。可惜,1912年4月21日,84岁的容闳在美国与世长辞。
“每一根神经都是爱国的”
从洋务到维新再到革命,容闳思想的变迁恰恰与中国近代史的转型过程相一致,他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物,是中国近代史的全程参与者。购臵“制器之器”,提议设立轮船公司、修建铁路、成立国家银行„„在某些方面他甚至更为“超前”,难为当时一般人所理解,也因此屡屡受挫。然而,这恰恰是容闳的独特性。
容闳毫无疑问是一个爱国者,从洋务到维新再到革命,无不是为了“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直到临死之前,还派自己的两个儿子归国为新政府效力。美国人特韦契耳评论说:“他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他热爱中国,信赖中国,确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配得上它的壮丽的山河和伟大的历史。”梁启超也曾称其“舍忧国外,无他思想,无他事业也”。
容闳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更为中美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门。江泽民1997年访美发表演讲,便将容闳留美放在中美友好的起点事件之一。“许多中国人参加了美国的建设事业,不少美国人同情和帮助过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他们的动人事迹,我们永远记在心中。”江泽民说。
(参考《西学东渐记》《容闳传》《容闳与中国近代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容闳尽管出身贫寒,但胸怀报国之志,他孜孜不倦 地致力于谋求中国的复兴与富强。他首倡、策划、促成和领导了近代中国 第一代官费留美学生的派遣,积极从事社会改革,向太平天国和清政府多 次建言建立和发展中国近代军事、政治、文化的一系列主张,竭力倡导发 展民族、经济、教育事业和实业,后又投身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晚 年又支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所有的这些都是他“每一根神经都是 爱国的”表现。学子有幸,容闳睁眼在先;学子任重,容闳瞪大眼睛在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