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析大学生对电视求职类节目的关注--以(《职来职往》为例

2023-12-03 来源:钮旅网
今传媒2014年第1期 广播影视评论 试析大学生对电视求职类节 的羔注 ——以 职来职往 为例 孙 莉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形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近年来,Ⅸ职来职往》等求职类 电视节目相继开播,掀起了电视媒体的“求职热潮”,众多大学生成为了此类电视节目的重要收视群体。文章通过《职来职往》等 此类节目的媒体分析,深入研究大学生群体对于电视求职类节目的收视反应,取得具有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来职往;电视求职类节目;媒体;受众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087—03 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形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 为数较多的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收视群体,对《职来职往》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近年来,《职来职往》等求职类 等电视求职类节目持主动、积极的关注;当然,也有部分学 电视节目相继开播且收视大红,掀起了电视媒体的“求职热 生对这种类型节目持怀疑、排斥态度。为何大家关注的节目 潮”。众多大学生出于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抒业问题的考虑,成 内容各有侧重?在这一受众态度现状背后的原因为何?我认  为了此类电视节目的重要收视群体,所以他们对于此类媒体 为有以下几点因素:节目必然有自己的反应及感想。 本文主要以《职来职往》电视节目为代表,通过对此类 (一)不可忽视的就业难等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 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 节目的媒体分析,研究大学生群体的收视反应,研究方向是 电视节目媒体及其受众的收视心理领域与大学生就业这一社 会问题的交叉地带,通过科学细分和对比等方法,最终得出 注的焦点,此时的《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类节目的功能和 定位巧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所以大学生看过或始终关注此 理论合理而具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 类节目的人占大多数,部分学生还成为其忠实受众。此外, 一、《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类节目及大学 与传统单调的就业渠道相比,此类节目较好的舞台表现效果 及新颖的节目形式,给大学生增加了新的就业渠道,自然而 然吸引受众倍加关注。 生受众浅析 电视求职类节目,是以电视真人秀形式为依托,将求职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自身就业心态等  现场公开化,求职过程透明化的电视节目形式。2010年12 均影响着他们对电视求职类节目的关注态度。在《职来职往》 月江苏卫视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创办电视求职节目《职来职 等电视求职类节目的舞台上,抛除了性别、户籍歧视、非“211往》作为国内首档职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获得热烈反响。 目前求职节目作为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在节目定位方面, 高校”毕业生等常见的歧视现象,众多电视求职类节目给予求 职者营造了一种公平融洽积极的求职环境。与此相应,众多 电视求职节目受众定位明确,以大学毕业生为主,兼有部分 大学生以了解企业职位信息、获得学习求职技能的目的来关  企业人士。在节目制作中注重故事性,兼顾娱乐实用性。大 注观看《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节目,使自己获益。学生作为电视求职节目的重要收视群体,对其关注态度不同, 在大学生受众群中,部分认为《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节目 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形式,对它持肯定或客观中立态度,但是 也有学生对这种类型节目持怀疑态度,理性地分析认为其娱 乐性过强,对受众个人的实际性作用甚微。因此,在具体分 析大学生受众的收视态度及反应时,应坚持中立客观态度。 (二)至关重要的节目自身原因 由上述分析可知,《职来职往》等电视节目为求职者搭建 平台、迎合了广大应届毕业生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源于吸 引人的节目自身优势: 首先,以《职来职往》为代表的电视求职节目受众定位 明确,以大学毕业生为主;此类节目由自身的诉求点出发, 社会指导意义,更贴近大众生活。具体而言,大学生受众可 以从此类节目中得到实用性的帮助和正能量,这也是电视求 二、大学生对电视求职类节目不同关注的 寓教于乐,深意突出。在娱乐消遣的外表下,还有更深刻的 原因分析 收稿日期:2013—07—19 作者简介:孙莉,女,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今传媒2014年第1期 广播影视评论 职节目如此受青睐的缘由之一。此类节目富有价值,服务性 考虑产品的性能。大学生群体对职场类电视节目的关注,或 强:更能体现求职者个性特点,对观众有启发、有指导意义。 许正有利于未来此类媒体正确认识自身发展的优缺点、坚定 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我国电视求职节目的生命力中缺少 自身节目定位、赋予节目文化内涵。电视求职类节目在保全 本土性活力,这其中也暴露了自身的缺陷与问题: 收视率和商业利益的同时,更要兼顾其教育功能、社会责任。 1.《职来职往》相比较其它电视求职节目不乏雷同,多 教育频道的《职来职往》节目本应协调好各方利益,实现其 是在个别环节上做变动。所以,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表示更 教育引导的品牌宗旨。 喜欢《非你莫属》,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大学生们对于《职来 职往》的关注程度并非执着专一而决定持续的。 2.不可否认,在此类真人秀节目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刻 (二)作为主体——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此类节目能充分使大学生受众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 意煽情等手段,这样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好奇心,刺激了收视 势,在校期间有所奋斗,以充实自我。可以减轻只追求舒适 率的提升。但这种依靠迎合庸俗趣味来抓人眼球的做法似乎 稳定工作环境的错误就业观,强化自强意识,以备将来能胜 并不能让所有的大学生受众买单,随着大学生群体品味与理 性收视需求的提升,就可能出现对此类节目的质疑态度。 3.个别明星效应突出,他人话语权缺失现象突出。《职来 职往》达人刘同、杨石头说过诸多大学生"f1]当做警句的名言, “不要再把自己知道的那一点点东西全部表现出来,那不是你 的优势”等,这里成为了制造社会职场明星的重要场所。在这 个舞台上,活跃的职场达人的主观判断直接影响了选手的求 职结果,但相对沉默的嘉宾达人们的观点就很可能缺失,在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误导,这是部分大学生受众难 以接受的。 晌分析 。,三:大学生群体关注电视求职类节目的影 四、大学生关注电视求职类节目之理论分析 (一)对于客体——电视求职类节目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对《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类节目的高度关 注,客观上促进节目的改进,增加吸引受众的旺盛生命力。 针对《职来职往》几年来可能受大学生受众群影响所做的改 版变化,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利于推动此类节目积极地推陈出新,突出节目原创性。 我国的电视求职类电视节目本是学习模仿美国同类节目,此 类节目要得到大学生受众的持久关注就必须实现本土化,灵 活运用中国元素,积极探索节目形式创新,突出原创性。如: 2Ol1年末《职来职往》实现改版,彰显节目的品昧。 2.利于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引领当代青年大学生 的社会人文价值观。有的学生说,不喜欢《职来职往》等节 目的原因是:我们除了记住“职来职往前途宽广”之外,收获 甚微,它离我们的生活总有一段无法融入的距离。的确,电 视节目要想健康持久发展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内 涵,所以此类节目在与受众的期望相契合之时,在深入地把 中国文化、人文价值观念带给观众方面努力,尤其是对于当 代大学生这一重要的受众群,节目给予应届生等精神力量的 意义要远远超过仅仅提供一个让人谋生的饭碗。从当下刘同 等达人,ff]的名言、书籍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畅销,可以看出 这一点。 3.有益于协调节目的娱乐性商业性特色和教育功能。麦 克卢汉曾提到: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 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建立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媒 体,已经不再是做传统的、单一的内容产品,而是全方位的 任艰苦环境和具有风险性、挑战性的工作。其次,《职来职往》 等节目可辅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可根据电视 求职类节目的收视经验,做好就业前的充分准备。再者,通 过电视求职类节目,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有益于养成对用 人单位和工作发展前景充分考虑的良性思维和择业习惯。从 而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内容充分判断,少走弯路。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 通过合理地关注《职来职往》等此类节目,多一些对自身的 理性思考与客观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其价值观。但过 度关注此类节目或仅以消遣娱乐目的来关注《职来职往》,其 消极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此不作赘述。 ‘ 一。 ”~一。。。 …… (一)大学生——受众理论分析 1.“使用与满足”和个人差异论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的活动是为了使自己的特 定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受众不是被动的,总是主动地选择自 己所偏爱的所需要的信息。此外,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 媒介在进行劝服性传播之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 需要、价值观和态度,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播。否 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讯息,会遭到回避和拒绝。 《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类节目发挥其教育导向功能, 向大学生收视群体提供有益的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即是 充分满足此受众群体需求的表现。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 分学生不喜欢《职来职往》节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此 类节目除了娱乐消遣之外,他们收获甚微。所以,这就说明 娱乐化商业化外表下的电视求职类节目无法满足部分受众的 价值期许。 2.拟态环境及“受众为媒体设置议程” 在此我们要提及拟态环境这个概念,当下众多电视媒体 节目播出的内容必然会给予受众心理上的“暗示”或“示范效 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拟态环境”的原型中,媒介环境中 的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是基于受众而存在的,由于受众所产 生的这些要素,才使得媒介有事情可报导。即:媒体的发展 是依仗于公众的接受与好评,媒体的议题选择必须贴近受众, “受众为媒体设置议程”。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受众已经不再是 射击场上的靶子,中弹即倒(靶子论)。相反,受众作为讯息 的接收主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方面受众可以自由选择 媒介,另一方面受众对媒介传播的讯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心 今传媒2014年第1期 广播影视评论 可见,电视求职类节目在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批评声 理,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众所周知,大量的电视求职类节目旨在给各层次的求职 中,应当有所反省,把握好自身定位。媒体作为“把关人”, 者解决就业问题,而几年前央视主办的针对高端人才的求职 本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淡却利益看重真理。如在《娱乐 节目,其门坎较高,尤其是广大应届大学生因缺少职场经验, 至死》一书中,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 无法达到其基本要求,由于接近性因素影响等,因此大学生 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 受众也较少。而近年来的《职来职往》节目定位不只局限在 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 了高端层面,具有了大众化倾向,这也赢得了大学生们的关 乐至死的物种。” 注与喜爱。这种“低门槛”、“接地气”的路线使电视求职节目 从《非你莫属》中刘俐俐被逼问,到郭杰晕倒台上,这 具有了大众接近性,并非遥不可及。《职来职往》节目的成功 些事件推动中,其实求职节目本来可以很“善良”,舍本逐末 定位,无疑说明了受众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大学生观众 的过度娱乐化迟早会令观众视觉疲劳,多为求职者做些体己 群对此节目的喜爱与参与、质疑与批评声音同在,这反映了 受众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心理。 (二)电视求职类节目—媒体相关理论分析 1.“意见领袖”。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提出了“意见领袖” 这一概念。他认为意见领袖最主要的效能是其对传播者的传 播还具有协调或干扰的作用,在对面临信息轰炸、思想灌输 的无主见、存依赖的受传者在表明态度、采取行动、解脱矛 盾时予以指点和调节。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意见领袖的影响 力可能是巨大的;其性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或消极、破坏 性的。 在电视求职类节目中着重突出明星效应即体现了意见领 袖在节目中的巨大功能,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他人话语权缺失。 譬如,在《职来职往》舞台上,活跃的职场达人的主观判断 直接影响了选手的求职结果;节目之外,刘同、杨石头几位 达人的评语也被大学生们奉为职场箴言。再如,曾在《非你 莫属》节目中其学历遭面试官质疑的“晕倒哥”郭杰事件,之 所以能掀起舆论的浪涌,其实也是名人效应的推动,其间张 绍刚、李开复等意见领袖的高调参与,使其关注度大为增加。 那么在这种名人舆论氛围中,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受 意见领袖的言论影响,会对未来的职场与社会价值观产生怎 样的认识呢?这就需要节目中意见领袖们注意自我言行,正 确引导受众的价值观。 2 0板印象、涵化理论及“把关人”。李普曼认为,传播对 受众有一种心理暗示作用,人们不仅会对接触过的人产生刻 板印象,对没有接触过的人和事也会产生刻板印象,这些印 象大多是根据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获得的。伯格纳提出的涵化 理论认为,电视媒介影响人们的认知、判断和世界观。他认 为,接触电视多的人相比于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相信电视中 所描绘的社会现实是真实的。事实上,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 不同类型的媒介媒体给受众传递的信息存在主观上的差异 性,并常常对这种差异避而不提。 的事儿,观众看了舒心,节目才能做得安心。此外,教育台 的《职来职往》节目,面对众多大学生受众,靠煽情等手段 吸引眼球,博得收视率飙升的做法值得反省,这或多或少会 影响他们形成对未来职场的刻板印象,所以教育台电视节目 应该时刻牢记其引导、教育的本职定位。 五、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电视求职类节目”的浅析,我们能领 悟到“职来职往前途宽广”不仅仅是《职来职往》节目的口号, “前途宽广”也不仅是大学生们看过节目后一瞬的进取冲动。 它更在于:其一,大学生作为电视求职类节目的重要受众群, 自身应该借节目内容,有目的性、方向性地充实自我,理性 思考,应在消遣收视之余有所收获,从节目中获取就业信息、 学会职场法则。更要从那些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求职节目 氛围中,将自己抽离出来,做积极理性的受众;其二,当下 受大学生们喜爱的电视节目中,无论是湖南卫视《快乐大本 营》还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这些娱乐搞笑为主、营造浮 躁氛围的媒体节目,也应避免走低俗化路线。当今的电视频 道多样化、节目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媒体作为把关人更应 该使自己的节目多一点人文理性、少一点浮夸俗媚……相信 能做到不落俗套、推陈出新而贴近大众的媒体节目会有忠实 稳固的受众群,这样的节目也会备受大学生群体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微博版《职来职往》引爆网络[N].南方日报,2010-o4-20. [3]张学亮.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电视求职类节目火爆背后的思考 Ⅲ.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 [4]杨敏.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建议[J]l新校园,2011(6). 【5]苏永玲,秦宇.从《职来职往》探析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路径[J】_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 [6]钱瑁,文飞.泛娱乐化时代媒介社会责任的重塑——以《职来职 往》为例[J].现代传播,2012(8). 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