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空巢老人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2020-01-01 来源:钮旅网


一、 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 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往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如李锋清把农村空巢老人界定为与子女分居在不同的村落的那些年龄超过65 岁的独居老年人 (李锋清, 2009) 。梁艳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由留下的的中年夫妇或老年夫妇所组成的农村家庭(梁艳, 2007) 。黄羿友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定义是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 且子女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孙辈也不在老人身边或虽在老人身边但仍需老人照顾的农村老人(黄羿友, 2009) 。与李锋清所界定的定义相比,后两者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都没有把农村的没有子女的老人界定在内, 界定范围部分缩小。

空巢老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价值观丧失:身体机能衰退、遭遇退休 ,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很容易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这种自我怀疑得不到调节将会导致老年抑郁,这也是空巢老人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2、缺乏精神慰藉,孤独、悲观、寂寞、抑郁。 老人没有子女陪伴,如果又不能和其他老人结成较好的关系,将会长期生活在孤独的状态中,没有人说话,孤独感对老年人的身心都造成较大影响。部分“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的老人往往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有的人甚至会产生厌世念头。3、生活无人照料。4、健康状况下降,生理机能的严重下降。5、医疗需求大,经济困难。

据相关权威数据显示,许多空巢老人都患有家庭“空巢”综合症。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

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分类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分类,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了不同的类别。姚引妹按老人的意愿把农村空巢老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 自愿型空巢老人。第二类, 被迫型空巢老人。第三类, 无奈型空巢老人 (姚引妹, 2006) 。陈兰兰则根据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把农村空巢老人分为二大群体:一是一般空巢家庭; 二是困难空巢家庭 (陈兰兰, 2007) 。

(三)进行空巢老人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家庭代际关系的演变提供了理论框架。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是家庭模式变化的直观反应,家庭生命周期通常指由夫妇双方结合组成家庭开始,到夫妇双方死亡从而家庭解体而告终的整个家庭发展过程,经典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最后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离家生活的时刻到来之时,也就是家庭生命周期到了老年期,开始解体之际,当配偶一方死亡,老人单独居住时,家庭就从空巢期进入消亡期。一般来说,空巢家庭往往是家庭发展到了生命的晚期,因而在现实生活中,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家庭,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往往意味着人生步入一个“失去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他们将逐渐失去充沛的体力和精神;退休之后,老人们失去了充实的工作状态,生活突然没了重心;儿女长大后离开身边甚至出国,老人们失去了天伦之乐;与此同时,老年人还要面临丧偶后孤独生活的境况。本次项目的研究对象正是这样的老年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独居的老年空巢家庭和配偶共居的老年空巢家庭。

马斯洛的 “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 安全、爱与归属感、 尊重与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在此理论基础上, 可把老人的需求概括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即满足衣食住行、 健康、 卫生、 安全等方面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情感需求, 即满足在亲情、 伦理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 发展需求, 即在娱乐、 交友、求知等方面充实自我和肯定自我的发展需求。这说明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需要良好的经济支持、 体贴的生活照料, 还需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层面的舒心。毫无疑问, 在 “儿孙满堂全家福,天伦之乐笑开颜” 的传统文化背景下, “空巢化” 使老人进入了“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 的生活状态, 这本身就造成了城市老人的精神慰藉缺损。

社会撤离的影响造成空巢老人社会参与不足。社会撤离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不可避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能力的下降和生活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脱离社会社会。因此老人此时更愿过着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更关注自己内心的生命体验。所以空巢老人才表现出种种活动没积极性,情绪不高低调。

角色的丧失使老人失去很多社会角色,这也是老人社会参与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老龄化过程中,个人要经历两大变化:一是要退出某些社会工作关系和中年人的典型角色;二是开始退休生活和典型的老人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空巢老人自感又失去一个角色:父母角色。角色的丧失使他们在社会当中找不到一个恰当的位置,所以在遇到活动时许多人也总是躲躲藏藏,不想参加社区或原单位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李锋清. 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思考[J]. 沈阳大学学报,

2009.21(2): 19-21.

[2] 梁艳.农村空巢家庭” 老人精神赡养状况分析[J].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 黄羿友.弘扬传统美德关注 “空巢老人” [J].经济师,2009(3).

[4] 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J].人口研究,2006.30(6).

[5] 李明顺.农村 “空巢” 老人养老保障存在问题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9(11).

[6] 陈兰兰.贫困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探讨.中国水运,2007.5(12): 179-181.

[7] 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9(1):(30-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