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习惯培养
一、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习中的基本常规,它是激发孩子积极思维、积极参与的重要保证。它包括:不东张西望,手不东摸西摸,不交头接耳,眼睛要看着老师和图片,不插嘴,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大方回答及举手姿势等等。
培养策略:
1、提醒幼儿:“注意,我只说一次 ”。
当我们要幼儿学什么或干什么的时候,要先告诉他们“我只说一次”。如此一来,幼儿就会表现的特别安静、特别专心。养成习惯后,每当你讲话时他们就会专心听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就会在无形中被提高。
2、告诉幼儿:“老师嗓子疼,只能轻轻说”。
适度的刺激能激起人适度的反应。很多时候,老师说话的音量也影响着倾听的效果。音量太大,容易降低倾听的难度,但也能成为干扰因素;音量太小,幼儿听起来吃力,便容易放弃;而适中的音量可以提高幼儿的专注程度。所以调低一切活动的音量,让幼儿听得更专注。这不仅能吸引孩子的认真倾听和关注的目光,而且还能唤起幼儿对老师的关心。
3、提问幼儿:“刚才我说什么了?”
让幼儿复述,促使幼儿用心倾听。
4、评价幼儿:“谁听得最专心?”
适时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励幼儿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也可以达到强化这一习惯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对于能做到认真倾听的幼儿给予及时地鼓励,对于不能做到认真倾听的孩子给予引导,幼儿好胜好强,只要我们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往往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教师给予评价,也可以让幼儿互评,让幼儿在互评中学会向他人学习,从而达到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让评价伴随着孩子倾听的过程。
5、引发讨论:“怎样说话才能让别人听得清?”
中大班的孩子其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表达的欲望也很强,在回答问题,特别是集体讨论时,常出现“七嘴八舌”、“争先恐后”、“随意插话”的现象。要克服这些现象,我们可选择如《多嘴的八哥》一类故事,使幼儿懂得多嘴多舌会影响大家。或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引起幼儿的注意,“为什么我要捂着耳朵?”另一方面我们结合《礼仪教育》里的相关内容,培养幼儿的说话礼仪,学会举手发言,等待不插嘴。
二、良好作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作画习惯包括:正确的坐姿(小脚并并拢、小腰挺挺直、小手放放好、小眼睛看老师)、正确的握笔姿势(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正确的涂色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往下涂)等。
培养策略:
1、儿歌故事引导法。如儿歌《我是好宝宝》、《学好样》,形象有趣,边念边做,使幼儿懂得坐着要学大白鹅,挺起胸膛真神气来激励幼儿建立良好的坐姿。如故事《妞妞不扭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坐不端正要影响学习,这是常规培养的好教材。引导幼儿学习水墨画的握笔姿势,这个较专业化,幼儿较难掌握,利用儿歌法幼儿就容易理解,如“毛笔尖尖朝下,大拇指食指来捏住,中指来勾住,无名指小指来垫住”,琅琅上口的儿歌利用三个“来**住”,幼儿很快就理解了,且学起来非常有兴趣,就连小班的幼儿也很容易掌握。
2、竞赛激励法。通过小朋友的竞赛,比比谁坐得端正,对好的小朋友进行“红花” 奖励,对尚未达到要求的孩子也给予激励性的话语,提出希望,从而进行强化。(如:贝贝在听故事时坐得可好啦,如果在看书时也像听故事时那样该多好呀,这样,你就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得到红花奖励了,努力哟!)
3、教师的榜样作用。利用幼儿最喜欢模仿老师的特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坐姿,加上引导语“谁坐得最像老师?” 幼儿自然而然就会跟着做了。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本人一定要做到,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醺陶。久而久之,良好的坐姿就形成了。
4、游戏锻炼。在操作区创设“用筷子夹玻璃珠” “夹瓜子” “毛线编织”等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锻炼小手肌肉,增强控笔能力。
5、生动的言辞引导。教师可以把蜡笔比喻成蜡笔宝宝,笔筒比喻成宝宝的帽子,用取帽子和戴帽子来比喻取放蜡笔,可以用拟人化语言提醒他们“手不要去摸蜡笔宝宝,当心吵醒蜡笔宝宝”。涂色时如何让幼儿学会顺着一个方向涂、涂满、不涂出线外,我们可以用“蜡笔宝宝溜冰”“给小动物穿衣服”等比喻方法,使幼儿较好地掌握涂色的方法和顺序。当孩子频繁出现错误时,一定要耐心纠正,不能训斥或打骂,以免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6、关注个体差异。小朋友绘画的速度有快有慢,有的慢的幼儿到了老师讲评的环节,为了能够较快的完成作品,到最后就会拼命赶,既影响了作品的质量与美观,也影响了讲评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请慢的小朋友在中午或区域活动的时间把自己没有完成的作品继续完成。
三、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整理习惯应该从小班就开始重视,不同的美术活动对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如:活动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画画时把蜡笔放在规定的地方,不到处乱扔;撕纸时不把纸扔在地上,废纸要放在纸篓里;画好后每一位幼儿都要主动收拾自己的绘画用具;课后将桌椅摆放整齐;结束后会主动盥洗,盥洗时不拥挤等。
培养策略:
1、榜样激励法。
小小班、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小班幼儿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行动的具体方法,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
同伴间的榜样。“看,欢欢把书放得多整齐”,如此等等,老师只要表扬了某个小朋友,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朋友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良好行为。因此,老师及时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哥哥姐姐的榜样。带小班的幼儿到中大班去参观,感受哥哥姐姐整齐有序的学习用品
摆放,有意识地提醒他们看一看“书和作业本是怎么排队的?”“一盒盒的水彩笔又是怎样排队的?”……让他们感到哥哥姐姐真能干,激发他们学习榜样的动力。
2、行为比较法。
收拾学习用品环节,往往是最容易出乱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好的孩子就投个微笑或摸摸他的头给予肯定或及时地在班内表扬,不对的请他放下手中的材料,看看别人是怎样做的,然后再继续,通过比较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里,老师的要求和语言引导对孩子的行为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要求大、中班的幼儿按组别或请值日生来收拾会显得比较有序,对小小班、小班的孩子用“一个接一个”把它“送回家”会更合适。
3、图饰标记法。
我们知道,无论是对桌面的还是区域里的操作材料,活动结束时都要求将不同的材料“回归原处”,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方便、高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怎样去运用这些“图饰标记”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
方法:
(1)小小班、小班多采用颜色鲜艳、造型可爱的直观的图案来作为标记,如卡通人物、水果、简单的几何图形等,使盛放操作材料的器皿与摆放的位置相对应,让年幼的孩子一看就明白。
(2)到了中班、大班,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使用的标记范围就广
多了,可以是数字标记、汉字标记、几何图形或者直接写上物品名称、幼儿自己的姓名等。
4、音乐指令法。
整理操作材料时往往是最乱的,这时候可以采用以音乐作为信号等方法来收拾操作材料。
5、共同参与法。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成功的乐趣,更能让幼儿感到常规是他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在常规的执行中,幼儿会更加乐意接受甚至主动地成为监督者,使常规教育更能顺利实施。如:组织幼儿谈话,让幼儿自主讨论“如何让我们的工具材料排队排得更整齐?” 并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文字或图夹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幼儿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监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