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由“兴道讽诵”到“吟咏情性”——论钟嵘诗学的赋比兴新说

2023-08-24 来源:钮旅网
语文学刊 2015年第2期 由 “兴道讽 、 诵 "到“吟 咏 情性” ——论钟嵘诗学的赋比兴新说 0王亚昕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摘 要] 随着汉儒“顺气言性”学说的建构和人的感性主体的确立,诗人的情感世界逐渐被打开了,诗歌 “吟咏情性”的特质也逐渐被重视。在这一背景下,钟嵘提出了他的“赋比兴新说”。“新说”以诗人的感性世界为 基础对赋、比、兴重新进行定义,以“直寻”作为赋、比、兴的运用原则,以“巧构形似”作为赋、比、兴的艺术目标,最 终使赋比兴摆脱了与新兴五言诗创作完全异质的用诗经验,完成了赋比兴由服务于政治教化的用诗之法,向服务 于文学创作的作诗之法的转变。 [关键词] 钟嵘;赋比兴旧义;赋比兴新说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2—0052—02 政治诗学纠缠不清,继续沿用了强调政权怀抱的“志”的旧概 念,导致的结果是:第一,旧经济和新经验互相交叠,杂然并 陈;第二,旧概念未经批判,新概念亦未能很好树立。所以在 毛诗派诗学中可以明显看到“情”与“志”的对立与矛盾,因 钟嵘诗学中提出的赋比兴新说是在同孔子诗学以及毛 诗派诗学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所以,如果要探求钟嵘诗学 中提出的赋比兴新说之“新”,就必须回顾孔子诗学和毛诗派 诗学的赋比兴旧义之“旧”,在比较的视野中来考察赋比兴新 说的具体内容。 一此才有了“发乎情,正乎礼义”这一调和的论调。 、赋比兴旧义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赋比兴旧义是在先秦采诗观风、教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歌谣。歌 谣的产生,则是人们表达自身情感诉求、阐释自身生活感受、 诗明志、赋诗言志的经验基础之上。经由孔子诗学的阐释和 毛诗派诗学的整合而逐步形成的。其关注的重心在于通过 展现自身存在意义的方式。“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经 ・赋、比、兴的方法断章取义,根据用诗人自己的意图,在具体 的政治和论教实践中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以达到沟通思 想、切磋认识、移风易俗、敦行教化的政治目的。 二、赋比兴新说 魏风・园有桃》)“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可见,歌谣是个体 情感的真实表达与流露,是个体在与外部世界接触过程中展 现其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作为歌谣的文字化储存方 式的诗歌必然也是“源于深情”而“出自至诚”lI 的个体情 感的勃发。 然而,在先秦时期,诗歌“吟咏情性”的特质并未引起人 们,尤其是掌握着知识话语权的统治阶级的重视。相反,他 钟嵘诗学显现出与孔子诗学和毛诗派诗学截然不同的 诗学主张,这种断裂是明显的。这是因为:第一,构成诗学的 经验材料发生了变化,钟嵘面对的是“居文词之要”、“有滋 味”并“云会于流俗”的五言诗;第二,钟嵘在顺气言性和感 性主体确立的背景下改变了审视眼界,更加注重诗歌“吟咏 情性”的特质。因此,赋比兴新说也就成为钟嵘在诗人的感 们把诗歌和政教紧密联系起来,在采诗观风、教诗明志、赋诗 言志的用诗实践中突显诗歌作为服务于政教的工具性作用。 孔子诗学便是在采诗观风、教诗明志、赋诗言志的经验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孔子明确提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可 情世界被打开的背景下,通过对五言诗创作情况的总结而得 出的理论成果。“新说”之“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赋、比、兴的重新定义。 钟嵘《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日比, 三日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 寓言写物,赋也。” 首先来看钟嵘对比和赋的重新定义。钟嵘说:“因物喻 志,比也。”钟嵘所谓的“因物喻志”,首先是在“气之动物,物 见,习诗的目的,在于“达政…专对”、“使于四方”。和孔子 诗学相比,毛诗派的诗学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对赋比兴进 行了新的理论整合。毛诗派鲜明地提出:“诗者,志之所之 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由于毛诗派 缺乏明确的概念意识和言说分野意识,所以它和孔子时代的 之感人,摇荡情性,形诸舞咏”的话语背景下提出的。所以, [作者简介]王亚昕,女,陕西安康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52— 宙又观止 王亚昕/由“兴道讽诵”到“吟咏情性” 这里的“志”不是先秦时期在道德理性统摄下的政教怀抱,而 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 是人作为感性主体自然流露的真实性情,这种真实性情是人 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 在同外在世界接触的过程中感官受到触动而生发出来的。 皆由直寻。”这是钟嵘针对当时五言诗创作中出现的堆砌典 所以,钟嵘基于“吟咏情性”的对“比”的定义,最终使“比”用 故,旁征博引的习气所提出的他自己的诗学主张,其核心是 于文学创作,成为创作手法。 “直寻”。所谓“直寻”,就是要让诗人尊重业已建立起来的 关于赋的定义,郑玄说:“赋者铺也。直铺陈今之政教善 感性主体地位,尊重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感受。具体来 恶。”钟嵘的说法则是“直书其事,寓言写物”。两者的共同 说,“直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诗歌思维来看,直寻要求 点在于都强调赋的直接性。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亦是十分明 人们走进生活,去描摹那些目见耳闻的鲜活生动的事物,而 显的。一是从赋的对象上来看,钟嵘关注的是寻常事物,而 不是从既定的观念中衍生诗情;二是从诗歌表现上看,直寻 非“政教善恶”;二是从赋的操作方式上来看,钟嵘关注的不 要求诗人按照诗的方式表现生活,用饱含着生命热度的诗歌 仅是“直书”,而且还有“写”。郑玄关注的是“政教善恶”的 语言和意象而不是用前人典故和旧有意象去写景状物、抒发 宏大叙事主题,而钟嵘则把目光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 感情。这说明,钟嵘追求的是情真、景真、表现手法真,归结 物。对象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家诗学在赋的操作方式的认 起来也就是他所说的“自然英旨”。在这种追求下,钟嵘重新 识上的差异。 定义过的赋比兴必然也是以“直寻”为运用原则的,即是说, 其次,再来看钟嵘对“兴”的定义。钟嵘对“兴”的定义 赋比兴的采用必须以揭示“自然英旨”为旨归,必须是建立在 是比较特殊的,他的说法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这一 人观照生活、悉心体察的基础上的。 说既不同于郑玄的定义,也不同于后世朱熹和李仲蒙的定 第三,赋比兴的艺术目标。 义。钟嵘的定义是从诗歌效果的角度来说的,告诉人们什么 无论是对赋比兴的重新定义,还是对赋比兴运用原则的 样的诗是真正的兴诗。这种效果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就 规定,钟嵘都始终站在诗“吟咏性情”的坚定立场上。从这个 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钟嵘何以要强调“意有余”呢?这与 立场出发,钟嵘要求诗人去拥抱鲜活、丰富的生活,在“直寻” 他提出的“滋味”这个概念是有关的。所谓“滋味”,是指五 中描摹真实的景物、抒发真实的情感,这就必然导致了钟嵘 言诗中所蕴含的那绵长悠远、耐人寻味的韵致,是指诗歌语 所谓赋比兴是以“巧构形似”和追求“滋味”为艺术目标的。 言和意象之外的精神旨趣。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滋味”表 “巧构形似”出自《诗品・上品・晋黄门郎张协>,原文 现在《古诗十九首》的“意悲而远”,表现在阮籍《咏怀》诗的 是:“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表现在张协诗作的“使之 雄于潘岳,靡于太冲。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词采葱1箐, 味之壹壹不倦”。所以“滋味”即是钟嵘所追求的“有余”之 音韵铿锵,使人味之壹壹不倦。”<诗品》中所论诗人,除了张 “意”,也即是钟嵘所谓兴诗的本质特点:有滋味的诗便是兴 协“巧构形似”之外,还有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 诗,无滋味的诗便不是兴诗。 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富为累。”)、颜延之 钟嵘对“兴”的定义着重于滋味和未尽之意,这说明他深 (“其源出于陆机。尚巧似。”)、鲍照(“然贵尚巧似,不避危 刻认识到了诗歌“吟咏情性”的特质,认识到了人的感性世界 仄,颇伤清雅之调。”)等人。那么,什么是“巧构形似”呢? 的隐秘、深幽和丰富,正因此,他才通过重新定义“兴”来引导 我们不妨从作家的具体创作实践入手去做分析。谢灵运在 读者跨越诗歌语言和意象去理解诗歌的内在情致和韵味,来 这方面的表现是十分突出的。他的诗《过始宁墅》中写道: 提醒诗人只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传达出那耐 “向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白云”、“幽石”、“绿筱”、“清 人咀嚼的滋味,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才能达到 涟”都是即目可见的真实景物,“抱”和“媚”两个字则生动地 “诗之至”的完美境界。所以,钟嵘真正进入了文学世界之 描摹出景色的具体样貌,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白云在山石间缭 中,不再像孔子和毛诗派那样游离于文学世界之外;“兴”在 绕、绿筱在清涟上飘拂的图面,使人回味无穷。又如他的“池 钟嵘这里获得了丰富的感情色彩,从而摆脱了它作为一种政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详尽地描绘出春和景明、生机无限 治话语言说方式的附庸地位。 的景象,“池塘生春草”是即目所见,一个“生”字用得自然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钟嵘对赋比兴的重新定义建 切;“园柳变鸣禽”是耳之所闻,一个“变”字用得奇特绝妙。 立在“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情性,形诸舞咏”的背景之 物态的真实鲜活地呈现了出来。 下,建立在人的感性主体确立的基础之上。所以,他所谓 从谢灵运的这两首诗中的奇秀之句我们可以大体得出 “赋”,是突破了“政教善恶”这一宏大叙事的,对日常生活中 “巧构形似”的基本含义。所谓“巧构形似”可以分为两层: 个别而鲜活的存在所进行的直接描绘;他所谓“比”,是摆脱 一是“巧构”,即作家要巧妙运思,组织自己的文学语言;二是 了政教怀抱的述说,通过比拟于具体物象的方式对内心真实 “形似”,即作家的诗要“穷情写物”、“指事造形”,详细、精 情感的宣泄抒发;他所谓“兴”则是拒绝了“引譬连类”的功 确、生动地描摹物态。“巧构”,也就是钟嵘所谓“内无乏 能和强加在触兴之物上的崇高意义,发乎情性,形于言外的 思”;“形似”,也就是钟嵘所谓“外无遗物”。“巧构形似”归 绵远韵致和滋味。至此,赋比兴彻底完成了从实用的政治话 结起来就是“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文心雕龙・ 语言说方式向艺术的诗歌创作手法的嬗变。 物色》),巧妙地组织文学语言,塑造诗歌意象,从而使生活中 第二,赋比兴的运用原则。 鲜活、丰富的存在真实而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就是赋比 钟嵘《诗品序》中说:“若乃经图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 兴的艺术目标。 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 (下转第60页) 一53— 吉又观止 顾况《忆旧游》 悠悠南国思, 夜向江南泊。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邱世堂/格律诗的仄声韵初探 (2)“首句不入韵、平起平收式仄韵七绝”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楚客断肠时, 月明枫子落。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3)“首句入韵、仄起仄收式仄韵七绝”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在此基础上,对仄韵律诗全部体式作个系统的推导。 (一)仄韵五绝四种格式 (4)“首句人韵、平起仄收式仄韵七绝”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1)“首句不入韵、平起平收式仄韵五绝”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不入韵、仄起平收式仄韵五绝”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四)仄韵七律四种格式 依平韵律诗组合关系,亦可推导出仄韵七律的四种基础 格式: (3)“首句人韵、平起仄收式仄韵五绝”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1)“首句不入韵、仄起平收式仄韵七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4)“首句入韵、仄起仄收式仄韵五绝”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二)仄韵五律四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依平韵律诗律绝组合关系,可推导出仄韵五律的四种基 础格式: 此即仄韵七绝第一式之重叠。 (1)“首句不入韵、平起平收式仄韵五律”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旬不入韵、平起平收式仄韵七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此即仄韵五绝第一式之重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2)“首句不人韵、仄起平收式仄韵五律”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此即仄韵七绝第二式之重叠。 (3)“首句入韵、仄起仄收式仄韵七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此即仄韵五绝第二式之重叠。 (3)“首句入韵、平起仄收式仄韵五律”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此为仄韵五绝第三式与第一式之相加。 此为仄韵七绝第三式与第一式之相加。 (4)“首句入韵、仄起仄收式仄韵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首句入韵、平起仄收式仄韵七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此为仄韵五绝第四式与第二式之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三)仄韵七绝四种格式 与平韵五绝与七绝之演变道理相同,在仄韵五绝每句 此为仄韵七绝第四式与第二式之相加。 前,按平仄交错原则添加一个“二字冠”,便为仄韵七绝: (1)“首句不入韵、仄起平收式仄韵七绝”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总之,写诗虽然讲究平仄格律,但又要灵活运用,一首诗 可以押平韵,也可以押仄韵,但不能混押,押平韵一是便于吟 唱,二是平声韵字部本身就多,而仄声韵字部本身就少,写作 起来是很大的难度。所 格律诗词通常都是押平声韵。 (上接第53页) 之法,向作诗之法,从实用向艺术的转变。 综上所述,赋比兴的艺术目标是通过“巧构”以求“形 似”,营造悠远绵长的“滋味”,从而畅志抒情、“吟咏情性”。 【注释】 ①本文所引《诗品》内容,均出自(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 《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后不再注明出处。 总的来说,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这样的结论:钟 嵘诗学中的赋比兴新说是在诗人感性世界被打开的背景下。 通过对五言诗创作实践的总结而得出的新的理论成果。“新 说”以“直寻”为运用原则,以“巧构形似”追求“滋味”为艺术 目标,注重对日常的事物作本乎情性的精细描绘。至此,赋 比兴1日义退出了文学批评的话语圈,赋比兴完成了它从用诗 一一【参考文献】 [1]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M].北京出版社,2003 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