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发明专利]

2023-11-22 来源:钮旅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8343092 A(43)申请公布日 2018.07.31

(21)申请号 201711238033.X(22)申请日 2017.11.30

(71)申请人 宁波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地址 315800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

道珠江路429号

申请人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孙松尧 尹茂国 岳齐贤 金玉林 (74)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智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55

代理人 朱萍(51)Int.Cl.

E02D 29/16(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属于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后浇带防护结构自防水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包括左外墙、右外墙、左防护墙、右防护墙以及止水钢板,所述左外墙与右外墙端部隔开并形成有后浇带,左防护墙与左外墙端部固连,右防护墙与右外墙端部固连,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均延伸至后浇带的同侧且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的端部相连,所述止水钢板有两块且均位于后浇带内,两止水钢板的一侧分别伸入左墙体与右墙体内并与左墙体和右墙体固连;本防护结构采用混凝土结构防护代替常规的砖砌体防护,其防水效果好、施工质量高。

CN 108343092 ACN 108343092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外墙、右外墙、左防护墙、右防护墙以及止水钢板,所述左外墙与右外墙端部隔开并形成有后浇带,左防护墙与左外墙端部固连,右防护墙与右外墙端部固连,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均延伸至后浇带的同侧且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的端部相连,所述止水钢板有两块且均位于后浇带内,两止水钢板的一侧分别伸入左墙体与右墙体内并与左墙体和右墙体固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的端部采用企口连接方式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外墙、右外墙、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左外墙的钢筋结构与左防护墙的钢筋结构相连,右外墙的钢筋结构与右防护墙的钢筋结构相连,所述左防护墙的钢筋结构与右防护墙的钢筋结构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外墙与右外墙共用一个钢筋结构且所述钢筋结构通长布置且分别位于左外墙、右外墙与后浇带中。

5.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绑扎左外墙部分的钢筋,并安装左侧的止水钢板;S2、绑扎左防护墙部分的钢筋,并将其与左外墙部分的钢筋相连;S3、浇筑左外墙与左防护墙的混凝土;S4、将左外墙与左防护墙的混凝土养护至设计强度;S5、对左外墙靠近后浇带的一端接触面、左防护墙的外端接触面进行凿毛处理;S6、重复S1-S4对右外墙与右防护墙进行施工,并使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按照企口连接方式连接。

2

CN 108343092 A

说 明 书

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为防止由于混凝土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及施工规范,通常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整体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施工区域,待结构变形稳定后,再施工临时施工缝,形成后浇带。[0003]后浇带需等结构封顶或沉降稳定后方可浇筑,等待时间长,造成后续防水、回填土等工序都无法进行,常规的做法是在外墙外侧放大尺寸砌筑砖胎膜,但这种方法结构自防水效果差,回填结束后容易渗水。[0004]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结构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工期短、自防水效果好且不易渗水的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工期短、自防水效果好且不易渗水的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0006]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包括左外墙、右外墙、左防护墙、右防护墙以及止水钢板,所述左外墙与右外墙端部隔开并形成有后浇带,左防护墙与左外墙端部固连,右防护墙与右外墙端部固连,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均延伸至后浇带的同侧且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的端部相连,所述止水钢板有两块且均位于后浇带内,两止水钢板的一侧分别伸入左墙体与右墙体内并与左墙体和右墙体固连。

[0007]在上述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中,所述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的端部采用企口连接方式相连。

[0008]在上述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中,所述左外墙、右外墙、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左外墙的钢筋结构与左防护墙的钢筋结构相连,右外墙的钢筋结构与右防护墙的钢筋结构相连,所述左防护墙的钢筋结构与右防护墙的钢筋结构隔开。

[0009]在上述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中,所述左外墙与右外墙共用一个钢筋结构且所述钢筋结构通长布置且分别位于左外墙、右外墙与后浇带中。[0010]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0011]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12]S1、绑扎左外墙部分的钢筋,并安装左侧的止水钢板;

3

CN 108343092 A[0013]

说 明 书

2/3页

S2、绑扎左防护墙部分的钢筋,并将其与左外墙部分的钢筋相连;

[0014]S3、浇筑左外墙与左防护墙的混凝土;[0015]S4、将左外墙与左防护墙的混凝土养护至设计强度;[0016]S5、对左外墙靠近后浇带的一端接触面、左防护墙的外端接触面进行凿毛处理;[0017]S6、重复S1-S4对右外墙与右防护墙进行施工,并使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按照企口连接方式连接。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19]1、本防护结构采用混凝土结构防护代替常规的砖砌体防护,消除了混凝土与砖砌体交界面的薄弱部位以及砖砌体结构自防水性能存在的缺陷,其防水效果好、施工质量高。[0020]2、本防护结构简单,相应的施工方法可操作性强,减少了交叉作业,加快了施工进度,施工效率高、安全隐患小。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结构图。[0022]图中,10、左外墙;20、右外墙;30、左防护墙;40、右防护墙;50、止水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0024]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包括左外墙10、右外墙20、左防护墙30、右防护墙40以及止水钢板50,所述左外墙10与右外墙20位于同一直线上,二者端部隔开并形成有后浇带,左防护墙30与左外墙10端部固连,右防护墙40与右外墙20端部固连,左防护墙30与右防护墙40均延伸至后浇带的同侧且左防护墙30与右防护墙40的端部相连,所述止水钢板50有两块且均位于后浇带内,两止水钢板50的一侧分别伸入左墙体与右墙体内并与左墙体和右墙体固连。[0025]在上述结构基础上,本发明对其作了进一步改进。[0026]如图1所示,所述左防护墙30与右防护墙40的端部采用企口连接方式相连,这种连接结构,增加了左防护墙30与右防护墙40的连接面积,提高了左防护墙30与右防护墙40的连接强度,同时,也延长了渗水的路径,使得水不易由墙外渗透至墙内。[0027]进一步的,所述左外墙10、右外墙20、左防护墙30与右防护墙40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左外墙10的钢筋结构与左防护墙30的钢筋结构相连,右外墙20的钢筋结构与右防护墙40的钢筋结构相连,所述左防护墙30的钢筋结构与右防护墙40的钢筋结构隔开,此处,采用混凝土结构防护代替常规的砖砌体防护,消除了混凝土与砖砌体交界面的薄弱部位以及砖砌体结构自防水性能存在的缺陷,其防水效果好。[0028]进一步的,所述左外墙10与右外墙20共用一个钢筋结构且所述钢筋结构通长布置且分别位于左外墙10、右外墙20与后浇带中,采用这种结构,简化了左外墙10与右外墙20的钢筋结构,避免后期对左外墙10和右外墙20的钢筋结构进行绑扎,简化了施工工艺,也提高了整个外墙的钢筋结构的强度。

[0029]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

CN 108343092 A[0030]

说 明 书

3/3页

S1、绑扎左外墙部分的钢筋,并安装左侧的止水钢板;

[0031]S2、绑扎左防护墙部分的钢筋,并将其与左外墙部分的钢筋相连;[0032]S3、浇筑左外墙与左防护墙的混凝土;[0033]S4、将左外墙与左防护墙的混凝土养护至设计强度;[0034]S5、对左外墙靠近后浇带的一端接触面、左防护墙的外端接触面进行凿毛处理;[0035]S6、重复S1-S4对右外墙与右防护墙进行施工,并使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按照企口连接方式连接。[0036]当然,根据上述施工步骤,可以任意选择对左外墙、左防护墙或者右外墙、右防护墙进行施工。

[0037]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5

CN 108343092 A

说 明 书 附 图

1/1页

图1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