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
②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原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③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③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了解色散现象,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 【教学难点】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原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学具】
三棱镜、各种白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录像。(包括早晨日出现象,雨过天晴出现彩虹现象)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你有没有想过阳光是什么颜色,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可能与光的色散有关)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色散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色散,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
使学生从生活中的色散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过渡语:下面就用我们今天要学得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1、 探究一、演示实验: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请同学仔细观察白屏上的光带,颜色依
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学生活动:得出白光不是单纯的光,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
设计说明:对于这个比较抽象得知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得出结论,容易理解而且可以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探究二、教师活动:解释不同物体有不同颜色的原因。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色彩。
演示实验: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色散成七种色光。
①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只留下红色,其他色光都被玻璃吸收了。学生亲自观察并得出结论。依次用蓝色玻璃、绿色玻璃做实验。 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得色光决定。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体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容易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
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如果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只有被红光照亮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都是暗的。同样换成其他
颜色的纸,重复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换成白纸和黑纸重复做实验。
设计说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
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2、 探究三、实验演示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由于该实验条件不容易满足,所以利用多媒体
课件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展示。
结论: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解决问题。学生认真观察,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三、智力快车道:(投影展示)
舞台上的演员穿白上衣,蓝裤子,当舞台上只用红色灯照射时,你看到的演员衣服变成了什么样呢? 四、收获平台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
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板书设计】
光的色散
1、 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得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 人拉弹簧 起重机提重物 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 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教师总结。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