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西华大学(班级:建筑学2班 学号:2010080701213 姓名:张光良)
摘要:在我国历史上,风水与古代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本文分析了风水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和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多种影响。
关键词: 风水理论 由来 发展 古代城市 规划 影响
风水祖师爷郭璞古本《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
不散,行之使有止。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藏风得水就成了风水的关键。风水古称堪舆,风水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和自然息息相关。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依山傍水是风水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风水所具有的的独特模式与环境相互协调思想,不仅对古代村落,建筑,道路,园林等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和形象的影响非常巨大。中国传统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的要素,城市与山水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显然城市与山水一体的构造和城市布局和形象的选择都和风水理论密不可分。本文描绘了风水理论的由来以及发展和对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风水理论的由来及发展
(1) 早期风水学—堪舆学
现代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中国大地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我国先民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寻求适宜居住的环境,对大地山川、河流、日照、寒暑风霜进行细致的观察、独到的分析、堪称科学地总结,建立了宜居的指导学说—古藉称为堪舆学。
堪者为高、天之意,舆者为低、地之意,堪舆就是对天地之貌的概括。从河南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浙江余姚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可以知道,距今7000年前中国先民 已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繁衍生息。他们大多选择依山伴水之地,建房筑屋成村定居。距今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 村落已有500*800米之大,前河后山;距今7000-5400年间的河姆渡村遗址,发现23*7米上下两层的干栏式木建筑遗迹,已有榫卯结构,显然是为了适应多雨和潮湿环境的需要。
距今4000年前,(公元2000年前)中国大地上的原始社会到了最后阶段,中国先民对居住环境的观察已经有了相当高度的理论色彩。《太平御览》 中描述过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中的伏羲氏,居于方坛之上,仰望天象,俯察地形,参考龟甲,画出八卦。公元前2070-1620年的夏朝,已经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蚀纪录,采用干支记日法,已注意了节气的变化;已有了国家的建制,由于不断发生的战争,都城的频繁迁移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对城市、村落人居环境的观察已有了整体和局部的指导要领,形成共识。提出了阴阳的区分和变化的理论,归纳了世界万象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和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后世称为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先民当时认为“天圆地方”自己居于中心,中华、中国之名由
此而生。为观察和定位的需要,建立了东西南北中的方位概念,并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的标称东西南北方位。发现了地磁现象,从而发明了指南针,用于实际的观测和战事的布阵。根据阳光阴影的变化,发明了计时的日晷。对天象的观测不仅用北斗星座确定方位,而且制订了历法,对阳光的照射,季风变化的时序规律有了认识,从而形成坐北朝南建房的共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论著具有极高的理论水平,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观念对人们思想方法、建房理念、等级观念、影响深远。在城市规划、村落样式、营造法式、建筑风格诸多方面留下明确烙印。战国时期成书的《周易》不仅有完整的阴阳、五行理论,而且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其观测和思考的哲学思辨至今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 中期风水学
很多学者从对古籍的研究发现,风水之名始见于晋。郭璞的《葬书》。然究其所以,还需了解宗教对风水名称形成的影响。
在唐朝,经玄奘“西天取经”回来对佛経的翻译使得佛教的思想和教义,在中国广为流传,佛教受到以后多个朝代的皇家推崇。由于连年的战火,老百姓生活不得安宁,人们祈求来世会更好的心态,与佛教“重来生,讲轮回”的教义相吻合,使得佛教得以在民间也受到欢迎。佛教认为万物有地、火、风、水 四种状态,或叫四种元素,对人来说也是如此,认为“身无寿为如风,身无人为如水”是说人的灵魂如风,人的肉身如水。因此,死者为无风、无水,寿命二字就是风与水而已。这些佛教的教义被当时的中国人所吸收消化,改造成为不让风动以延年益寿,留住水流以永存形体的“藏风得水说”。这一观念就是郭璞的《葬书》的理论核心:“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谓之风水。”
佛教的“重彼岸,修来世”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敬畏神灵”相融合,形成了“葬先荫后”的功利意识,致使风水文化由重阳宅的传统向阳宅、阴宅并重过渡,均要求阳宅和阴宅后方依托高山以“藏风聚气”,前方开阔得水以“得水为上”。无论皇家与民间,都将具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堪舆名称慢慢演变为重今世祸福和来世吉凶的,更加直白通俗的风水名称。具体操此重任的人也由先古部落首领逐渐的向下推移到巫官、士大夫、民间高人、风水先生。这时的观风水活动,已从先古少数具有最高权力和学识的人(部落首领)才能做的“国家级决策”,逐步转移至众多仅具有广泛知识的人(风水先生)进行的“国家级决策”和“平民的决策”多层次决策的日常行为。无论是政府实施的诸如大至战争,小至地方公共建设等重大决策,还是民间建房、看墓等日常决策,都能看到风水先生的身影。
由于决策看风水的普及和泛化,加之中国领域之广袤,中国的“士”阶层(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对此进行研究,著书立说,推动了风水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最重要的有重视观察的形派和更重推理的理派。
风水文化在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尤其是民间由于私有制的出现,限制了人们对“最优地理位置和大环境”的追求,加之汉末至隋四百多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于是巫风大畅,鬼道愈盛,佛教和道教的求仙请神,画符卦咒大行其道,必然渗入风水理论,揉进了“破煞”、“驱怪”以改善环境、趋吉避凶的内容,经千余年的发展,加上江湖术士的邪说混迹其中,(可
悲的是这些骗人的邪说在民间花样翻新,最易被缺少知识的人所接受,以致以讹传讹)成为今日不少人将风水斥之为迷信的口实。
(3) 近期风水学
应当说堪舆所代表的对人类居住生存环境的观察,评价与归纳,以及风水所体现出来的在观察基础上的寄托于鬼神部分的虚幻,一直是交织在一起的。《周易》的哲学辩思,是以占卜形式表现的,风水先生 “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的“相地四部曲”也是包含着科学内涵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经过迂回曲折发展起来的,唯物、唯心、唯神,假设、否定、修正、肯定,。。。。逐步接近于真理。
几千年来人类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经历了地震、洪水、干旱、飓风、严寒、酷暑等灾害,使我们对居住的环境有了更深入和深刻的了解,可以说是用生命学习、适应、创立和修正着风水学说。在居住建筑、交通、水利、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还在遵循着古老风水理论的科学成果,中国的建筑风格在世界享有盛誉。更多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的规范体系、设备、设施、技术工艺,正在形成和丰满着中国的风水理论,时至今天或者我们更喜欢环境评价学这一名称。
但是,她却是和堪舆学、风水学一脉相承的。观察和思考交织在一起是没有变化的。
二、风水理论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1) 对城市选址的影响
① 对龙脉的要求
注重靠山形式,是中国传统城市选址的重要内容。古人说:“欲知都会之形式,必先考大舆之脉络。朱子云:两山之中必有一水,两水之间必有一山。水分左右,脉由中行。城市大小不同,其脉络也不同。龙气大则结于都会省郡,龙气小则结于县邑市村。周朝先主迁都至幽,筑城于高山之下,小河弯曲之间。夏都阳城亦被建在嵩山和颖水之间,依山傍水。西周洛阳城建在邙山和洛水
之间。南京城建在钟山和秦淮河之间。寻找有气势的山体作为龙脉和靠山,只是古代城市选址重要特色。
② 对周围环境的要求
风水讲究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就是后有靠山,左右砂山护卫,前有曲水环绕,而且有案山拱卫。中国传统城市在选址极力追求这种格局。北京城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古代城市选址追求一种得天独厚的环境要求。
③对水的要求
风水中把水看做和气相伴的事物,认为:气随水尔比,故送脉必有水。同时,水又有聚气的作用,只要蜿蜒的龙脉遇上拦截之水,气便聚集下来。四川省的阆中古城就是选址于河流弯曲处的典型列子。大巴山系的蟠龙山为阆中的龙脉所在,龙脉由北而南,因嘉陵江环抱而止。符合气界水而止,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汇聚之所。所以古代城市选址都处于河水弯曲之处。
④对安全的考虑
中国古城市的兴起重要源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古代兵书曰:故为城郭者,非枉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长安城位于关中,四面高山大河守之。关中平原,东有天险潼关,南有秦岭,北有榆林,延安,长城为屏障,西依甘凉河套之地。易守难攻。
(2) 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①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风水中重要的象天思想,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城市往往按照宇宙星系布局,成为宇宙地上的象征。如汉长安城的斗城形状就是效仿大,小熊星座而建的。
(3) 对城市区域划分的影响
① 中轴线
古人建城,都要建立“中心台”作为城市的几何中心。为何要讲中轴线?这是因为万事万物相生相克,以平衡和合为最上。孤阴不长,孤阳不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两分法涵盖万物。阴阳分界线即是对称轴线。阴阳齐全而平衡方为最佳。风水美学之要是均衡对称。在自然界,无论动物、植物都有自己的对称轴。人类仿生也讲对称。八卦符号从卦图到卦画以爻位分布均是对称。古人云“左龙右虎避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居中央,寿如金石宜侯王。”说的就是中轴线的风水意义。一般这条线,设在正北方的来龙山脉中,与这条线大致相重合的子午线,应该才是皇城真正的南北中轴线,在方位上两侧建筑物呈现出的天然对称,给人以威严、中正、不偏不倚,具有强烈方位感的正统气质,更能真正体现《周礼》中“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以为民极”和《管子》中“凡立国都……
因天材,就地利”的意图。
城市中轴线上都设置重要机构,隋之东都,紧邻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隋东都洛阳城规模巨大,\"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城廓有宫城、皇城、外廓城。宫城内主要有乾阳殿、大业殿、文成殿、武安殿等。从北邙上清宫照直伊阙龙门一线,
唐东都(武则天时期)皇宫中轴线上有天堂(隋大业殿)、明堂(隋乾阳殿)、端门、天枢、天津桥、天街、定鼎门(隋建国门)。 ② 均衡的布局
传统风水讲究左青龙,右白虎。这是均衡布局的表现,古代城市以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即使地形复杂的明南京城为了均衡也把燕雀湖填平以求皇宫的的规整对称。
明清北京城堪称对称布局的巅峰之作。从外城永定门—内城正阳门—宫廷大明门—皇城天安门。在这条轴线两边对称排列着内外两城重要的建筑。东有天坛,西有山川坛。进入午门之后,前朝三殿,后寝三宫位于中轴线上并于高台处理,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尊贵。
③ 皇城的位置和各功能分区位置
天上的紫微宫星是人们心中的宇宙中心,所以城市布局中也效仿天
象。在城中心建有紫寰殿或紫禁城。所以皇城位于城中心。四周城郭为其他星象环绕。根据《易经》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属阳,称九,自上而下。依次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所以根据这个原理选择皇城位置和各个功能分区的位置。
唐长安城有六坡。从六坡的高度看,地势从南到北渐次降低。那么宫城所处的位置则相对较低。不把宫城设置在最高处是另有原委。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紫微宫即有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因
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
边中央位置。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的角度看,也比较安全。卦论认为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现)龙在田”,因此只能“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于是宫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九五却最尊贵,所谓“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便在这条高岗的中轴线部位,东西对称地建筑了两座规模宏伟的寺观,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观,东面是佛教的兴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镇压住这个地
方的帝王之气。中唐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这条“九五”高坡上,被人借机诬陷为“宅据冈原,不召自来,其心可见”。 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隶属万年县,本应有五十五坊,因城东南角曲江风景区占去两坊之地,故实领五十三坊;西部属于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
(4) 对城门的影响
城门时城内外之间的通道,城门者,关系一方居民,不可不辨,总要以迎山接水为主。城门的开法,在四正八隅八个方位中,通常东北之门是不开的。在风水《宅经》认为:东北方是鬼门,凶煞之方。而且龙脉从北方而来,城门不可能开在龙脊之上。列如安徽婺源在七个方向都有城门,唯独东北方没有,就是这个原理。
(5) 对建筑朝向和居住格局的影响
① 朝南而居
中国处于北半球,决定了太阳光的照射总是以南面为阳,北面为阴。在风水中喜阳厌阴。阳代表吉利,阴代表晦气。所以典型的风水模式是坐北朝南,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具体不在举例。 ② 环环相套的居住格局
按照风水格局,后方以主山为屏障,山势向左向右延续到青龙山,白虎山,前方有案山,剩下的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这样就形成了一道封闭圈。如果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龙山,白虎山之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山,形成第二道封闭圈。在这风水理论之下,又加上中国大陆的半封闭性,加上国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中国人自古以来在居住环境就采取封闭的空间,而且为了加强封闭性往往多重封闭。在唐长安城中,第一道封闭圈是外城城墙,第二道封闭圈是内城城墙,第三道封闭圈是宫城城墙。加上坊里制度把众多庭院封闭起来,加上封闭的住宅,再有多进的封闭庭院住宅更加深了封闭。
环环相套
(6) 城市的改造
在现实中,完全符合风水环境的不多。风水上说,地理上的不足可以通过人工的改造来补救。这就是风水上说的‘补风水’。北京紫禁城就是以挖掘简子河的泥土在宫城以北堆出了一座人工山体——万岁山。人工的金水河和万岁山位于宫城的前后位置,紫禁城枕山襟水,负阴抱阳,符合《周礼》所说:大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是建造城市最好的地方。
三 、 结束
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出现了“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们要求与环境和谐、重归大自然的愿望。“田园城市”一度付诸实践,其思想启迪了不少城市规划学家,大多新的城市设计方案就是从这里受益的。中国在50年代提出“城乡园林化、绿化”的对策之后,又于1993年2月召开了中国“山水域市讨论会”,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该是集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为一体的“山水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镐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吴先生独具慧眼,认识到了风水说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要作用;也启示我们,风水说关于山水空间的有效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 【2】 于希贤.法天象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05.1
【3】 丁文剑.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01-0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汉长安
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10-1
【5】 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01 【6】 吴迪.古都洛阳.杭州出版社.2011-01-01
【7】 李建平.皇都神韵:走近北京城.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8】 褚良才.易经.风水.建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