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当代价值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封建社会的志士仁人必读书目之一。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改革开放,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包括《论语》在内的许多古文经典越来越不被重视。
但是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云“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而且20世纪80年代末,当我们把目光聚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时候,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综上足见,认真研读记载孔子思想的《论语》,发掘《论语》在当代政治、经济、伦理、教育等方面的价值,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一、《论语》在当代的政治价值
1 为政以德,德主刑辅-----明辨德法关系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德法之争经久不衰,就连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还是二者兼用互补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开山鼻祖孔子就开历史先河的比较全面的分析了德和刑的关系,提出了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的政治观念。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第二》开篇即提出
了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政以德。孔子认为只要以德治国,君王的统治就会受到百姓自觉地拥护,就像北极星受众星环绕一样,强调了德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作用。但是,重德的思想并非儒家首创,所以孔子也并没在治国方略上就此止步,而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德和刑的关系,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之说。孔子认为,以政令、刑罚来引导和规范百姓,能让百姓免于犯罪但也会使其毫无廉耻之心,但如果用道德、礼法来引导和规范百姓会使其在知廉耻的同时主动归服统治。这样,孔子就在分析了刑法对于政治统治的利弊之后,强调德治的功效,从而提出其德主刑辅的政治思想,以使百姓能“免”而“有耻”。
孔子的这一思想,虽与我国当前的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国策有所差异,但他强调德治的思想为以德治国的国策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而且,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德主刑辅政治思想在未来的社会会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和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
2 选贤任能,实事求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强调选贤任能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也有这样的观念。“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即孔子认为执政者必须重用正直之人而罢黜邪曲之人,“亲贤臣,远小人”。此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十分关键的原因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动摇。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思想与我国当前的实事求是思想不谋而合。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当前指导思想不变的情况下,有必要从《论语》中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坚持实事求是,切实选贤任能,从而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 和而不同,和为贵----有原则的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历来以和为贵,坚持构建和谐社会,但是孔子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在告诫我们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因为纯粹的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所以温家宝总理曾在多次讲话中引用《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句古训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正是在借古典文化暗射中国的外交政策,即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基础上的和平共处,从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二 《论语》在当代的经济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安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这样难以避免的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抛弃道义的的经济犯罪,近几年的假奶粉假酒事件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就是极好的证明,而每当此类事件出现后,义与利孰重孰轻就会成为议题。
其实在《论语》中,孔子也已经做了回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明确表明了其重义轻利的思想。这里的重义并非与轻利绝对对立,并不是说重义之人就应该不沾利,因为孔子也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所以,君子爱财无过,关键是要取之有道,因为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此外孔子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以诚实守信是求利之人必须遵循的最基本道义。
众所周知的一代儒商也正是在坚守道义的基础上才发展壮大的,他们“以社会为本位,以义为上”的经营理念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方。
三 《论语》在当代的伦理价值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以此为中心他创造出了一整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系,这个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除了传统的严格的等级观念之外,大多都能受用于今。
1“孝悌为本”的基本伦理道德
当今社会,小孩趾高气扬、不懂礼貌、无视父母,成人遗弃父母、拒绝赡养父母,此类现象司空见惯,但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因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必须是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2 “恕”的处世观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孔子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句话所揭晓了“恕”这一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待人接物要有宽广的胸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底线要求,是“恕”的消极方面。在此基础上,更为积极的做法,更为远大的目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做到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推己及人”从而做到真正的“仁”。当今之人若能以此为人生信条,坚持“恕”的处世观,很难不成为顶天立地之仁人志士。
四 《论语》在当代的教育价值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老师,因而《论语》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记述也非常广泛,其中许多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和学习。
1 先富后教,将政治与教育相结合
《论语·子路》载:一日,孔子到卫国去,学生冉有驾车随行。在车上,孔子看到卫国的老百姓很多,便赞叹了一声:“庶矣哉!”冉有即问道:“人口已经这样多了,该如何?”,孔子答道:“富之。”冉有又问:“人们富了,又该如何?”他回答道:“教之。”这就是孔子著名的“先富后教”论。当前中国人口众多的形势与卫国很是相似,所以实施科教兴国的国策必须依赖一定的经济基础。孔子的先富后教思想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求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要进行教育,而且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
佳发展。中国目前虽然基本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偏远地区依然有比较严重的上学不得的现象,而且能上学的孩子普遍反映学习压力大,完全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不能发挥一己之长,所以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于当前中国亟需的教育改革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3 学思并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重视学习的言行,如“朝闻道,夕死可矣。”“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但他并不主张死读书,他认为只学习不动脑子思考是没有用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求学必须学思并重。此外,孔子还要求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诗读得很多,很熟,让他从政,却不会办事,让他出国办外交,又不会独立地从事谈判,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以上的学习方法对于目前正在求学的我们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有必要遵循孔子老先生的指导专心求学,严谨思考,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做到学有所用。
以上简略从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四个方面探讨了《论语》在当代的价值,但《论语》中的思想博大精深,远不止于此,上至国家治理,下至个人修养,《论语》都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值得世人诵读与研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