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考公共政策学简答题

2022-12-05 来源:钮旅网
简答题目录

1.1.简述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2.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1.3.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1.4.简述研究设计的程序。 1.5.简述个案研究的步骤。

1.6.简述公共政策学核心概念的构成。 1.7.简述“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

1.8.简述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 1.9.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 1.10.简述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应做出的努力。 2.1.公共政策的定义所提示的内涵有哪几点? 2.2.简述公共政策在内容和形式上转变成现代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 2.3.简述政策实践的重要性。 2.4.简述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2.5.简述公共性如何内含于公共政策。

2.6.关于政策工具的定义,可以分为哪几类? 3.1.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3.2.简述政策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

3.3.简述政策支持系统中的政策咨询系统与政策监控系统。

3.4.简述政策系统一般环境中的政治法治环境。

3.5.简述政策系统的运行步骤。 3.6.简述决策体制对于政策运行的促进作用。 3.7.简述首长制的优缺点。

3.8.简述加拿大学者莱斯利·雅各布在《民主视野》一书中总结的关于公共利益的四种代表性定义。

3.9.简述大众传播在政策调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1.简述渐进主义模型包含的两组命题。 4.2.简述机构一制度模型。 4.3.简述集团模型包含的内容。

4.4.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精英理论的梳理,概括总结出的一组命题是什么?

4.5.简述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的批评的原因。

4.6.简述如何实现决策的民主、科学化。 5.1.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5.2.简述类别分析法的涵义。 5.3.简述假设分析法的特征。

5.4.简述帕顿和沙维奇把问题认定划分的七个步骤。

6.1.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及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6.2.简述政策目标的分类。

6.3.简述单一式规划主体和多元式规划主体的利弊。 6.4.简述帕顿和沙维奇政策分析的六个步骤。 6.5.简述影响一个政府组织学习能力和可以学到的知识的因素。

6.6.简述政策移植增加的原因。 6.7.简述预测性评估的三种方法。 6.8.简述公共政策抉择合法化的内容。 7.1.简述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

7.2.简述政策执行模型中的过程模型。 7.3.简述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的内涵。 7.4.简述政策执行模型中的博弈模型。 7.5.简述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在正常执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7.6.简述政策本身的因素。

7.7.简述生产力发展状况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7.8.简述生产关系状况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7.9.简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

8.1.从哪些方面来说,需要对政策进行评估工作?

8.2.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消极目的。 8.3.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 8.4.简述过程评估的目的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8.5.简述评估总结的工作步骤。 9.1.简述政策稳定的积极意义。 9.2.简述政策本身的稳定因素。 9.3.简述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9.4.简述“政策学习”模式包含的前提及其特点。

9.5.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 9.6.简述政策接续的定义及其意义。

9.7.要实现政策接续的目的应该做好哪些方面?

9.8.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及原因。 9.9.简述巴达奇对政策终结的力量的分类。 9.10.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 10.1.简述政策分析的含义及要素。 10.2.简述政策分析的过程。

10.3.简述政策分析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10.4.简述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分析师的职业伦理。 简答题答案

1.1.简述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答:(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的形成。(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①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②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政,二是实行政策咨询。

1.2.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答:作为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的公共权力机关,就在这些组织里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个人而言,经常成为某项公共政策的对象系统中的一分子。鉴于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资源配置和价值分配方案,这种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相对性是需要研究者给予特别关注的。另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其内的所有公务人员所拥有的直接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全部权力,在法理上都是人民委托他们行使的权力,而人民在民主制度健全的政治体制中能够通过政治参与而成为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但是在民主制度不健全的体制中以及在人民对政治参与持冷漠态度的情况下,他们就仅仅是政策的对象或客体。人民一方面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另一方面又是公共政策的对象或者客体,这一对矛盾只有在公共政策体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正确的解决。

1.3.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答:公共权力机关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科学决策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增加政策咨询、政策评估、政策预测等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政策研究组织和政策分析者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尽管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后者处于辅助决策的地位。在对重大政策的研究中,探究二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互动是很有意义的。美国学者埃齐奥尼指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握有权力,而政策研究组织和政策分析者创造知识,“这两种社会职能——两种专业、两种精英人物的群体,具有互补性”。因此,应当重视“权力在知识的创造者与政策制定者之间互动中所起的作用”,而“二者的结合是在知识和决策之间架设桥梁的最佳途径”。

1.4.简述研究设计的程序。答:(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5)做操作性研究。(6)撰写研究报告。

1.5.简述个案研究的步骤。,答:个案研究的步骤一般包括:(1)明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个案研究(如收集资料、访谈、观察、测量等);(4)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结论;(5)起草研究报告。 1.6.简述公共政策学核心概念的构成。答: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是由这样一些概念构成的:第一组: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政策研究、政策分析;第二组: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决策体制、政策过程、政策功能、政策工具;第三组:政策系统、政策行为者、非政府政策行为者、政策环境、政策网络、利益相关者、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社群、政策输入(投入)、政策输出(产出)、政策反馈、政策支持系统、公民参与;第四组:政策类型、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战略、策略、战术、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政策链、政策群、政策组合拳、管制性政策与自我管制性政策、分配性政策与再分配性政策;第五组:政策过程、过程模型、理论模型建构、上来下去模型、有限理性(满意决策)模型、渐进调适(渐进主义)模型、理性广博(完全理性)模型、政治系统模型(宏观或综观路径)、规范最适模型、机构一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主义模型、混合扫描(综视)模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模型、垃圾桶模型;第六组:政策问题、公共问题、假问题、问题认定、政策议程;第七组:政策制定、政策倡导、决策者、公共决策、政策规划、政策对话、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方案主办者、政策设计、政策论证、政策探究、政策审议、政策选择(方案择优)、政策学习、政策移植、政策可行性、政策采纳、政策合法化、政策宣示(政策声明、政策发布);第八组:政策执行、执行者(执行机构、执行主体)、政策对象(执行对象、目标人群)、自上而下政策执行、自下而上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政策执行、执行力、执行环境、政策试验、政策试点、政策偏差、执行再决策、政策结果(政策影响与政策产出)、政策执行模型;第九组:政策稳定、政策维持、政策变动、政策创新、政策调整、政策接续、政策终结、政策周期;第十组:政策评估、评估主办者、评估者、评估标准、预评估、方案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事后评估、正式评估、实验评估、回溯性评估、虚假评估、投入一产出评估、成本一收益比率、内外部结合评估、第一至第四代评估;第十一组:政策监控、经费监控、时间监控、社会审计路径、社会实验路径、社会系统会计路径、社会研究与实践综合路径;第十二组:政策知识、政策学知识、知识转换、政策研究组织、政策实务人员、政策分析师、智库、政策预测、政策咨询、演绎因果分析、

2

统计因果分析、快速分析初步、跨学科分析、参与性观察、政策实验设计。

1.7.简述“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答:(1)系统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置于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来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2)信息方法,即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做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输出以实现有目的的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3)反馈方法,这是在研究控制系统时运用反馈概念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4)功能模拟方法。这种方法是指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某种相似关系,用模型来模拟原型,通过模型间接地研究原型的内在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

1.8.简述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答:(1)方法论的多样化。(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1.9.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答:由于专门的研究和教学机构的设立以及专业的研究、教学人员的工作的开展,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现已取得丰硕的成果。(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2)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1.10.简述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应做出的努力。答:(1)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2)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3)重视本土资源。(4)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新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2.1.公共政策的定义所提示的内涵有哪几点?答:(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它表征公共权力机关想干什么、为什么干、怎样干、不想干什么、为什么不想干。(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是前者能不能够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聚合公民的愿望、意向和利益。(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2.简述公共政策在内容和形式上转变成现代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答:(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现代国家和政府,自罗斯福“新政”、北欧国家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的职能,而其目的不仅是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发展。(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少数统治者个人甚至最高统治者一个人的品格、魄力、智慧、学识和视野等因素;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特另q是自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和人

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3.简述政策实践的重要性。答:政策实践就是政策执行或者政策实施,其重要性足以和政策制定本身相比,甚至比政策制定更为重要。具体来讲:(1)政策实施是运用公共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环节;(2)政策实施决定着政策目标能够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政策正确与否,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无法得到解决,只能由实践去检验。政策实施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4)政策实施是完善、发展公共政策和制定新政策的重要依据。

2.4.简述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答: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好的乃至最佳的分配?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2.5.简述公共性如何内含于公共政策。答:(1)这种公共性产生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来自它处理的问题是大多数民众的问题,即以民众问题为取向。(3)公共政策须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因此,公共政策符合公共利益的程度是衡量公共政策的正当性的根本标准。

2.6.关于政策工具的定义,可以分为哪几类?答:(1)侧重于从因果关系上去界定。(2)侧重于从可规划性上去界定。(3)侧重于从手段与目标实现的关系上去界定。

3.1.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答: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直接主体包括:(1)代议机关。代议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在议行合一体制中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行政机关。行政机关行使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力。(3)司法机关。司法机关在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属于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4)其他直接主体。在当代世界的一部分国家里,在政治体制内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或者主导政治体制的军人执政机构,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3.2.简述政策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答:(1)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2)交换资源的需要。(3)结盟的需要。(4)追逐权力的需要。(5)协调的需要。

3.3.简述政策支持系统中的政策咨询系统与政策监控系统。答:(1)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ThinkTank)或“外脑”,通常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它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政策研究、政策规划和政策咨询,并向政策主体系统提供新思想、诊断新问题、提供备选政策方案、评估政策实施结果。(2)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由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政策监控系统的任务是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其基本功能是:①

建立政策监控标准;②监测政策绩效;③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

3.4.简述政策系统一般环境中的政治法治环境。答:政治法治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实际或潜在的政治状态与法治状态,前者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状况等,后者包括法律体系、法律机构、执法状况、社会治安等。政治法治环境对政策系统的主要影响是:影响政策系统的性质;影响政策系统的民主化程度;影响政策系统的合法化程度。

3.5.简述政策系统的运行步骤。答:第一步:利益输入。政策系统的运行以政策问题的形成为起点。第二步:利益综合。公共政策是人们为了解决特定的公共问题以获取共同利益而表明的行动意图或如何行动的计划。第三步:政策形成。政策系统各子系统在利益综合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工具和手段,获取和分析政策相关信息,拟制备选的政策方案;直接决策者经过对各备选方案的审议,在全局与局部、民主与科学、公平与效率、完美性与可行性之间进行考量和权衡,最终做出政策抉择。第四步:政策发布。在政策决定最终做出之后,通过一定的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第五步:政策执行。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最终是通过政策执行来实现的。第六步;政策反馈。在政策系统运行过程中,反馈系统随时将政策执行情况反馈给直接主体系统,而间接主体系统则试图在每一个环节上影响公共政策,从而使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更为复杂化。 3.6.简述决策体制对于政策运行的促进作用。答:这种决策体制对于政策运行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三:(1)联邦制通过公共决策权和政治权力下放,允许地方政府采取不同的政策,有助于政策更能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2)有助于扩大民众的政策参与。政府层次越多,投票的次数越多,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制定的机会越多。无法在某一层级政府施加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很有可能会让另一层级的政府听到他们的声音。(3)联邦制也为民众批评和反对政府的某些政策或行动提供了舞台。他们无须顾忌在联邦的政策失败,一个在联邦失去权力的政党或利益集团依旧可能赢得州一级政府的支持。不过,在现实中,联邦制既可能是真实的联邦制,也可能是象征性的联邦制。前者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后者如巴西、墨西哥等,关键在于政府决策权力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分配。 3.7.简述首长制的优缺点。答:首长制也称“一长制”、“独任制”,即最高决策权为某人所独掌,并由其承担全部决策责任的组织体制。首长制的特点在于,政府最高首脑可以就政策问题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征求意见,但拥有最终决定权,并对这种决策负实际责任。它的优点是:决断及时迅速、果断有效,有利于使政府责任明确化、具体化,从而使政府的行政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其缺点是: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压制民主、独断专行,从而使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受到影响。 3.8.简述加拿大学者莱斯利·雅各布在《民主视野》一书中总结的关于公共利益的四种代表性定义。答:(1)公共利益是仅仅关系到一个国家中所有公民共同享有的那类个人利益。(2)坚持认为在国家之中总是存在区别于特定公民利益的东西,即从具体的个人抽象

出来的,并反过来反映由“公众”的观念本身所揭示的共同享有的公共所有物。(3)公共利益是那些代表一个社会里大多数公民的最好的利益或最大的好处的东西。(4)公共利益是关系到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东西。

3.9.简述大众传播在政策调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答:大众传播在政策调整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大众传播传递信息没有中间环节,直接达到与政策相关的个体和组织,并将其认知和意见在第一时间反馈给政策制定者,非常快捷。(2)大众传播的接触范围广,政党、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参与并发表意见和建议,收集反馈的信息相当快捷和全面。(3)理性的大众媒介视真实为自己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能够客观、准确地记录政策现象、反映政策对象及其他政策行为者的意见和观点,所获得的信息比较真实。(4)强大的影响力也有助于这些政策反馈信息及时地被政府所关注。事实证明,很多政策都是大众传播的作用和影响下调整的。

4.1.简述渐进主义模型包含的两组命题。答:(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2)决策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4.2.简述机构一制度模型。答:机构一制度模型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人们常常将一项政策的有无、好坏与一定的政府机构制度联系起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二者之间建立某种因果联系或相关性。机构一制度模型就是建立在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之上的一种分析模型。这个模型设定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力机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执政党领导机构等)都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而那些规范着公共权力机构组织与个人的行为的各种程度,都必然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式和执行方式,影响着政策选择、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美国政治学家戴伊(T.R.Dye)认为公共权力机构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的特性,即合法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4.3.简述集团模型包含的内容。答:(1)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则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2)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着的集团之间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3)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4)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位集团的利益。

4.4.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精英理论的梳理,概括总结出的一组命题是什么?答:(1)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负责社会收益分配的只是少数人;国家政策不是由民众决定的。(2)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精英大多出自社会经济的上等阶层。(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断。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4)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歧。(5)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命性的。(6)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

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精英对

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

4.5.简述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的批评的原因。答:(1)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从这一视角所做的政策分析可能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2)这个模型受到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它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4.6.简述如何实现决策的民主、科学化。答:(1)决策过程的理性化。公共决策的现代化首先是决策过程的理性化。(2)决策过程的专业化。随着政策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决策难度不断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开始大量加入决策者行列,一方面填补了直接决策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又为公共政策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服务,从而使决策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3)决策过程的科学化。为了保证公共政策的效能,实现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是非常重要的。(4)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公共决策需要遵循民主规则。

5.1.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答:(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5.2.简述类别分析法的涵义答:类别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公共问题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逻辑区分是指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过程。而逻辑归类正相反,指将多种问题组合成一个大的类别。

5.3。简述假设分析法的特征。答:(1)该方法是从问题的可能方案入手,而并非从问题的假定出发,原因是利益相关者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有所了解,而对问题的假设则并不知晓;(2)该方法运作过程中始终运用同一种资料,因为公共问题上冲突常常并不在于事实资料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同一资料的不同解释;(3)该方法能对各种冲突性的意见和方案做有效的、创造性的处理,从而精确地认定一个公共问题。

5.4.简述帕顿和沙维奇把问题认定划分的七个步骤。答:(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3)搜寻事实依据。(4)列举目的和目标。(5)明确政策封套。(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7)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6.1.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及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确定政策目标具有以下意义:(1)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政策目标就是政策方案所要遵循的方向。(2)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6.2.简述政策目标的分类。答:(1)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划分为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如一些中长期政策目标和中短期政策目标)。(2)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可有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性政策目标。(3)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目标等:与此相类似的则是,依据政策目标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策的政治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文化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4)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政策所服务的少数人群体既可能是少数特权强势群体,也可能是少数弱势群体,因而特殊性政策目标就又存在维护强势利益目标和维护弱势利益目标的区分。

6.3.简述单一式规划主体和多元式规划主体的利弊。答:单一式规划主体的优势在于政府对有关问题有具体详细的了解,对问题能从全局上进行考量。但是缺陷在于政府本身也有自利性和价值偏好,因而单纯的政府规划不能确保公正,同时政府对一些问题的理性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单纯由政府做出的规划也难保科学,单一式政府规划将各方利益主体排除于规划过程之外,这种政策规划明显缺乏民主性。而多元式规划主体中除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虽然可能对实际情况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也可能会从局部利益出发,规划失之片面,但它们的参与毕竟可以对政府规划起到制约,补充等作用,既有利于克服各方的自利性,保障社会公正,也有利于汇聚各方智慧并反映各方利益需求,以保障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6.4.简述帕顿和沙维奇政策分析的六个步骤。答:(1)认定和细化问题。(2)建立评估标准。(3)确认备选政策。(4)评估备选政策。(5)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6)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

6.5.简述影响一个政府组织学习能力和可以学到的知识的因素。答:一个政府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可以学习到的知识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1)政府面临问题的性质。如果政策问题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即很多地区和组织面临着相同或类似的问题,那么决策者就能够从其他地区、其他组织中获得处理类似问题的各种信息。而对于有些特殊的问题,政策学习的表现或许不够明显。(2)政策学习也与一个组织的内部文化、组织价值和利益等相关。(3)组织学习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6.6.简述政策移植增加的原因。答:政策移植的增加存在很多原因。(1)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脱离全球的经济体系及摆脱全球的经济压力。尤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在经济方面越来越具有同质性,它们接受同样的经济规则,加入到统一的经济生产和贸易体系中。也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家面临许多类似的政策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共同的,如环境污染、能源、人口膨胀等问题。相似的问题可以由相似的政策来加以解决,这是政策移植能够产生的一个基础。(2)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各国间在知识、观念等方面的交流变得更通畅快捷。政策移植对于政策制定的明显优势在于政策方案规划的快速、便捷,同时又节约成本。这方面的特征使得政策移植得到了政策制定者的青睐。

6.7.简述预测性评估的三种方法。答:方法|根据|适当的技术|结果。外推预测|趋势外推|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线性趋势估计、幂的

4

加权、数据变换、剧变法|预言。理论预测|理论|理论图形化,因果模型、回归分析、点和区间估计、相关性分析|推断。判断预测|有见地的判断|常规德尔菲、交叉影响分析、政策德尔菲、可行性评价|猜想。

6.8.简述公共政策抉择合法化的内容。答:(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2)决策程序的合法化。政策合法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3)政策的法制化。政策的法制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的过程。

7.1.简述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答: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具体而言,它在政策过程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有以下几点:(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7.2.简述政策执行模型中的过程模型。答:美国学者史密斯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的过程模型,因此也称为“史密斯模型”。该理论模型中,史密斯认为如下四个因素是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变量:(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7.3.简述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的内涵。答: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循环模型。他们认为,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政策执行经历了三个阶段,遵循三个原则。三个阶段是: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三个贯穿于每一阶段的原则是: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这是一个“上令下行”与“下情上达”的主动执行一监控的循环回路,强调了被人们忽视的监控对于有效执行的必要意义;体现了执行过程的开放性要求,也强调了一定的封闭性对于一个系统成长的必要性。

7.4.简述政策执行模型中的博弈模型。答:这是博弈论运用于公共政策执行而形成的理论模型,即以博弈理论观察、分析执行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就政策目标或手段的达成所做的说服、协商与妥协等互动情形。它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认为在冲突和竞争的情况下,每一参加者的选择都遵循最大收益最小损失原则。用博弈论来分析政策执行,以美国公共政策学者巴达克为主要代表。他视政策执行为一种游戏或赛局,其间包括下列规定:(1)竞赛者,即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2)利害关系,即竞赛可能的原因。(3)竞赛

资源,包括策略与技术等软资源与财经、权

威等硬资源。(4)竞赛规则,这是取胜的标准或条件。公平竞赛是最基本的原则。(5)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性质。(6)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

7.5.简述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在正常执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答: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贯穿于整个政策执行过程,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要素之一,在正常执行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2)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3)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7.6.简述政策本身的因素。答:一般认为,政策本身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政策的合理性。要使公共政策正确地指导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向,必须保证公共政策的合理性。(2)政策的具体性。公共政策的具体明确是公共政策具有可执行性的关键。(3)政策的稳定性。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是统一的。政策的稳定性是指政策一经制定出来,就要保持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不能随意变动。 7.7.简述生产力发展状况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答:生产力发展状况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政策执行的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的供给状况。(2)经济的发展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使政策执行的社会管理功能更为突出和复杂。(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仅要从本国本地区的战略高度考虑,而且要求从全世界以及周边国家环境的影响来统筹规划,政策执行不仅要有利于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有利于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与繁荣。

7.8.简述生产关系状况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答:(1)经济基础决定公共政策执行的性质和功能发挥。经济基础中的利益结构特点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方向与程度,尤其是强势利益群体的压力,对公共政策执行影响重大。(2)经济体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运行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目标群体对个人利益关切度较低,因而对政策执行是被动服从态度;政策执行主体往往缺乏效率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的参与和关心程度提高,使政策执行更注意协调和平衡利益。

7.9.简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答:在规范的意义上,有效的政策执行要遵循以下原则:(1)忠实原则。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2)民主原则。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3)法治原则。这是指政策执行的权力设置、人员录用、机构配备、执行程序、执行责任等要实现法治化,杜绝政策执行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压法、人治代替法治等现象,从而防止政策执行权力的异化和腐败。(4)创新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8.1.从哪些方面来说,需要对政策进行评估工作?答:(1)政策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的需要。为了有效认识整个政策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了解相关的信息,就需要对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效果进行一定的价值评判。(2)

纠偏的需要。不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政策执

行,都会在活动过程中出现偏差。这样,通过政策评估,就能起到纠正偏差、及时校正政策行为的作用。(3)衡量成本与收益的需要。任何政府的政策活动都需要相应的投入与产出,并且还要顾及政策产出的实际效果。因而,为了衡量政策活动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政策评估活动就显得异常重要。(4)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既然人民把政策制定权交给了政府,人民就有必要对政府的政策活动加以监督和评估,肯定政策过程中的成绩,指出政策过程中的不足,这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一种表现,是公民促使政府改进政策差错采取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8.2.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消极目的。答:(1)炫耀工作业绩,为本级政府或相关政府部门歌功颂德,追求个人职位的升迁。(2)夸大工作难度,要求追加政策活动预算,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3)规避责任。政府官员利用政策评估的结果,指出其不实施某项政策或实施某项政策的理由,规避应负的责任。(4)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利用政策评估的某些结论,批评现行政策的不足,为要求政策调整提供口实。

8.3.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答:(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处于政策活动的中心位置,他们组织和参与了整个政策过程,了解政策过程的主要信息,因此他们的评估所依据的材料较为可靠、完整。(2)专业机构和人员。专业机构和人员是指具备政策评估的专门理论、知识与技术,专职从事政策评估的机构和人员。由于专业机构和人员对政策评估程序和目标较熟悉,因此,能够有效进行政策评估活动。(3)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和电子信息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在评估政府的政策活动中,它能利用其特殊的信息网较快地获取各种信息,传播事件的真相和内幕,交流思想,通过自身的直接评估间接影响政府或公民对政策的总体性或局部性认识,蕴含着政策评估的内容。 8.4.简述过程评估的目的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答:过程评估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政策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将政策过程信息提供给政策主体作为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础,以利于修正决策和调整执行计划;同时,把评估信息告知执行组织和人员,督促他们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偏差问题高度重视并及时纠正。一般来说,政策过程评估中容易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制定阶段存在的问题;二是政策执行阶段存在的问题。

8.5.简述评估总结的工作步骤。答:(1)听取政策评估活动相关当事人的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评估报告;(2)有些评估报告需要递交给有关的政府部门,为政府评估政策提供基础性的数据和材料,使评估报告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3)将评估报告公之于众,使社会公众知道评估的结论。

9.1.简述政策稳定的积极意义。答:(1)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2)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3)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4)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的成本。

9.2.简述政策本身的稳定因素。答:(1)政策目标的长期性。有些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比

较远大,实现目标的时间也较长,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明显的效果。(2)政策的有效性。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政策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3)政策的合法性。政策的合法性是指政策获得相关的社会主体认可和接受的程度,这是政策能够发挥作用、产生效力的基础。政策的合法性来自程序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有效性。一项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和拥护的政策是能够持久的。(4)修改的复杂性。有些政策,如宪法和基本法律等要进行修改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5)接续政策的失败。政策接续并不会一帆风顺,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新政策难以运行,原有政策得以继续存在,这也是政策稳定的原因之一。(6)政策终结的失败。政策终结是政策废除或终止的过程或行为。 9.3.简述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答:(1)决策者的变动。决策者的价值观、品行、风格、方法、思路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因此,决策者的更换常常是某些政策发生变动的直接原因。(2)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系统所处的环境,既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环境,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政策既受政策环境影响,又反作用于政策,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决定了彼此之间的相互适应性。(3)政策资源的限制。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这在制定政策方案时都会规划。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预先估计不足或监控不严造成浪费或决策者发生价值转向,这些都会使得现有资源难以再为政策实施提供基本保证,出现政策“搁浅”的现象,最后不得不调整政策。(4)政策的失效或低效。公共政策得以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有效性,一旦某项政策由于决策失误或遇到阻力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无法再发挥其原有的功效,解决它所针对的社会问题,这样的政策应当尽早更换。(5)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如果一项政策无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反而引起或加剧人们之间的矛盾,这样的政策老百姓不仅不会拥护,而且会抵制和反对。

9.4.简述“政策学习”模式包含的前提及其特点。答:(1)要理解政策变动的过程(包括政策学习在其中的作用)需要上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跨度,这也是为了观察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2)探讨这段时间内政策变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关注由“政策倡议联盟”组成的“政策亚系统”。(3)公共政策的变动应该通过“信念体系”来考察。学习型模式的基本观点是:政策取向的学习是政策变动的重要方面,它能够经常使联盟信念体系的次级方面产生变动:而政策核心方面的变化通常是亚系统外部客观因素变动的结果,比如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或者是新的统治集团或联盟的兴起。

9.5.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答:(1)重新界定的问题。政策制定者根据评估和监控反馈回来的信息,同时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对政策问题进行重新界定。(2)提出调整方案。政策制定者根据新的认识制定出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尤其是要明确应该调整的部分以及要采取的形式,然后对其可行性加以论证。(3)选择调整方案。这是对若干调整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后选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来加以执行。这种择优要符合双重优化的原则,即所选的方案不仅要优于其他备选方案,而且要优于原来的方案。(4)执行调整决定。调

整方案选定之后,经过合法化的程序就成为

原有政策的一部分,重新进入实施阶段。政策调整的效果如何,必须经过执行以后才能作出判断。

9.6.简述政策接续的定义及其意义。答:以政策问题为中心,努力保持政策目标稳定和连续的行为和过程,其形式通常表现为旧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被新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所替代。政策接续是政策稳定性、连续性与政策调整、创新的统一,即在政策变动或调整中保持政策的接续,在接续中进行政策的变动或调整。政策接续的意义有:(1)政策接续有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2)政策接续有利于政策变动的实现。(3)政策接续有利于获得社会对政策的认同。

9.7.要实现政策接续的目的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答:(1)要尽可能明确具体地界定政策目标。现实中的政策多变或一种政策的朝三暮四,归根到底是政策主体的政策目标模糊,对政策调整缺乏政策目标的规范,也就是政策接续能力差。(2)推行政策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把目标的明确具体、责任的认定与绩效的评估结起来,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组织生产率。在政策过程推行目标管理,不但能明晰政策目标,提高政策的导向性,还有利于保持政策目标的稳定和连续。(3)加强政策过程评估。保证政策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政策评估虽然以政策目标为依据,但大多以结果评估为主。加强政策的过程评估,通过过程的目标控制提高政策执行效果。而要进行政策的过程评估,必须有明确具体的政策目标,从而在客观上为保持政策目标的连续和稳定奠定基础。(4)政策目标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差的重要原因是政策目标因不同政策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或理解的差异而发生改变。避免这一现象的对策是使政策目标制度化和法制化,使之不因政策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不因政策主体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

9.8.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及原因。答:(1)公共政策终结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2)一般来说,导致政策终结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二是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继续执行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予止终止。

9.9.简述巴达奇对政策终结的力量的分类。答:巴达奇把推动政策终结的力量分为三类:反对者、节约者和改革者。(1)反对者是指对现行政策持异议的反对派人士,他们可以说是最积极的要求终结政策的力量,可能从一开始就反对某项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他们之所以要终结一项政策,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政策。该项政策背离了他们所持的价值观,或者侵害了他们的社会、经济或政治利益。(2)节约者是指那些认为公共部门必须厉行节约的人,他们之所以赞成终结,是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开支,防止公共资源的浪费。(3)改革者的政策主张往往是建立在对现行政策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的。他们把旧政策看做创立新政策的障碍,因此强烈认为旧政策的终结是成功。有效地采行新政策的先决条件,只有废旧立新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9.10.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答:(1)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政策的运行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即要耗费一定的政策资源。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可支配的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及时的政策终结不仅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无效消耗。而且可以把有限的政策资源配置到必要的领域,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2)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政策终结,既标志着旧的政策过程的结束,同时又象征着新的政策过程的开始。当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到失败,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时,政策的终结就意味着新的政策活动的启动,新期望、新规划的诞生以及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更新和发展。这种政策创新不仅可以将绩效变得低下的旧政策适时地淘汰、更换,避免政策走向僵化,而且可以发挥新政策的效能,促进政策的新陈代谢,从而大大提高政策的绩效。(3)政策终结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公共政策的水平。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力求政策的优化。政策终结有助于促进政策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政策人员的优化,②政策组织的优化。

10.1.简述政策分析的含义及要素。答:政策分析是指政策研究者和研究组织以及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公共问题的解决,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问题、目标、方案、模型、评估标准、实施效果、环境和信息。

10.2.简述政策分析的过程。答:作为一种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政策分析包含定义、预测、规定、描述、评估五个程序:(1)定义。这个步骤也就是问题构建的过程。(2)预测。预测可以提供有关事件未来状态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检验那些看似合理的可评估的前景,指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未来可能出现的限制因素,并评估不同方案的可行性。(3)规定。规定也就是建议,它将对结果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分析,从而产生与政策相关的知识。(4)描述。描述也就是监控,它提供了对先前采纳的政策的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产生有关的政策知识,并在政策执行阶段提供帮助。(5)评估。评估提供了关于有关解决或缓解问题的实际结果的信息,旨在设法发现预想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 10.3.简述政策分析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答:政策分析者常犯的七种致命过错,主要是以下七种类型的政策建议:墨守成规式的(Channe1ed)、生搬硬套式的(Distant)、姗姗来迟式的(Late)、一知半解式的(Superficia1)、狗急跳墙式的(Topica1)、反复无常式的(Capricious)、脱离政治式的(Apo1itica1)政策建议。 10.4.简述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分析师的职业伦理。答: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涉及公共责任和目标群体利益的实现问题,具有多层面的综合内容。具体来说,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有:(1)道德品质要求。(2)行为规范要求。(3)价值判断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