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 楠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0期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二实验小学 谢 楠
【摘 要】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语文的必备重要技能之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识字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的质量,能够使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阅读感悟能力、阅读品味能力、阅读体验能力是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本文将结合核心素养来探究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探究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热门话题。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指学生需要具备的、适合未来学生发展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这些基本的素养养成需要在教师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渐提升。叶圣陶先生最早提出了把“整本书作为主体,单篇短章作为辅助的主张”。这不仅是现代语文教学目标的必经之路,还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是字词积累、语言运用、阅读等方面。而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推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当前语文核心素养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
作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亮点,整本书阅读在突破单篇选文局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培养小学核心素养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整本书阅读仍存在许多困境。
(一)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表面上呈现繁荣的景象,实际上还是在实行应试教育。学校在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一些教师没有把整本书阅读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计划中,只是在学期末的时候布置相关书单,再要求摘抄优美语句以及读后感,除此之外,便不闻不问了。而小学生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上课本就难以提升注意力,课下便想着怎样应付了事。到最后,学生到底有没有看书,内容掌握的怎么样或是有什么感受,教师对此也不了解。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就如同盖房子一样,有稳固的地基才能搭建高楼大厦。现如今中高考越来越重视名著阅读的考察。但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也有一些高招,将名著“压缩”成“精简版”,把整本书的故事情节、人物、主题思想的介绍提炼出来,学生只要背背答案便万事俱备。而此时名著是作为学生应付考试的方法,而不是作为文学素养而出现的。没有诵读的过程,整本书阅读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但在以后的考核中,考核评价肯定会越来越趋于成熟,到时候恐怕光靠应付是万万不可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正确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二)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有特殊的交流目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是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这种无意义的交流没有实现信息交换、情感的交流以及人格的认同,最终会让学生丧失思考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利用合适的时机唤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从而获得丰富的自我发展。然而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按奈不住,自己设计的问题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发言时间,自己就讲解了。以讲代学、以讲代思,不仅是教学方法问题,更是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问题。明知要让学生自己学会主动思考,然而到了课上却忘记了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三)没有正确的指导方法
有些语文教师虽然明白整本书阅读理念的重要性,但其在教学中并没有应用正确的指导方法,造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走马观花的局面。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从而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促使学生阅读水平差异越来越大,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排斥阅读。除此之外,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做到全程关注,对学生逐步放松了约束,致使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教师需要耐心对其指导,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激发学生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味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越好。没有兴趣的读书,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事,甚至翻开一本书,就会感到头痛,在这样的心情下读书,自然不会有良好的效果。如果对读书拥有浓厚的兴趣,情况就会完全相反,因为良好的开端会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的需要,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品味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这篇课文时,因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时期,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展示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情节,或者可以播放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影视作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下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阅读技巧,以及对这本书的看法,也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品味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因对“鲁宾逊漂流记”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开始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的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难发现教材上的阅读内容为一段单篇文章,有的是片段节选,因此,这些短片可能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短片无法对全书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而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和理解,学生不仅能把课文理解透彻,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品味能力,也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家长教师加强监督,促进学生知识的运用和语言的建构
因小学生年龄较小,正处在活泼好动的时期,自控能力比较差,再加上对整本书的阅读需要制定计划来完成,一个礼拜、一个月、甚至更长,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监督。不仅要监督整本书阅读的完整性,还要监督阅读的知识与运用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讲解,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对整篇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并将文章里的优美词句积累下来。教师可以在课下留写一篇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后感,教师与家长建立微信群,把作业及时发在家长群,让家长做到有效的监督,并定期到家长群汇报,保证整本书的阅读按时按量的完成,并从中学会语言的运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不仅能把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还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同时语言的构建也得到了提升。
四、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阅读不仅是读这么简单,还要讲究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学生可以阅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在阅读中掌握好阅读方法和技巧,有
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整本书的阅读效果。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教师在讲解完本课后,安排让学生进行《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的阅读。针对整本书的阅读教师可以分小组安排,四个人一组展开讨论阅读技巧和阅读感悟。让学生针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时代背景、作者进行讨论,以及在阅读中的疑问进行讨论,还可以进行第二轮探究,每个小组选其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来表演,促进学生对本书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阅读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五、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乡村教学中教师资源匮乏,导致一个班学生较多,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导致学生阅读水平有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花费更大精力在每个学生身上,尽量对每个学生做到针对性阅读指导。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阅读能力,在六年级阅读教学中可以教学生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阅读:
(一)粗略阅读。粗略阅读就是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的一种方法,通过粗略阅读可以让学生对于文章有总体上把握,并查询认识其中的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二)细致阅读。细致阅读就是让学生在粗略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学生通过略读找出文章重点,并对重点进行精读从而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对文章进行理解。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下册朱自清的《匆匆》时,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大致预习一下文章,进行粗略阅读,并对不认识的生字词进行查询与标注。在课堂上再让学生把课文进行认真完整通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蕴含大致思想感情,并对有疑问或写的优美的地方进行标注。再细致的精读一遍,让学生对自己在通读的过程中难以理解的句段进行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前后文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因素对这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有清晰的理解,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的讲解领会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阅读整篇散文。教师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阅读能够最大程度的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总之,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情况而拟定教学,以学生为核心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在未来进一步学习中走的更快、更远。
四、结束语
整本阅读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来说,任务重大、责任重大、影响重大、意义重大,这就需要教师要立足实践,进行长期的探索和研究。无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理念上,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成长。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教育是人生的起点也是转折点,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源于生活,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并对症下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为以后的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作芳.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2]刘洁.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2017
[3]朱丽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2017
“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通过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培
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对整本书阅读效果和阅读过程进行质性评价,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进行,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建国以后第八次课程改革首次在课程标准中提出来的。可见,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
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总结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时指出:“现在的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现在的国文教学,成绩不能算好,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在选读单篇短
章……再说国文教学的目标中,大家都知道应有‘养成读书习惯’一目,而且是极重要的一目。但是就实际情形来看,学生并不读整本的书,除了作为国文教材的一些单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以外,很少和书本接触。《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法概要’项下虽然列着‘略读书籍的门类’……可是真个如此‘实施’的,据我所知,绝无仅有。少数学生能和书本接触,那是为了自己的嗜好,或者遇到了偶然的机缘,并不是国文科训练出来的。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
从叶老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叶老在他的著述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方法、能力、技能、习惯,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多据此把叶老归为彻底的工具论者,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叶老在1922年1月20日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
科。”“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呼吁还有很多,可见叶老对儿童心灵的关注程度。后来,叶老多呼吁习惯养成等,应该是语文教学没有实效的现状使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