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中的常见意象内涵及其代表诗句
松柏的常见意象内涵及其代表诗句
一、象征孤直、傲霜斗雪、卓然不群的品格
陶渊明《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诗人以孤松自喻,表达自己不畏严霜的坚贞品质和不为流俗所染的高尚节操。俊秀的青松,由于身在东园的杂草之中,杂草出尽了风头,人们爱这柔嫩可人的杂草甚至还胜过爱青松。直到有一天,“凝霜殄异类”之时,原本生长得千娇百媚的各种藤蔓杂草,在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了,这些原本趾高气扬地盖过青松之姿的杂草,一瞬间就倒在青松脚下了,于是青松便“卓然见高枝”了,显示了青松卓尔不群的形象。
范云《咏寒松诗》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作者咏寒松的节操和贞心,但是并没有铺叙,反而用描写细节的手法,以精巧的语言形式展示了寒松的品质,以此构成诗歌与自我的精神。
二、象征卓异不凡。
李山浦《松》
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此诗前两句是对松树在冬天风雪之中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松树的坚韧,常青不同于别树的孤傲。后两句则是借桃李和藤萝的依靠缠绕来反衬松树的品质,通过对桃李藤萝的不屑反衬出松树的高大卓尔不群孤直耐寒的特点。
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称赞大松“凌云”,并不说明有眼力。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
三、松树和神仙、隐者相关联。
陶渊明《杂诗四首》之四
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这是一首咏松诗,诗将青松与道教用来托寓长生的“童子”并列,其中隐含着长生的意蕴,并详细阐述了得以寿考长年的道教导引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芭蕉”意象的简要分析
芭蕉是我国古代文人喜欢的植物之一。
1.愁苦心情的象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
“何处合成愁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词人内心的感受,雨打芭蕉是令人惆怅的,面对离别,纵然晴昼无雨,芭蕉只在秋风中的摇曳,也令人感到凉飕飕地凄楚。
2.夏雨的信使:
芭蕉的叶子硕大,芭蕉又常常在夏天最为繁盛,雨打芭蕉就成为一种景致,一种美妙的组合。所以,芭蕉就成为了雨特别是夏雨的信使。
“早蛩啼复歇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
这首试写于作者谪居江州之时,后两句写的是隔着窗户听到芭蕉发出的声音知道夜里下起了雨,隐约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和漂泊之感,意蕴绵长。
3.人的脆弱、虚空的身体的象征:
芭蕉性喜温,高大却又中空,容易凋零和被风折断,所以,在僧人们的笔下芭蕉是脆弱、虚空的人的身体的象征诗人们也往往在病中咏芭蕉。
佛家《涅盘经》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就有许多。如《涅盘经》卷二《寿命品》云“当观是身犹如芭蕉,热时之焰,水沫幻化。”卷九《如来性品》云“喻身不坚芭蕉树。”卷三
十一《师子吼菩萨品》“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在别的佛经和我国古代的诗文之中,还可以举出不少的例证,说明佛教惯以芭蕉来代表人的“虚空之身”。
古诗文中“猿啼”意象详解
“猿啼”,声噭噭,高急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噭噭夜猿啼。”郦道元《三峡》:“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代诗歌中写到猿啼时多指哀音。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怆、孤寂无以出之,故借猿啼而写出。
李白《远别离》:“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李珣《巫山一段云》:“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杜甫《秋兴之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杜鹃意象内涵
一、抒写家国之痛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临江仙》中,朱敦儒面对宋室南渡后,小朝廷一味偏安,不思恢复失地的现状非常痛心,杜鹃鸟成为痛心国土沦丧、南北亲人不能团聚的代言人。
文天祥《金陵驿》尾联写道:“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自己无法生还故乡,死后一定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诗人的家国之痛抒发的柔婉含蓄,沉挚悲壮。真山民《杜鹃花得红字》颔联吟道:“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杜鹃思归啼血,碧血染红满山的杜鹃花,不正象征了诗人的家国之恨,也是碧血染成,永无休止吗?
二、寄托羁旅之愁
晏几道 在《鹧鸪天》中借杜鹃极写羁旅生活的无奈: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离家作客的词人,听见了杜鹃“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叫,触动了思家之念、作客之愁,道出了词人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
三、渲染春闺之怨
诗词中,抒写女子别离之怨的颇多。当女主人公处于深闺中,听着杜鹃的声声哀啼,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相思之惆怅层层袭来,景与情和谐统一,组成一
幅清丽且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李重元在《忆王孙》里渲染了一个冷清的环境:“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一个幽怨的女子,在杜鹃声声中,消魂黄昏时,游荡在千里之外的芳心也不得不深锁到常日紧闭的心扉中,杜鹃负荷了思妇的无穷愁思。
四、宣泄谪居之恨
一些诗人,因政治原因“远辞帝京”。被贬之地往往山高水阔、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加上政治境遇的难堪,诗人往往不胜其悲,怨愤横生。此时此地,听见杜鹃的叫声,诗人岂能无动于衷? 秦观贬谪彬州,在斜阳暮里听到杜鹃声声,愤然写道:“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不正是词人被贬之后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时,埋怨自己的生活,“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写尽了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谪居之恨,凄苦感人。
五、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
六、感慨险峻之情
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人借景抒情,“子规啼月”是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象,在这里烘托了凄凉的氛围,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凉、危
乎高哉的险峻雄奇景象,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西风意象内涵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1.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4.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5.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6. 残绿断红香片片,长是西风堪怨。
7. 玉人团扇恩浅,一意恨西风。
8.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9. 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10.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
浮云意象内涵
1、 送别友人,抒发离情别绪。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那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动,就像远行的游子(友人)从今而后将行踪不定,任意东西。更兼有“孤蓬万里”、“班马萧萧”的意象配合,还有落日昏黄的情意渲染,离情别意,撕心裂肺,关尽千古送别诗人之口。
2、 怀念友人或情人,表达思念之情。
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睹浮云而念游子。
在思念友人这样的诗意中,浮云多与流水相映成趣,浮云即游子,而流水则是分别久远之意,来源于“逝者如斯”。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是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和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即浮云,是托物寓意。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3、游子自况,感叹身世飘零。
《楚辞•悲回风》:“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徜徉。”苏颋《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白云即浮云。苏颋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白云,被北风吹到万里之外。这是即景自况。当时他站在汾河边上,被北风一吹,惊觉到秋天的来临,而当时正是他政治上失意阶段,出京放任外省,所以他感到自己恰如一朵
飘浮的白云被北风吹得老远。诗中不仅表达浮云游子的情怀,更多的是失意的愁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