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管理民主的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灵动的思维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主动发展,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着、成长着,从而达成灵动的思品课堂。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积蓄已久,作为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我们尚且没有能力将之完全更新。但是对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与学生形成融洽的“我-你”关系,是对新一代的教师的一个要求也是一种挑战。
怎样才能形成民主的课堂,打破教师独裁的这样一个酱缸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认为首先应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机和个人成长,还必须留意学生的情感需要,因为它们不能完全与认知需要相分离。比较合乎理想的是,要创造一个课堂学习共同体,让你和你的学生在其中愉快地创造知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活动,教学中轻松和谐的气氛是达到良好情绪状态和创造状态的必要条件,并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具有影响。资料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更敏捷。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才能加快学习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因此,教学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被爱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信、民主中积极发展。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教学效果就愈差。
那么该如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赞美——传递师生感情的媒介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实践证明表扬有着奇迹般的作用。老师对学生的欣赏、赞美可以驱散学生心头的阴影,点燃学生即将泯灭的希望之光,铸就学生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让他们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老师那肯定和信任的一言一行中感受着老师对自己的欣赏和信任。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下,学生快乐、努力地去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老师因学生的上进而欣慰。师生之间的感情在一举手一投足中得到了展现,师生之间彼此心领神会,关系融洽、和谐。
宽容——增进师生感情的催化剂
老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体谅学生。或许,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令您生气万分,但您的宽容远胜过指责和批评,在您的宽容之下、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改正其错误,而决不是表面的顺从。老师对学生的宽容是增进师生感情的催化剂,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一味良药。” 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努力做到公平。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必须一视同仁,不要计较犯错者是谁,而对所有表现良好的学生则要加以激励。尤为重要的是,要让你的学生相信,他们不会由于民族、种族或性别的原因而被另眼看待。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免受骚扰和心理安全的权利,他们应当生活在不受他人威胁的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中。
幽默——拉近师生感情的虹桥
幽默是调节剂,它能使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教学中,教师幽默的语言修养,能使课堂生花,教学增色。老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使师生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师生合作,教学相长。
除了要拥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才是体现一个教师价值的所在。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些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将课堂融入其真实的生活。教师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经常搜集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学素材、动漫歌曲、诗歌寓言、卡通照片等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巧用生活资源,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流行歌曲、电视录像等形象直观的视听材料,他们可以在愉悦的视听享受中理解并接受书中的道理。《思想品德》教材中很多课都能找到相适应的歌曲与视频。《我与父母交朋友》——歌曲:《懂你》《我爱我家》《烛光里的妈妈》《天下父母心》;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暖冬》等。《老师伴我成长》——歌曲:《我爱米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等。《珍爱生命》——歌曲:韩红的《生命》;视频:《焦点访谈:汶川地震纪实》等。《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真心英雄》;视频:《5.12汶川大地震》《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等。
除了教师准备教学资源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用让学生收集照片,如教学《新学校、新同学》一课,让学生展示自己好朋友的照片,增进友谊;教授《正确认识自己》一课,让学生收集成长中的我从小到大的照片进行对比,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由于巧妙
使用了这些喜闻乐见的生活资源,课堂上学生的兴趣之火便被迅速点燃起来,教学质量自然提高。
《思想品德》教材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教材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为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新旧课程体系转轨过程中,在《思想品德》教材具体教学实施中,出现了部分教师过分刻意追求“课堂效果”,制造课堂热闹气氛的现象。有的老师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场面,让学生时而分组、时而讨论、时而提问和回答问题,学生举手踊跃,发言积极。这种课堂教学活动表面上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作用,实则教学实效不高,没有真正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应把有效活动引入思想品德课堂。
本人认为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应从活动的内容、形式、主体方面考虑。
关于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上,我们常会看到一些教师一抛出问题就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岂不知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问题产生,集体的活动就缺少了内容,交流讨论就只会流于形式。所以,课堂活动的形式必须先“个人”后“集体”,活动才会真实有效。同时,在活动中要做到竞争与合作的统一。真实的课堂应既有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的竞争又有组内的合作,这样才会打造出和谐、活跃的课堂。
关于活动的内容。课堂活动的内容必须围绕真正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上的活动才不会华而不实。活动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问题,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加了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为此,教师就要提出或鼓励、启发、诱导学生提出一些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关的具有启发性、可探究性的问题。
关于活动的主体。新课堂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结果有些教师却误认为教师就该“靠边站”了。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活动充分自由、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而教师或袖手旁观或出于形式需要穿行于学生之间但只是默默无语的现象。这样放任学生自由,不等于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自主,不是让学生自由。像传统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是片面的一样,新课堂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对的。事实上,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学生的活动将会变得杂乱无序。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上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在班级建设中则应形成良好的共同体。班级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共同体,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有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班级作为学习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是在共享性、协作性的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班级管理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声望。优秀教师的声望往往先于他们的个人形象而广为传播。因此,同事之间的相互欣赏和支持就变得非常重要。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要和学生一道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并且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予以强化。要不断地检查学生对班规的理解情况,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班级成员之间的社会性互动对于知识的建构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其中有反馈、强化、修正、丰富、重组。班级作为学习共同体,对于满足学生的情感归属的需要、自尊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的意识和技能(诸如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
吸纳他人的思想观点、勇于承认自己观点的缺陷和不足等等)有着重要意义。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而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既需要高素质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也需要广大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贯彻“教师管理为主导,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的原则。
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中引入新课程的理念,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班级的各项工作在不断进步,改变了以往班级工作过于僵化、千佛一面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和谐、公平、人性化的班集体。但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要以“新课程理念”指导班级建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每一项改革的本身都是创新,都是对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学改革来不得半点闪失,因此长丰一中的每项改革举措的出台,学校班子都要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总结与反思,大胆的开拓与创新,敢为人先的勇气与进取,如履薄冰的细心和专注,才能实现教育有序、快速、稳步、科学发展,我们坚信通过精心谋划的举措、真抓务实的行动,一定能够走出一中教育改革发展的跨越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