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关第2练
一、选择题
1.(2013·宝鸡质检)《宋书·周郎传》载: “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亦不患其难也。今且听市至千钱以还者用钱,余皆用绢布及米,其不中度者坐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南朝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南朝时重农抑商的政策转变 C.钱币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D.周郎建议对用绢米交换商品者要治罪
【解析】 本题关键在于理解题干意思。周郎的意思是:现在商品经济很发达(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怎么限制呢?(且听市至千钱以还者用钱,余皆用绢布及米,其不中度者坐之)。就是千钱以下允许用钱,千钱以上只准用绢布及米来交易,如果不这样做就给予相应的处罚。从采取措施限制商业发展可以反面论证商品经济在这一时期的发达,所以选A项。B选项与题干意思完全相反,C选项在题干中反映的恰恰是在限制使用,D选项是在被提倡,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答案】 A
2.(2013·洛阳模拟)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人说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其与察举制相比( )
A.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B.有利于提高儒生的地位 C.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D.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其主要内容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
1 / 8
2014文综历史高考冲关第2练
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但在品评等级时,大小中正官往往由世家大族把持,选官亦出自世家大族,因此,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故选A项。
【答案】 A
3.(2013·广州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思想易为处于动荡之中的人们所接受,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了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影响了人们创新医药的积极性。该思想是 ( )
A.心学 B.理学 C.阴阳五行
D.佛教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A、B两项分别产生于南宋、北宋,明显不符。战国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说广为流行,被秦汉道家、儒家和神仙方士以及后世道教所吸取。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战乱时期广泛流行。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4.(2013·郑州质检)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认为,“耕而不耢(平整土地),不如做暴”。这主要是强调农业生产( )
A.必须讲究耕作方法 C.需要改革生产工具
B.应当抓紧农时 D.如何选种播种
【解析】 根据题干“耕而不耢(平整土地)”,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要注重耕作方法,故选A项。
【答案】 A
5.(2013·肇庆二模)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 )
A.皇帝制度的确立 B.郡县制的实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2 / 8
2014文综历史高考冲关第2练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汉朝对比而言,主要是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和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革,故选D项。其余三项明显不是唐朝政治制度的变革。
【答案】 D
6.(2013·淄博二模)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太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解析】 古代中央集权之下,呈现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分化事权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方式,材料体现宰相之权被分割“行宰相之权”,体现了相权被严重削弱。
【答案】 B
7.(2013·潍坊高三期末)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解析】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反映的是相权对皇帝的专制统治的制约。故选B项。
【答案】 B
8.(2013·太原高三模拟)
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3 / 8
2014文综历史高考冲关第2练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解析】 根据图示反映的是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此题应该选择B。
【答案】 B
9.(2013·济南二模)(唐)杨国忠专权时,“多征诸州县农人令铸钱”,因农民无专门技术,结果是“费力无功”。韦纶建议“厚悬市估价。募下晓者为之”,“由是役用减而鼓铸多”。这个变化反映的是( )
A.为政者应轻徭薄赋 B.韦纶重农抑商 C.杨国忠滥用民力 D.雇募制提高了劳动效率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必修二。材料体现了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内部出现的生产关系变革: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变化,“多征诸州县农人令铸钱”到“厚悬市估价。募下晓者为之”。
【答案】 D
10.(2013·荆州一模)唐诗有云: “四邻多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 “酒姥溪头桑袅袅,春巷摘桑喧姹女”。这些诗句反映出( )
A.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集贸市场的繁荣 B.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种植
C.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精耕细作的水平 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显著特点
【解析】 诗歌中的关键信息是农民种桑和麻,还有妇女采桑叶,唐朝时有些地区已普遍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一方面是发展家庭副业的需要,也有流通的需要,故选B项。
【答案】 B
4 / 8
2014文综历史高考冲关第2练
11.(2013·南昌高三调研)孔多塞所著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在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时说:“铁盔铁甲、几乎是无懈可击的骑术、使用长矛、长枪或刀剑——这种贵族对平民所具有的优势终于全部都消逝了;而摧毁对人类的自由的和对他们的真正平等的最后这道障碍的,却是由于最初一眼看去似乎是在威胁着要消灭整个人类的这样一种发明。”这项发明是( )
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印刷术
【解析】 材料叙述了某一发明在打击旧贵族方面的积极作用和给人类和平带来威胁的弊端,只有火药与此相符。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12.(2013·成都一模)“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王维的诗句融心境、物境为一,表现出疏淡幽深、自然闲雅的文人气韵。下列唐代名画中,契合这种气韵的是( )
【解析】 王维的诗句融心境、物境为一,表现出疏淡幽深、自然闲雅的文人气韵,体现出国画的一个分支文人画的特征。图C为文人画,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七月朔,制:“……悉籍岭北茶药,宜今诸道一任商人兴贩,不得禁止往来。廉州珠池(养珍珠和蚌的池塘),与人共利,近闻本道禁断,遂绝通商,宜令本州任百姓采取,不得止约。”
——《旧唐书·懿宗本纪》
材料二 德宗非时召拜吴凑为京兆尹,便令赶上。疾驱,请客至府,已列筵矣。或问:“何速?”吏曰:“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
5 / 8
2014文综历史高考冲关第2练
馔(筵席),常可立办。”
——《唐语林·补遗》
材料三 今商贾贱类……大者上污卿监,小者下辱州县,至於廊庙(朝廷),不无杂人。如专经以求进,主文而望达者,若不困顿於林野,则必凄惶於道路,今日国家行何道得九流鉴清?作何法得侥幸路绝?施何令使人自知耻?设何教使贤愚自分?
——《全唐文·问进士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懿宗对商业发展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发展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材料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唐代商业发展的理解认识。传统的观点认为唐代商业发展是受限制的,本题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唐懿宗鼓励商业发展的态度。第(1)问紧扣材料信息,指出唐懿宗对商业发展的态度;表现回忆教材有关知识作答。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反映的现象;从商业发展与城市职能角度说明现象的本质。第(3)问立足材料说明商业发展的影响;其治国思想从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特征、唐代科举制等方面归纳。
【答案】 (1)态度:鼓励商业发展。
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出现“柜坊”和“飞钱”);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海外贸易发达;经营范围广;出现扬州、成都等大城市。
(2)现象:餐饮业兴盛。说明:城市服务业发展,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3)影响:冲击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思想观念。
思想:维护社会等级秩序;选贤任能;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14.阅读下列材料:
6 / 8
2014文综历史高考冲关第2练
材料一 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盖是时凡任中书者,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而三公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
材料二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徒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宋)欧阳修《新唐书·职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与尚书、中书在职权上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三省的概况。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从汉至唐宰相制度的演变规律。
【解析】 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意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分析指出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与尚书、中书在
7 / 8
2014文综历史高考冲关第2练
职权上的情况即可。第(2)问,抓住“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仆射为尚书省长官”“魏徴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进行概括。第(3)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相权被分割并逐渐削弱)进行回答。
【答案】 (1)东汉时虽事归台阁,但尚书还只是预闻政事,并未尽夺三公职权;到魏晋以后,三公权力旁落。中书长官是宰相,掌管国家机要事务,权力越来越大,并最后取代三公。
(2)①最初,三省长官共议国政,都是宰相。但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便以尚书省的副职为尚书省长官。后又以中书令、侍中品位高为名,让其他官吏以“参知政事”“平章事”等名义成为宰相。②政事堂为众宰相的办公场所。③政事堂最初设于门下省,后移到中书省,后又改名为“中书门下”。表明门下省、中书省长官的决策权逐渐扩大,尚书省长官的决策权逐渐缩小,直至退出决策机构。
(3)①三公的实权越来越小,中书的权力越来越大,并最后取代三公成为宰相。发展到唐朝,便形成尚书、中书、门下并立三省制。②相权一次又一次被分割,越来越分散。但宰相的职务并未被取消,体现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