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 共21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柳宗元称其令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国语》诸语亦各有千秋。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见长,文字流畅而有气势。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传”。称其“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
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
1.“《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
A.《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认可。
B.《国语》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与孔子思想不一致。
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深受达官儒士的重视,从而赢得了“春秋外传”声誉。
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者认可,确定为“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国语》落到了杂史类的地位,而段玉裁、谬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早在17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以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实验,挑战亚里斯多德的经典信条。他在高高的比萨斜塔上,将两个质量不等的铁球同时投下,结果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他得出结论说,任何物体,不管是一个铁球还是一根羽毛,如果在真空中自由下落,其加速度必然是一样的,因而必定同时落地。他的这一观点,直接推动牛顿总结力学三大定律,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来的。
可是,这一300多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终于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个以美国物理学家费希巴赫为首的科研小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质量的物体,在真空中实际上并不具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费希巴赫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在物体下落时除了受到引力的作用以外,还受到一种尚不为人知的力的作用。
迄今为止,多数科学家公认,在宇宙中存在着四种力:第一种是引力,第二种是电磁力,第三种是强相互作用力,第四种是弱相互作用力。按照费希巴赫的看法,现在新发现的这种力,应该是宇宙中的“第五种力”,它是一种排斥力,只能在几英尺到几千英尺的距离内对物体起作用。这可能是以一种“超电荷”形式出现的。从实验中可以推断出,“超电荷”抵消了一部分引力的作用,从而减缓了下落物体的加速度。减速的值取决于质子和中子的比,而且和原子的总质量(即质子、中子总质量)加上结合能值成反比。由于结合能的大小随原子而异,它所产生的这第五种力也就随结合能大小而异。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两个体积不同的物体,如一个体积较小的铁块和一个体积较大的木块,即使它们的质量完全一样,也将因为它们结合能的不同而以稍稍不同的速度下落。铁原子的结合能要比木原子的结合能大,所以铁块的下落速度要比木块的 。费希巴赫小组的新发现,引起科学界极大的兴趣。同时,围绕是否存在第五种力,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许多科学家在进行各种有关引力的实验时,也同样遇到了无法单纯以引力解释的现象。因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支持费希巴赫的证据。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科学家坚持声称,他们自己的实验表明,目前还找不到存在第五种力的证据。
科学家们对第五种力可能带来的影响的估计也是不一致的。多数人认为这将是物理学上的一次“革命”,动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基础,而且可能对今后物理学发展的方向以及新兴的航天学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但也有人认为,这第五种力充其量只是一种极其微弱的力量,它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起作用,不见得能动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伽利略认为任何物体自由下落,其重力加速度是一样的,所以一定同时落地。
B.对于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是否一致,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同。 C.伽利略的结论奠定了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基础。 D.以美国物理学家费希巴赫为首的科研小组,最先有力质疑了伽利略的观点。
4.下列对“宇宙中‘第五种力’”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以费希巴赫为首的科研小组认为,不同质量的物体在真空中重力加速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受到“第五种力”的影响。
B.“第五种力”可能是一种“超电荷”的排斥力,能在有限距离内对物体起作用。
C.“第五种力”能抵消一部分引力的作用,从而减缓下落物体的加速度。 D.物体下落速度是由质子、中子的总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的物体,下落速度越慢。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李贺集》序 [唐·杜牧]
大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某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吾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杂为四编,凡千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夕,一觞,一饭,显显焉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常恨想其人,咏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某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为贺才绝,出前。”让。居数日,某深惟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君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某因不敢辞,勉为贺叙,然其甚惭。
皇诸孙贺,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无得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贺死后凡十某年,京兆杜某为其序。(《樊川文集》卷十)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厚于我,与我为贺集序 厚:厚道 B.居数日,某深惟公曰 惟:想、思 C.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 道:称赞 D.《骚》有感怨刺怼 怼:怨恨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B.某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
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C.子固若是,是当慢我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D.乃贺所为,无得有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与沈子明朝夕相处,交往甚密,因此将自己所写的诗作托付给沈子明。
B.沈子明求杜牧为李贺诗集写序,因为杜牧对诗的研究深广且了解李贺诗歌的优缺点,更主要是为了寄托自己对李贺的哀思。
C.杜牧认为李贺的才华超前,不敢妄加评议,且担心客观评价李贺不能符合沈子明的心意,因此屡次推辞。
D.杜牧充分肯定了李贺诗歌成就后,与《离骚》对比,指出了李贺诗歌的思想内容上的不足,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脱离诗文的常规畦径。 第Ⅱ卷(共129分)
四、(32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何哉,尔所谓达者?
②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在此段中辨别了“闻”和“达”两个概念,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就《旅夜书怀》一诗,写一段个人阅读的体验、感受或感悟短文,在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与诗人的主体形象上,可做合理的联想、想象及推断,字数200字左右。(6分)
10.默写。(6分)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
(1)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3)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姜夔《扬州慢》) (5)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6)世事洞明皆学问, 。(曹雪芹《红楼梦》) 11.简答题(任选两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 (1)“严父责打不肖子”,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
(2)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请简述“横槊赋诗”一事,字数100字左右。
(3)简述爱斯美拉达向甘果瓦透露心中情思的过程。
(4)《围城》中描写唐晓芙:听方鸿渐嗓子哽了,心软下来,可是她这时候愈心疼,愈心恨,愈要责罚他个痛快———“方先生的过去太丰富了!„„”请简述“方先生的过去太丰富了”这句话所包含的内容。 五、(17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又见桃源
马卡丹
一片桃林,一条小溪,粉红的花瓣顺流浮沉,似乎还泛着几丝清香。小溪的尽头是窄窄的洞口,山洞的尽头是淡淡的人烟,鸡鸣、犬吠,三五间屋、十数亩田,一个农人蓑衣箬笠吆牛把犁,犁开丝丝春雨……
这样的意象屡屡出现在梦境,这样的梦境屡屡印证在现实。在湖南桃源,在重庆酉阳,在庐山,在武夷,在闽中的桃源洞……这一刻,我又走在一个叫做桃源的风景点。尽管这儿从未留下过陶渊明的足迹,却并不妨碍导游宣称此地才是正宗的桃源:陶翁本就未曾涉足桃源的呀,《桃花源记》说的只是渔人的故事,那个渔人误入的肯定是这里。你看这桃林、这小溪、这山洞、这洞天深处的别有洞天,与陶翁的描写几乎不差分毫。再说,这样的好山水,酷爱幻想的陶渊明,怎么不可能在梦里到此神游呢? 导游的振振有辞开初我只觉好玩,渐入佳境,方才觉得这歪理似乎不歪。“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别有一天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仿佛就是走在《桃花源记》的字里行间,每一步都在印证着陶翁美文的一个字符、一个标点。陶翁或许真是在梦里到过此处的啊,哦不,他的梦里,怎么会有当今旅游开发的喧嚣呢?他笔下那些怡然自乐的
黄发垂髫,那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淳朴山民,又怎么会有目突突期盼孔方兄的眼神呢?不要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景点了,就是那些遐迩闻名的景区,那些竞相标榜如假包换绝对正宗的一个个“桃源”,哪一处瞄准的不是你的钱袋子呢?“桃源”的争夺也许是当今最为激烈的一类文化资源的争夺了。比如赤壁,比如隆中,比如女娲故里、伏羲故里、黄帝故里,都有若干地方互相争抢、各不退让,但参与争夺的毕竟还是少数,毕竟只是关联密切的地方才有争夺的资格。桃源则不同,她本来就是陶翁的想象陶翁的梦,大江南北,相似于桃源景致的所在知有多少,谁不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呢?陶翁足迹停留的地方固然当仁不让,就是陶渊明做梦也未曾梦到的所在,照样可以“传说”、可以有“民间故事”证明其“正宗”地位。不要说早已目迷五色、心陷物欲的现代人,即便起陶翁于地下,怕也是难以辨识真伪的。 平心而论,这些林林总总难以计数的“桃源”,与陶翁笔下实在是极为相似,一样的林,一样的水,一样的洞,一样的别有洞天。无林的栽上了林,缺水的引来了水,不是洞天深处别有天的,可以开一段曲里拐弯的洞、布一出豁然开朗的景,现代的仿真术,还有什么不能造出来呢?但造得了“形”,“神”却是造不出来的,那深层的内涵是造不出来的。走在一个个“桃源”,我的心情总先是欣喜然后再深深的失望:所有的桃源都极似桃源又极不似桃源,所有的桃源都极具其“形”却不具其“神”,那怀揣薪水、套上蓑衣箬笠吆牛下田来回表演的“农夫”,那领着津贴、身着古装面对游客频频作秀的“黄发垂髫”,哪里有一丝桃花源中人的味道呢?孜孜讫讫在细部打磨务求其似的现代人,为什么不去追求陶翁的意境,追求桃源的深层内涵呢?
说起来,桃源的景致其实是很普通的,不过就是桃林、小溪、山洞、农田,不过就是些安居乐业、淳朴无争的男女老少,为什么却让那么多的现代人魂牵梦萦呢?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在世俗的风尘中摸爬滚打日趋麻木的心,多么需要安顿、需要小憩。无怪乎会有那么多的“桃源”,无怪乎还有那么多的“桃源”在源源不断地新发现、新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桃源都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这些人造“桃源”,真能抚慰现代人受伤的心灵么?
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渔人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真正的桃源是永远找不到的,正因为找不到,才会有《桃花源记》那样的神来之笔;正因为找不到,桃源才会有那无尽的永恒的魅力。对于每个寻觅桃源的人来说,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何必苦苦追寻呢?当静夜来临的时节,当晨曦初吐的时候,请安顿好你的心,静静咀嚼桃源的滋味。
转过身,离开仿真的茅舍、土屋、田畴,离开作秀的“农夫”、“黄发”、“垂髫”,重新走入曲曲弯弯的山洞、走向回程。暗黑的洞壁拽着我的目光终于脱离了赝品,一片暗色中心头只觉一派澄明。仿佛“捧心西子”,我庄重地捧紧我的心,那里,珍藏着我的桃源。 12.如何理解“这样的意象屡屡出现在梦境,这样的梦境屡屡印证在现实”含义?(3分)
13.纵观全文,现实中林林总总的“桃源”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概述。(4分)
14.如何理解“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请简要概述。(4分)
15.文章最后一段“仿佛‘捧心西子’,我庄重地捧紧我的心,那里,珍藏着我的桃源”,根据上文,理解“我的桃源”的含义,并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六、(10分)
16.下面是上个世纪一家五代人的姓名,请参照第一代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3分) 示例:
(1)曾祖父一代(世纪初):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 (2)祖父一代(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3)父亲一代(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国 (4)儿女一代(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文革、李红卫 (5)孙子孙女一代(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17. 在下列①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使它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整句,并根据句意,在②处填上正确连贯的句子。(4分)
经验告诉我们:哪里绿树成林,哪里才会百鸟争
鸣; , ①,这是因为动物只能以植物生产的现成有机物作为燃料,来开动自己这部生命机器。尽管有些动物是吃肉的,但 , 。②
18. 阅读下列一段话,在画线处续写一段话,语言简洁,不超过50字。(3分)
《韩非子·内储说上》写道:“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这个故事,过去多用来批评像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以次充好,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今日再读,觉得南郭先生固然可悲,而故事真正令人深省之处却在于: 七、(70分) 19.作文。 题目:《梦想》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C是说《国语》赢得“春秋外传”的声誉.不是解说原因的。) 2.D(A.说法太绝对,文中无据:B.“《国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的说法不正确;C.“《国语》自成一体”说法有误。) 3.A 4.D
5.A项错,“厚”,情意深厚,交好。
6.B项,(“以”,用,表凭借。A项,一为“将、临”,一为“况且”;C项,一为“坚持”,一为“确实”;D项,一为“而,表承接”,一为“竟然”)
7.D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脱离诗文的常规畦径”错。应为虽有不足,却独特超常。
8.【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那有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怀疑(惭愧)。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骗得名声。” 【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9.诗歌的感受体验时,景物方面应把握雄浑阔大的景色的反衬意义(乐景哀情),情感方面应把握颠连无告的凄怆之情,诗人主体方面应把握其孤苦伶仃的形象。(2分)引发出来的感悟与评论合理(2分)独立成文,语言流畅、优美。(2分)
[示例]细草微风,危樯独舟,一草一木间透露出丝丝凄凉,然而万物之际,星月灿烂,旷野广阔,大江湍流,现出天地之间,豁然开朗,对于诗人,这广阔的天地更令他勾起满心的惆怅,他的文章,固然引人钦佩,官名不及诗词才华,壮志未酬却饱受排挤,原来这阔大的天地,却终究没有让他施展鸿鹄之志的地方,游走在凄然无声的夜里,倚舟苦吟,茫茫夜色,有谁能知杜甫心,惆怅几时休,对月能歌似水愁,飘荡的无依,只像那沙鸥徘徊在寂寥的夜色里。 10.(1)杜鹃声里斜阳暮(2)而智勇多困子所溺 (3)落霞与孤鹜齐飞(4)冷月无声 (5)海上生明月(6)人情练达即文章
11.(1)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
(2)赤壁之战在即,曹操置酒大宴诸将。(1分)见南屏山色如画,回首往事,心中感慨,饮酒酣醉。(1分)闻见乌鸦飞鸣而去,于是取槊立于船头上,酾酒临江,横槊而歌,抒发情怀,众人相和。(1分)扬州刺史刘馥进言诗中多有不吉,曹操大怒,刺死刘馥。(1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3)爱思美拉达为了解救甘果瓦而与他结婚,甘果瓦欣喜至极。但当晚吉普赛女郎明确告诉他他不是他理想的丈夫。(1分)诗人与女郎谈及友情,然后问女郎对爱情的看法,女郎说:“那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成一个天使。那是天堂”。(2分)之前女郎问诗人“弗比斯”是什么意思,甘果瓦说是“太阳神”的名字。女郎对解救她的弓箭手队长念念不忘。
(4)由父母包办的素未谋面的未婚妻因病早逝了,欧洲留学后回国的轮船上被鲍小姐所勾引、戏弄,所不爱的苏文纨竭力追求他,热烈地追求唐晓芙,却因苏小姐这只“幕后黑手”捣乱,不能如愿。最后和孙柔嘉结了婚,走进婚姻的围城。
12.人们内心向往着自由自在的桃源美景,并在自然与现实中寻找、仿造桃源美景。
13.都是精心仿选出来的;(2分)只具其“形”,不具其“神”,缺少陶翁的意境和桃源的深层内涵。(2分)
14.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为功利所困,人造“桃源”不能真正抚慰现代人这一精神创伤,真正的桃源是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15.宁静自由的精神境界。(2分)作者表达了对现代人的精神迷失的痛心之情和摈弃功利、固守自己精神家园的执着之情。 16.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17.①哪里牧草遍野,哪里就会牛羊成群
②它们要捕食食草动物,所以归根结底仍然是离不开植物的。
18.齐宣王好热闹,摆排场,用人不察却又不懂装懂,给了南郭先生充数之机,最终贻笑大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