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
精神?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答案。
2.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
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3. 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
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4.本文作者刘向,朝代西汉末年的史学家。选自《战国策》。是我国著名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谋臣策士言行,该书善于剖析事理,叙事生动,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5.分段段意
第一段 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
第二段 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
第三段 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
第四段 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6.本文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7.人物形象
唐雎: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善于雄辩。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8.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可分为两个回合,简要概括为: 1)唐雎用受地于先王的理由,拒绝秦王易地。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决定以死相拼,捍卫国家尊严。
9.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10.简析划线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11.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12.秦国企图用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
此引出唐雎易地出使秦国一事。“长跪而谢之”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1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4.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5.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⑴“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⑵“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⑶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16.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17.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1) 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2) “秦王不悦”,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因
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
3) 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
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
18.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19.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
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立场。 20.简析“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表达作用。 有力地反衬出唐雎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 21.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国,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
“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22.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末年时期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 23. 本文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
时期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修订了《战国策》 ,全书共33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2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处于好心吗?秦王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可以体现秦王怎样的特点?
不是出于好心,而是别有用心。
秦王提出的“以大易小”是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 阴险、狡诈、专横、狂妄。
25.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是怎样取胜的?
唐雎巧妙运用“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事意在告知秦王:如果要“易地”你与王僚等将是一样的下场。 2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表现了唐雎要跟秦王拼命的忘我的大无畏精神。
27.“色挠”、“长跪”体现了什么?这与文章开篇的“骄横无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活化了秦王前倨后恭的丑态。唐雎的镇定自若以及要与秦王拼命的表白,使秦王前后出现大相径庭的态度。
28.读过本文后,相信你一定会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机智所折服,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不会遇到类似的事,但唐雎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努力学习,自力、自强,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29.文中“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表现了安陵君怎样的特点?
虽为小国之君,但在强权政治面前婉言相拒,不失为爱国之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