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修订及对生态评价工作的影响问青春
(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辽宁沈阳110161)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的生态监测系统逐渐建成并形成了定期生态环境评价制度,《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是国家
和地方开展生态评价工作的技术指南,其试行版于2006年颁布实施,并于2015年修订。简介了修订版《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对生态评价工作的影响,通过扩展数据来源丰富了评价指标间的信息含量,可以更好地反映评价区域的植被覆盖情况。新评价指标能够更多地反映人类干扰活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加突出体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修订及新规范的实施确保生态评价可以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在数据来源、部门协作方面对环境管理者和评价者提出更高要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评价;修订;指标Abstract:Overthepastdecade,China'secologicalmonitoringsystemisgraduallydeveloped,andperiodicalecological
environmentevaluationsystemisformed.“TechnicalCriterionforEcosystemStatusEvaluation”isthetechnicalguide-linesfornationalandlocalecologicalevaluation.Itstrialversionwaspromulgatedin2006,andwasrevisedin2015.“TechnicalCriterionforEcosystemStatusEvaluation”RevisedversionenrichestheinformationoftheevaluationThe
andcanbetterreflecttheevaluationregionvegetationcoverage.ThenewEval-indexesbyextendingthedatasources,
uationindexesreflectmoreoftheimpactscausedbyhumandisturbanceactivitiesontheEcologicalEnvironmentQuality,andmoreforenvironmentalpollutionpressuresintheassessmentarea.Theimplementationandapplicationofthe“TechnicalCriterionforEcosystemStatusEvaluation”enableecologicalassessmenttobetterserveenviron-mentalmanagement.Italsodemandshigherforenvironmentalmanagerandevaluationpractionersontherespectsofdatasourcesandsectoralcollaboration.Keywords:ecologicalenvironment;evaluation;revise;index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21(2016)10-0069-03
1引言
生态评价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一项基
研究结合起来,研究尺度从群落、生态系统尺度发展到景观和区域尺度,从现状评价发展为长时间序列的动态评价[8-19],可以说,在近30年的时间里,生态评价在国内的生态学、地理学研究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当前,以单要素为主的环境管理显得力不从心,急需从区域生态整体的角度制定生态环境管理政策,遏制区域生态恶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对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生态环境逐渐从学术研究热点走向政府行政管理中心[1]。
础性工作,它用相关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信息,便于生态系统管理的数字化决策,是联系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决策的关键环节。
[1]
我国的生态评价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区域尺度上的生态评价以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为主[2-3],也开始涉及人类大型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以及城市生态评价[4-7],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引入,生态评价将生态功能研究和生态格局
收稿日期:2016-05-24;修订日期:2016-10-05。作者简介:问青春,女,1979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颁布、实施与修订
2006年,环境保护部颁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这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生态环境评价标准,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写,从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五个方面评估区域生物的丰度,植被覆盖的高低,水的丰富程度,土地退化程度以及所承载的环境污染压力,并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综合衡量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从2006年开始,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应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对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开展逐年评价,从2007年开始中国环境质量报告》发布了中国省域、县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行政管理部门开始从多角度研究探索并建立宏观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价技术体系[20]。为了改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完善评价技术规范,由环保部组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牵头,针对旧标准中部分指标相关度高等问题对旧标准进行修订,并于2015年发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T192-2015)。3《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修订对生态评价工作的影响
3.1
修订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主要内容
修订版规范根据生态环境的尺度性和等级性特征,结合生态环境管理需求和生态环境特征,建立了国家和专题生态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国家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适用于国家、
省、县等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适用于生态功能区、城市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通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五个分指数和一个环境限制指数综合反映。五个分指数分别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的丰贫,植被覆盖的高低,水的丰富程度,遭受的胁迫强度和承载的污染物压力。
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和调节。通
过连续评价分析将生态环境波动变化较大的区域作为重点监控区,避免生态环境发生退化。3.2
修订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对生态评价工作的影响
3.2.1扩展了评价数据来源,丰富了指数信息含量
在旧标准中,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的计算均是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解译结果,只是在计算不同指标时赋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权重不同,植被覆盖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和生物丰度指数反映的信息是重复的,不能够更好地反映评价区域的植被覆盖情况。
修订后的规范,植被覆盖指数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区域均值来表示,归一化植被指数又称标准差异植被指数,是根据植物叶面在可见光红光波段有很强的吸收特性,在近红外波段有很强的反射特性这一物理基础,将卫星影像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差值通过归一化计算得到的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区域的植被覆盖及背景状况,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中[21-22]。归一化植被指数可以通过TM,MODIS等多种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得到,比较容易获取长时间序列、
大空间尺度的数据,使得长期的、区域性的生态评价更加可行。3.2.2
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人类干扰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得到更多体现
在试行版规范中,土地胁迫指数通过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面积占评价区域百分比来计算,即指数反映的是在人类干扰下土壤这一生态环境要素受到的侵蚀程度,在新标准中,土地胁迫指数通过重度侵蚀土壤、中度侵蚀土壤、新增建设用地、新增其他土地胁迫面积比例来计算,其中其他胁迫因素包括新增加的沙地、
盐碱地、裸地、裸岩等面积以及陡坡开垦、
填海造陆、围湖造陆等面积,新指标不仅能够反映人类干扰所导致的土壤侵蚀、土地退化等结果,同时可以直接反映城市扩张、
土地过度开垦、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等人类对生态环境负向干扰的过程,对生态环境所受纳的胁迫因素体现得更加直接和全面。3.2.3
增加对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案件的考虑,突出体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修订版规范将环境质量指数改为污染负荷指70
《数,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同时,与试行版规范相比增加了环境限制指数,将突发环境事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案件列为环境限制指数的约束内容,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区域发生人为因素引发的特大、重大环境事件,生态环境不能为优和良,且生态环境质量级别降1级;存在较大或一般环境事件,生态环境质量级别降1级。存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报的或国家媒体报道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生态环境不能为优和良,且生态环境质量级别降1级;存在其他类型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生态环境质量级别降1级。区域存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报或挂牌督办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生态环境质量级别降1级。3.2.4
基于修订版规范的评价体系需要环境管理部门更多的支持与参与
修订后的规范一方面提高了遥感解译数据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对于环境统计、环境监察、环境应急方面资料和数据的需求,这些数据只有在相关环境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才能够获得,这意味着生态评价过程不仅是评价者的工作,同时也需要管理者的支持与配合。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评价的首要目的是为管理决策服务,生态评价的开展需要环境管理者的授权与许可,同时也需要管理者的积极参与。4结语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实施、修
订是我国生态环境定期评价制度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体现,是生态评价从学术研究热点走向政府行政管理中心的载体。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修订及新规范的实施让生态评价可以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同时也在数据来源、部门协作方面对环境管理者和评价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完整、连续的数据来源以及有效的部门协作才能保证新规范评价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贵华,何立环,刘海江,等.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
价的关键问题[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2):41-45.2]许牧,宗树森,林茂,等.试论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评价
[J].自然资源研究,1981(2):1-5.
71
[3]尹志勇.土地资源与区域农业结构的关系———以秦皇岛
市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87,2(3):252-263.[4]方子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J].海河水
利,
1983(4):32-37.[5]杨居荣,车宇瑚.大型露天煤矿开发的生态影响评价[J].
环境科学学报,1986,6(1):1-7.
[6]刘卫东.陕西南洛河流域农业生态评价及农业发展战略
[J].地理研究,1987(2):95.
[7]徐嵩龄,郭静男.城市生态学评价———方法和实例研究
[J].环境科学学报,1988(1):12-21.
[8]肖向明.内蒙古锡盟白音锡勒牧场沙地植被的空间分布
格局与演替[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9(4):12-21.
[9]刘杰,吴彦明,赵羿.营口市柳树镇景观格局变异及其生
态意义[J].农村生态环境,1993(2):16-20.
[10]王仰麟,韩荡.矿区废弃地复垦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J]
.生态学报,1998,18(5):455-462.[11]何池全,崔保山,赵志春.吉林省典型湿地生态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2001,12(5):754-756.
[12]岳隽,王仰麟,李贵才,等.深圳市西部库区景观格局与
水质的关联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03-207.[13]王晓峰,任志远,谭克龙.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综合
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87-490.[14]毛齐正,罗上华,马克明,等.城市绿地生态评价研究进
展[J].生态学报,2012,32(17):5589-5600.
[15]罗晓莹,黄细燕,梁荣,等.我国钢铁企业绿地生态评价研
究回顾[J]
.广东农业科学,2013(19):179-182.[16]林曼曼,张勇,薛春汀,等.环渤海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
布特征及生态环境评价[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33(6):45-50.
[17]何立环,董贵华,王伟民,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
—2010年生态环境状况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5):63-68.
[18]石建华,喻理飞,孙保平.陕北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健康评
价分析研究——以吴起县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15(6):334-338.
[19]欧定华,夏建国.城市近郊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潜力与
模拟———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6,35(3):534-550.
[20]董贵华,刘海江,齐杨,等.我国生态环境评价技术框架
体系构建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1545-1549.
[21]宋富强,邢开雄,刘阳,等.基于MODIS/NDVI的陕北地
区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J].生态学报,2011,31(2):354-363.
[22]徐浩杰,杨太保,曾彪.2000—2010年祁连山植被MODIS/
NDVI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1):87-9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