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快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
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第10期 ——本刊特稿
全面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奋斗目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特别是加快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与加快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长期看是统一的。但在具体工作中,在一定期间内存在矛盾,甚至产生冲突,因而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在加快发展中推进节能减排,通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加快发展,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应当把握的基点。
把节能减排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规模和总量大幅度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积累了不少问题,特别是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最大瓶颈。推进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正确认识加快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
一、从发展理念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其内涵的不断丰富,节能减排的作用更为重要。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分析我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提出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需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可见,节能减排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二、从发展战略看,“十一五”规划将节能减排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其地位更为突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2010年与2005年相比,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10%。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将节能减排确立为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放到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针对2006年全国节能减排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状况,今年以来,国务院制定并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了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的气魄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节能减排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
三、从发展要求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节能减排的任务更为繁重。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要求,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求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做到好字当头,好中求快。衡量“好”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节能减排状况,也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从“三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切实转入“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轨道。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任务更为繁重。
四、从发展目的看,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对节能减排的期待更为迫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危害社会、祸及子孙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之所以必须改变,就在于这种发展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而且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而且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人民群众对节能减排的期待更为迫切。
五、从发展过程看,要做到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节能减排的要求更为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贯穿于发展的各阶段,体现在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三个协调”,即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解决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三个协调”、“五个统筹”都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这一明确要求落实到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发展的各阶段和全过程。
六、从发展方式看,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节能减排的使命更为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在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节能减排则是实现转变和调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只有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才能使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迈出实质性步伐。
七、从发展阶段看,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节能减排的压力更为集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征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加速推进。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资源能源的密集化、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得到集中体现。随着经济规模增长,资源需求量急剧增长,供给缺口越来越大。同时随着资源消耗总量的增长,污染物排放量也在增长。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内集中暴露出来。在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国内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化,市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追求短期利益,对外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逐步加大,使得内外资源环境压力也集中显现出来。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阶段,节能减排也要加速推进。
结合湖北实际,正确认识加快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必须澄清几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对立论”,即把节能减排与加快发展对立起来,担心抓节能减排会影响发展速度,影响项目建设,影响地方税收,影响工作政绩。二是“轻重论”,即重发展速度、轻节能减排,没有把资源环境问题放到应有的位置,讲发展很具体、很实在,讲节能减排很空洞、很抽象,或者是讲得多、落实得少。三是“先后论”,即仍然固守“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费、后节约”的思维方式,认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节能减排自然会跟上来。四是“代价论”,即认为有发展就必然有代价,环境污染和能源耗费是发展所必需付出的代价,不必过多计较。五是“合理论”,即认为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作为追赶中的欠发达国家、欠发达地区,能源资源耗费大一些、环境污染重一些,具有合理性。以上这些不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为发展而发展的片面的畸形的发展观。这种思想障碍,既影响推进节能减排,也阻碍加快发展,必须破除。不破除,节能减排的措施就难以有力,工作就难以到位。
正确认识加快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还必须摒弃“悲观论”。“悲观论”把资源和环境问题看成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过分夸大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造成的后果,使人们感
到悲观失望。这种悲观的无所作为的观点,在历史事实和现实面前都是站不住脚的。从历史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单位GDP资源消耗的变化大体呈倒U型,工业化中期达到顶峰后下降,越往后峰值越低,持续时间越短。这说明只要我们应对得当,是可以用较少的投入完成工业化进程的。从现实看,不可再生能源消费零增长的经济发展已经在一些国家成为现实。德国1990—2005年的15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25%,能源消耗却下降了5%。丹麦1980年以来,25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50%,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不含交通业)实现零增长,单位GDP能耗每年降低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6%,一次性能源消耗年均增长5.16%,能源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体是下降的,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少有的。近年来,国家采取强力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开始取得成效。当前节能减排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但只要按照既有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一定会实现。
在发展中推进节能减排
资源环境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只能在加快发展中解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包括资源环境问题在内的一切问题的关键。从湖北来讲,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节能、节地、降耗、环保的原则,发展得越快越好。这种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统筹兼顾的发展,是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相统一的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也只有在继续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我们必须在加快发展中推进节能减排。
一、在工作部署上,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其原因在于:一是按照唯物辩证法,当资源和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时,应当花最大气力解决。二是节能减排事关发展能否持续,当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不可持续时,应当下最大决心
转变。三是节能减排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据测算,如果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按年经济增长率7.5%测算,2010年当年就可节约6.2亿吨标准煤,这些节约量可以多创造出6.3万亿元的GDP(按2005年价格计算),同时节能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省了治理成本。所以,必须把节能减排纳入全局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实际工作中,当发展与节能减排发生矛盾时,应当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当发展与法律政策规定的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服从群众利益的要求。努力在节能减排、维护群众利益与加快发展之间找到结合点,把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在推进方式上,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一方面,不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就难以突破。另一方面,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应当把两者统一起来,在节能减排中促进调整和转变,在调整和转变中推进节能减排。近几年来,我省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能源资源短缺(缺煤少油乏气),环境容量有限,生态形势严峻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经济结构上分析,我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错位的状况虽有缓解但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能源自给率不足30%,90%以上的电煤需调进);产业结构过度重型化的趋势虽有抑制但一定时期内难以发生重大变化(2006年轻重工业结构为28.6∶71.4);三次产业结构虽然发生积极变化但趋势不尽合理(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2∶44.9∶39.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虽有提高但总量不大(2006年增幅为25.9%,比重为29.6%)。这种经济结构更容易造成资源和环境压力,同时也表明调整的空间较大。我们应当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并在调整和转变中,加大节能减排适用技术的开发利用。
三、在实施管理上,对节能减排要明确责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严格考核。节能
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需要采用一定的强制性办法。首先要强化责任。每年要将节能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和减排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层层分解,建立目标责任制,并定期公布,以接受监督。其次要突出重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列出对节能减排影响较大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城市、重点设施,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发挥示范效应。同时要抓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循环经济试点。第三是抓住关键。即抓住节能减排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实现源头突破。如化学需氧量排放的大头是生活污水,二氧化硫排放的大头是工业废气,要抓住这些关键,从源头突破。我省正在实施的小纸厂、小水泥、小火电、城市污水和“四湖”总干渠、西干渠流域污染“五个专项治理工程”,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和节约能源的有效措施,应下大力推进。第四是严格考核。要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抓紧建立节能减排奖励制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四、在政策法规上,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法律制度和政府规章。节能减排需要相应的经济政策来推动和支持。应当抓紧制定和完善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的产业、财税、投融资、价格等经济政策。在财税政策方面,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在年初安排113亿元资金的基础上,近期又增加10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还将陆续出台相应的财税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近期联合出台了严格控制信贷资金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加强了金融调控。在价格政策方面,有关部门出台了促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差别电价政策,正在研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国家调整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政策,以有效抑制“两高一资”(高能源、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控制高污染产品进口。在投资政策方面,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在科技政策方面,加大了对节能减排新技术开发运用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对推进节能减排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然不完备,需要继续完善。地方政府也应当在国家宏观控制下,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政策的推动和支持力度。节能减排还需要法律法规作保障。以修订《节能法》为重点,国家正在加快制定促进
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必将为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在调控手段上,对节能减排要实行政府主导、市场推动。节能减排首先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节能减排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事关全局的长远性、战略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事关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公共需求,完全靠市场行为是不行的,需要由政府来主导。据世界银行以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研究,市场力量在挖掘节能潜力方面的直接贡献率仅为20%左右。政府的职责就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节能减排上更应义不容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节能减排,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除了需要政府履行职责外,还需要各个市场主体在经济力量的驱动下做出理性的选择。即便是政府运用行政性手段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也要注意用政策工具调控市场,通过市场发挥作用。发挥市场作用,关键是要健全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既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又能反映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等外部成本。在推进节能减排中,实现政府调控与市场调控相结合有多种途径和形式,健全价格机制与实行严格监管就是这种结合的有效形式之一。此外,实行区域审批与环境容量挂钩,核定排污总量与实行排污权交易等,都应大力探索。
六、在社会环境上,要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社会氛围。节能减排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需要全民行动;节能减排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事业,需要公众参与。要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载体,宣传和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增强公众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使节约和环保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规范、一种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企业、每个单位、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宣传典型经验,曝光违法行为。要把节能减排情况纳入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要借鉴国外经验,发挥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共同推动节能减排事业。■
(执笔:王顺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