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青年毛泽东完成他的思想转变,趋归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真理性和有效性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并具有中国特色。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承担历史使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当代青年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75-03
一、青年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毛泽东自小成长在素有忧国忧民、躬行实践优良遗风的湖湘大地上,巨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着青年毛泽东从书斋求学走向现实斗争,一步步地完成了他的思想转变,最后趋归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毛泽东曾说过,“凡吾思想所及者,吾皆有实行之义务”,湖湘学人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他们认为,人生现实是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理想和实践的统一。受此影响,毛泽东价值观中的实践特征是“实践至善”。要至善,必实践。要实践,必深入社会。
再美好的人生理想,再动听的主义学说,如果不去实践,或者无法实践,在青年毛泽东这里是必然要被抛弃的,理论上的合理性和
实践上的可行性是任何一种科学的思想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青年毛泽东面对异彩纷呈的各种主义、学说,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因此,毛泽东实践了一大批救国图强的武装斗争,湖南自治运动和驱张运动强调的是“人民自治”,反对谭延恺的“湘人治湘”主张的是“湘人自治”,但这些运动都失败了。
实践的失败,事实的教训,使他认识到紧靠和平的群众运动,是不可能使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自动让出手中的权力的。1927年9月,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严重受挫后,分析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果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带领部队沿湘赣边界南下。起义部队于10月间到达井冈山地区,形成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并在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践的开始。具有探索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重要意义:第一,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也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次伟大的尝试。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为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结合,并
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第三,在实践上,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对外受帝国主义的操纵,没有民族独立;对内受反动势力的压迫,没有民主权利,处于这样重重压迫之下的中国人民必须拿起枪杆子,建立和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义无反顾地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舍此别无他途。“中国革命的主要方法,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从不放松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并且努力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行动的方针。毛泽东十分注意通过实践的检验来修正或充实原有的想法,他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时候反复强调:“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是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日益地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成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在中国革命的一些问题上,他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观点,他提出的主张、方法和政策,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相符合的,并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他坚决反对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割裂开来的做法,多次强调指出:“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
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在这里,他既肯定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肯定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实践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是比理论更为基础的东西,他经常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在他看来,理论的作用就体现在它能够为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学了理论以后,他并不像党内的教条主义者一样用“本本”来套中国革命和建设无限丰富的实践,相反,他以自己所学的理论为指导去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够自觉地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出发去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这一过程中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显示的特点;同时,它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又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作用的积极体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取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通过反复实践进行比较和总结,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治政实践、治国安邦思维的经验总结。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青年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并对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承担历史使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个人的青年时代,正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
期,抓住当代青年这个关键的成长成才阶段,因势利导,积极灌输马克思主义优秀的理论成果,加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提高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水平,加深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的重要契机,具有树立当代青年崇高追求、远大理想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当代青年,必须走出书斋,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首先,执行党的现行政策,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当代青年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做到不偏“左”,也不偏“右”。
其次,培养具有崇高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实现当代青年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价值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正能量升华。是当代青年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完美体现。
再次,时代赋予了当代青年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是当代青年自身成长成才,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努力奋进,开拓进取的思想境界和时代使命。
五、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青年的途径 1.党组织与团中央的培养
从历史经验来看,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当代青年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接受科学
理论的感召和指导,努力做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思想的开路先锋。夯实基础,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走出一条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团中央作为共青团的最高领导机关,承担培养以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任务。2008年6月,团中央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对引导当代青年健康成长,形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指导意义。《纲要》指出,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引导青年知识分子了解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自觉走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道路。 2.高校积极培养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高校政治理论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途径,高等院校承担着传播和引导青年学生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责任。高校要积极以创新的思维加大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不仅要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教育,更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通过意志锻炼,使大学生
应从各自所学的专业出发,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形成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这种坚定性还要适应科技高速发展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3.当代青年在实践中做“智本家”和“奉献者”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一是要求当代青年能做“智本家”,努力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2011年暑假期间,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成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关于无锡打造低碳生态城的调研”,团队围绕“低碳行千里,环保进万家”的主题,以切实提升基层广大民众低碳环保意识,促使民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构建无锡建设低碳生态城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目标,充分运用新媒体力量,还引入新浪微博大屏幕直播,大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调研、下乡和走访活动。解决了部分污水处理、水环境保护问题。
加强社会志愿活动,二是要求当代青年做“奉献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仅2003年6月的一次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地区报名参加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学生中就有博士生1人、硕士生17人、本科生251人。如今,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生投身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们表示,要向老一辈西部创业者学习,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为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磨炼
意志、增长才干,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里立.青年毛泽东趋归马克思主义的路径探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2]钱永祥.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培养[j].青年探索,1991,(5).
[3]杨勇,张军.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实现的塑造[j].改革与开放,2012,(6).
[4]李显棠.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及其当代隐性意蕴[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