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瑶 周文腾 邢宏远 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09期
高校旅游是指以高等院校为旅游目的地而进行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高校因其悠长的人文历史,典雅的建筑风格,深受旅游者青睐。在当今“互联网+”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高校旅游也日渐成为城市旅游中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校园旅游的不断发展,对于这一现象的相关报道与研究也逐渐增多。最早的是1997年11月28日裴泽生发表在《中国旅游报》上的《高校旅游:走进象牙塔》一文中,首次采用“高校旅游”这一提法,揭开了针对这一问题报道与研究的序幕。之后,针对高校校园旅游的研究仅处于零星状态,局限于小范围之中,直到2013年左右才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其中前期的论文主要研究校园旅游的发展和大量游客的涌入带给高校管理的压力问题,以及提出一些开发策略和保障措施的建议。近两年的研究中,讨论的焦点聚集在了校园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方面。学者提出当前校园旅游产品类型十分单一,游览费用较高,且采取预约制度,对旅客体验有一定影响(刘琦,周雅,2016)。 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旅游管理遇到难题主要归咎于高校旅游产品性质界定不清,高校旅游行为更多是一种被动而无奈的选择,多处于原始的、自发的状态,而非主动有序地开展。但是,过往的实践也表明,高校旅游的作用被长期忽略,高等院校是一块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沃土。而现阶段的高校旅游从内容上来看,也仅仅停留在校园景观的观光上。所以,笔者选取了重庆工商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真正挖掘高校文化内涵,体现高校教育和科技等全方位旅游价值,给予游客多种体验和享受。 (一)旅游资源分析
笔者对重庆工商大学南岸校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将其按照《2017年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为了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气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6个主类、13个亚类和20个基本类型;并根据评价体系中的“三大评价项目”和“八大评价因子”对其进行打分和等级划分,最终形成表1。
综合而言,重庆工商大学缺少四级、五级的优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等级主要集中在一级和二级。其各项旅游资源的特点如下。①地文景观:以龙脊山脉为主,因为南岸区政府沿山修
建了健身步道,所以在周末节假日会有许多附近居民、公司员工在此进行登山、健身活动。②水域景观:河沼、湖泊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翠湖河段、梦泉。翠湖河段于2018年7月开始动工改造,现已形成包括坝上景观区、翠湖游览区、湿地休闲区三大功能区的翠湖湿地花园。梦泉是由地下水形成的小泉眼,常有附近居民到此处打水,以作生活用水。③生物景观:以龙脊山、翠湖、友谊园的林木、花卉景观为主,主要有竹林、松柏、银杏、落叶性杂木林等植被。④建筑与设施:校内拥有创业实训楼等教学实训科研场所,周末文化广场、南山书院、南操场等文化、休闲活动场所。建筑类型多样、设施设备齐全,但主要是以教学、生活功能为主,旅游接待、服务类设施缺乏。⑤人文活动:学校内常常开展科技文化节、工商杯篮球赛、辩论赛、旅游文化月等系列活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教育意义。 (二)开发问题
1.校方未足够重视,高校旅游发展被动
高校的基本功能是開展教学活动、提供科研场所,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校园应该是“教书育人的神地”,不应该被外界的商业行为干扰。因此重庆工商大学校方对于高校旅游的规划与开发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游客的引导、管理,游客与校方的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导致游客行为的无序性与混乱性。 2.旅游产品单一、缺少线路规划
中小学生夏令营、修学游、校园观光游等旅游项目是当前高校旅游的主要项目和方式,旅游形式单一。在重庆工商大学校内,大多数游客仅仅是进行登山、散步等校园景观欣赏的浅层次活动,而不能体验到大学校园蕴含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受限。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实验楼、校史馆、体艺馆尚未被利用起来,也未将游客的活动线路与学生、教师的行动轨迹区分开来。 3.市场化运作效果差
高校因其特殊的教育性质,旅游企业难以真正进入和参与到校园的规划建设中来,很难通过市场营销经验对高校进行商业化包装,故而校方与旅游企业的关系一直比较薄弱。 4.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学校的建筑与设施主要面向教师与学生群体,功能设计方面也以教学、科研为主,并未针对市场设置接待、服务型设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旅游发展。 (一)学生对发展高校旅游的态度调查
本次调查通过线上和线下发放问卷,对重庆工商大学在校学生及其他高校学生对高校旅游发展的态度进行调查。本次共完成230份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01份,有效率达87.4%。 本次受访对象以重庆工商大学在校生为主兼顾其他部分高校在校学生,对研究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了解其他高校在校生的相关观点。其中77%受访者认为开展高校旅游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
在对于开展勤工俭学的校园旅游接待工作方面,87%的受访者表示十分乐意参与,所以在开展高校校园旅游时,学生群体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人力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院对接、专业对接等方式,更好地让在校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旅游开放开发的过程中,既可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又可以为大学生的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二)教师对发展高校旅游的态度调查
在教师群体的调查中,少部分教师考虑旅游对教学的影响,所以对高校旅游持反对态度,大多教师认为在“全域旅游+”政策的指导下,开展高校旅游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政策号召的做法。学校也是有待挖掘的资源宝藏,校园内风景优美、环境优良,是绝佳的休闲放松之地。在合理的管理下,重庆工商大学开发高校旅游具有很大的可实施性。 (三)旅游主题形象定位
旅游主题形象是一区域内外公众对旅游地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重庆工商大学的形象定位充分利用了校内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将代表学校历史、文化的校史馆、翠湖、南山书院,象征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图书馆、科创园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切身感受到重庆工商大学的精神魅力。基于此,笔者将旅游主题形象定位为“赏工商之景,习书卷之语”。 (二)旅游线路设计
在旅游开发和线路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体现“资源共享、产品联动、形象提升”的总体发展思路。基于重庆工商大学现有旅游资源以及面向的游客群体,笔者设计了以下4条线路。线路设计时,突出了优势旅游景观,尽力回避教学楼、寝室楼、办公室等教学、办公之地。线路以提供观光、健身、教育为主要功能,力求让游客从不同角度、层次欣赏到重庆工商大学校园的景色、人文之美,具体如表2、图1所示。
(一)合理协调旅游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高校旅游发展不能以牺牲大学生的在校学习为代价,让游客行为干扰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但校方也不能为保护“校园象牙塔”就全盘否定高校旅游发展的益处。高校应采取措施,合理协调游客、学生、教职工间的关系,比如,开辟旅游专线,将游客活动区域与教学区域划分开来。
(二)高校教育与教学耦合
要让本校学生参与到高校旅游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与高校旅游发展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高校旅游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发展途径,让学生成为推动校园旅游发展的主体力量。在此,可借鉴西方高校旅游中,游客可以在其官方网站预约学生导游的发展方法。
(三)引导游客进行深度旅游
高校旅游不仅要“赏景”,更要注重“问学”。高校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告别以往走马观花的形式,开启深度旅游模式,如健身游、學习游、科技游。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增长见识,高校也因为吸纳了游客而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形成良性循环模式。这也是高校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类型的关键所在。总之,在“全域旅游+”政策的指导背景下,开展高校旅游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政策号召的做法。高校校方应该转变观念,重视校园中已有的旅游人群,并做出合理规划、引导。学校是有待挖掘的资源宝藏,在细致的管理下,高校旅游将是全域旅游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让本校学生成为推动校园旅游的主力军
学生是高校校园的主体人群,是校园文化价值的承载者、是活力创新的承载者,对校园十分了解。由学生组成校园旅游的开发主力,有利于展示学生风采,并增加游客对校园的深层了解,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开发校园旅游得以运用,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