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物科技-在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法改进及教学体会 精品

2021-12-07 来源:钮旅网
在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法改进及教学体会

江门一中 张若云 2007.2.

内容摘要:在生物新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总结一些教学方法,并适当地改进教法以解决实际难题,并体现新课标教学新理念。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教法,体会。

江门市生物学科从20XX年秋季开始,全面使用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经历了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在教学中形成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新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施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时代特点,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的广泛应用。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新颖,时代气息深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师生的合作热情,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1.善用案例,巧用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得结论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困惑。在教学中利用一些源自生活而又富有知

识性的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对课题的探究,从而获得结论。例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一节的学习中,同学们因为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并对温度和pH值对蛋白质活性的影响,所以比较容易理解教材的内容,为了激发同学们的进一步深入探究,本人启发说:“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只要影响蛋白质活性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酶活性,不仅外界条件会影响,细胞内部条件也会影响。请具体分析还会有哪些条件影响酶活性?”同学们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了,经讨论初步确定探究主题,有的同学探究温度、pH值,也有的探究重金属离子、酒精,还有的探究紫外光等等,五花八门的方案,既不脱离教材,又深化教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探究的自主性。紧接着就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分析实验结果,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STS精神,体现了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又如,在“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一节的学习中,关于“细胞核是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这一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把知识一点点的写出来,而是通过四段资料,四个经典实验非常间接地隐含了内容。对此,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同学广泛讨论并对实验进行分析,即使在讨论过程中常出现不严谨的分析,也不要紧,只要教师能及时地加以点拨与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充满探索求知的乐趣。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主动寻求解释,自主发现、概括并获取知识,从而提高了科学分析能力。这样的教法与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2.通过画概念图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概念

新教材在许多章节的“自我检测”中都有要求画概念图的习题。所谓的概念图,就是指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它能直观形象地表现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当概念比较多的时候,教师也可用概念图引导学生梳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促进学生自主构建良好的概念网络。例如关于遗传物质的一系列名词学生们不容易搞清彼此关系,本人列出了①遗传物质 ②染色体 ③染色质 ④基因 ⑤DNA ⑦RNA ⑧细胞生物 ⑨病毒等名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概念图的方式表达各名词之间的关系。 在画概念图之前,学生必须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各名词的定义及彼此的关系。而对于如何建构概念图,由于个人的观点不同,学生意见上也会出现分歧,这就迫切需要通过讨论或争辩来统一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讨论成为了一项实实在在的活动,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而思维碰撞的结果常常会增加更多的名词关联。各个小组由于讨论结果的不同,所建构的概念图也不尽相同(如下图1、2)。

遗传物质 细胞生物 病毒 DNA 载体 染色体 有效片段 基 因 DNA 或 RNA DNA病 毒 RNA病 毒 染色质 图1 基 因 位于 DNA 有DNA,无染色体 只有DNA的病毒 遗传物质 RNA 只有RNA的病毒 图2 DNA病毒 病 毒 RNA病毒 染色体 染色质 真核生物 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展示、讨论、评析和修正,逐渐完善各小组所画的概念图。教学实践证明,画“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将一些零散的概念集中起来,在分析、比较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过程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渐清晰、明朗起来。通过建构概念图,也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最终融会贯通,通过概念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贴近生活,关注环保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程

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命现象,提出问题,探究其原因,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例如在学习原核生物中的蓝藻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身边的蓝藻,笔者引导学生调查校园池塘内的水华现象,尝试解释其形成的原因,以及组织学生调查研究为什么禁止市场上销售发菜,从而学习发菜的生长环境及造成的生态危害等,并在尝试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可见,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融入教学之中,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面性,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受益匪浅,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不便之处。 首先,书上内容太少,而且比较零散。教师备课困难,要花大量时间查找资料、整理知识、准备教学课件,工作量成倍增长,身心负担重。

其次,章节间不连续,知识体系建立困难,教学难度大。教材中不够准确的概念描述、未学内容的提前出现给教学带来很多麻烦,有些章节的内容还是过深,比如在“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一节中,出现了“染色体”这一概念,教师讲深了学生听不懂,讲浅了又不能说明问题,还有些内容使教师的教学不连贯,比如必修二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再

到沃森和克里克等,从拉马克到达尔文再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目的是让学生顺着科学发展的进程开展学习。但是第一章提到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但存在哪里?如何成对存在?这些本应是基础知识,学生却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非常困难。如果从减数分裂到同源染色体,再到遗传规律等,这样的顺序,学生学起来会顺理成章。又如光合作用这一内容,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好一个完整的光合作用过程,使知识失去了连续性。

在新教材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与课时的矛盾非常凸显。教材文字部分写得很少,但实际上,通过图片、资料、实验等形式包含了许多内容,在教法上又要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寻求结论,从而导致许多课不能按照课时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说,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为中心向由学生为中心转化而产生了实际的矛盾。

怎样实际困难和矛盾,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绝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资料:

1.《新课程结构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朱正威 2.《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性教学初探》 孟凡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