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现象与过程的理性概括。地理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地理教学现象与过程,揭示内在联系,阐明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地理教学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地理教学理论研究应在遵循地理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地理有效教学基本策略,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
5.3.1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规律具有重复性,人们对社会、自然现象的多次重复进行探索,抓住其内在联系,证明它的规律性;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比如农历的24节气,几千年来虽然有些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地球变暖,节气略有提前,但总的规律没有大的变化。
对教学一般规律的研究表明,教学过程客观上存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等规律。地理教学既有一般规律,也有人地关系律、空间关系律、综合关系律和事理结合律等特殊规律。地理教学既要遵循教学一般规律,也要遵循地理教学特殊规律。
5.3.1.1人地关系律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着的客观关系。地理科学以地理环境为对象,是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科学。人地关系理论不仅作为地理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人地关系的基本规律,即人地关系律,既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
“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即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等。”1人类社会形态从生产力的角度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条件下,不同的生产力基础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形式,并使用不同的生产工具,对地理环
1
金其铭,董新.人文地理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35.
境产生不同的影响。人地关系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唯一抉择。
遵循人地关系的地理教学规律,在地理教学中就要把握人地关系主线。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自然地理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重点是要把握人地关系,把握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类活动、社会现象与地理环境的作用理解人地关系;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人地关系。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人地关系的核心。它不仅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还在于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落脚点必然是具体的区域,具体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遵循人地关系的地理教学规律,在地理教学中要通过开展资源利用、灾害观察、污染调查、环境规划、区域发展等问题探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
5.3.1.2空间关系律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科学。任何地理事物都是以一定形式存在于一定地理空间上的地理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讲地理科学是一门空间科学。因此,空间关系律是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地理教学只有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生才能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只有正确认识地理事物分布的地域性,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从整体上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三,要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只有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才能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正确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正确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的唯一选择。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负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它能将地理事物形象化、直观化地定位于地图中,能将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空间变化展示其中。因此,它成为是地理学科特有的教学工具。遵循地理教学的空间关系基本规律,就要去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运用地图,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了解”“分析”“关注”“探寻”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空间变化。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以图释文”“文图转换”“图图转换”和建构“心理地图”等方法。这些不仅是培养学生地理记忆能力的基本途径,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感知地理信息、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5.3.1.3综合关系律
任何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的形成都是多种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还会制约或影响其他地理要素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同类地理事物之
间,而且也表现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不仅表现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也会表现在不同时间的同一空间。”1如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一个要素的变化,就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变化。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景观就完成不同。又如,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交通、工业、农业、城市等。从人文地理的视角看,城市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理空间,是人文地理要素最为密集的区域。人口作为人文地理的基本要素,是形成城市地理景观区别于其他空间地理景观的基本原因。再如,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是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能体现地理环境及其特征的综合性。
遵循综合关系的地理教学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综合的观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特性,正确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5.3.1.4事理结合律
人类在社会实践和地理科学研究中,认识和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地理知识,它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地理学科的感性知识是指大量的事实材料,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等。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象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知识。感性知识又可简称为地理事实。这部分知识需要同学们记住,因为它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是运用地理语言,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地理技能的基础。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项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是对感性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学好理性知识,也有助于记忆感性知识。
遵循事理结合的地理教学规律,就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方法和策略上,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感性知识。包括掌握地名及其所表示的地理实体;识别地理景观及其外部特征;掌握地理分布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形态;了解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了解地理数据的地理意义。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理性知识。包括掌握地理特征,如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区域地理特征等;学会抽象出形成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资源、环境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区位、区位优势等地理概念;探索发现和应用地理规律,如自然带、气候、地形、河流等地理的分布规律;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等地理的演变规律;以及由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结合形成的地理事物的运用规律,如中国水害灾害的分布规律与锋面雨带和季风的演变规律的结合形成的中国气候年际变化特点等。第三,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原理,结合区域发展的具体问题,解释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如城市中心地理论、城市规划原理与城市化问题;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业布局原理与工业生产;农业布局原理与农业生产等。
1
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5.
】【案例研究2525】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简案高中地理必修高中地理必修(1)(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简案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陆地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陆地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导致环境整体的变化。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自然带:陆地自然带是指陆地不同地区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
2.不同空间范围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及其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表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原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这种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加上水分条件的影响。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加之热量条件的影响。(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表现: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4)陆地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讨论】
以高中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简案为例,说明地理教学基本规律主要表现。
5.3.2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
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重在阐明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归根到底,地理
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旨在明示地理教学过程中围绕培养什么人的价值取向的表达。它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
5.3.2.1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方案(实验)的培养目标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对应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1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地理教学价值的核心取向。公民的地理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形态和人地关系的特征差异,对公民的地理素养要求是不同的。比较我国不同时期的地理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教学目的的规定,就可以看出,对公民的地理素养的要求具有动态性和不断发展的特点。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世纪。作为21世纪的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应该包括地理知识的素养、地理技能的素养、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关爱乡土的素养、关爱祖国的素养、关爱全球的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学会生存的素养、学会学习与合作的素养。这些素养共同构成了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地理教学价值的核心取向,其意义十分重大。它规范了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功能。教材编制、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都应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依据。
5.3.2.2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既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建设理念,也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因为,地理学习面临的任务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说,地理学习的含义也有差别,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侧重生活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生存需要的学生和注重应用与操作的地理学习,地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地理学习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需要;侧重文化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素质要求的学生和强调常识与技能的地理学习,主要侧重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侧重科学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探索意向的学生和倾向学科发展的地理学习。抱有这类需要的学生,他们所进行的地理学习往往和将来可能从事的地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有关。中学地理教学固然是为了绝大多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培养一部分学生从事地理科研的兴趣和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历史重任。
“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因为发展是有差异的。这就要
1
李家清.走进新课程: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2.
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和分析学生差异,要尊重学生不同需求,如在课程选择、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善待差异。这种善待差异的具体表现可能更多的是针对学生的学力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性,进行具有个性特征的学法指导,真正促进和实现每位学生的地理发展。
5.3.2.3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作为地理教学理念,是因为以往的地理教学往往以“教”为主,相对忽视学生的“学”。不利于学生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养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
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在地理教学中践行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习要求,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1要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等学习实践,让学生亲历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地理过程和方法。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然,学生在学校学习地理的时间是有限的。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并不是要求每个地理问题都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既不必要,也不可能。要精选那些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探究,同时还必须注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效能最大化。
5.3.2.4注意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在地理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方面已有较多的显示。在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也要充分考虑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其优化教学过程的功能。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发课程资源等。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包括地理信息的意识素养、地理信息的技术素养等,从而促进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5.3.2.5体现发展性的地理教学评价
教学离不开评价。新课程要求体现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要坚持评价目标多元化,应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及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与评价。
体现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要坚持评价手段多样化。地理学习的评价类型多种多样。多样的评价手段能够针对不同的地理学习任务、不同程度的学生,起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促进与鼓励地理学习的良好作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有的则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方面有独到的价值,评价时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手段的优势,取长补短。
体现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注重评价机制过程性,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这要求在地理教学评价中不仅要重视评价结果,也要重视评价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地理学习评价的“三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5.3.3地理有效教学基本策略5.3.3.1树立师生主体的课程意识
地理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首先要求树立师生主体的课程意识。地理课程意识是地理教师在思考和处理地理教学问题时对地理课程的一种整体性认识和反映。它包括教师对地理课程目标、地理课程内容、地理课程价值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并由此形成的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地理课程意识主要包括课程主体意识、课程资源意识与课程创生意识三方面内容。
从地理教学整体看,它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下共同参与,重新建构地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师生主体的课程意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师生自主性,将相关主体的经历、体验和感悟等有机地融入地理教学内容之中。如讲解“城市的发展和分布影响郊区农业布局”时,向学生讲述教师的具体感受和经历;讲述喀斯特地貌时,可请有相关经历的学生展示照片、描述体验等。
从地理教学内容构成看,“地理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施等各种要素,师生主体的课程意识要求地理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开发与利用多种地理课程资源。如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内地理课程资源、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等。”1
从地理教学过程看,地理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课程创生意识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实际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批判、增删与改造,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生成与重建。如“认识方向”内容的教学,结合实际设计“确定学校大门朝向”的活动,给学生多种定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实际去测定和体验等。
1
李家清李文田.课程意识:现代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崭新命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8.
5.3.3.2精心厘定地理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描述。“教学目标能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整合教学活动各个因素,测量学生行为结果等。”1
精心厘定地理教学目标,要体现目标的全面性。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全面,要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是要促进。不仅仅是认知,还要在认知的过程中,促进体验,感受过程,掌握方法,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精心厘定地理教学目标,要反映差异性。由于学生之间学习背景不同,原有的学习基础和经验不同,学习起点不尽相同,如果教师用一个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所有学生,这种教学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说,只有部分学生或少数学生能够实现。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差异性,科学地制定符合全体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为每个(类)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才能开展有效的“教”与“学”。
精心厘定地理教学目标,要有操作性。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导教学实践,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
5.3.3.3合理组织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内容的直接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地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是在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优化选择和必要的拓展。
明确组织依据
“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从整体上确定本学科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发,代表了国家对学科教育的统一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地理课程标准应该是地理教材编写和地理教学活动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2
优化内容选择
在“一标多本”的教材格局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素材。如高中地理湘教版“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有“聚落的概念”和“我国聚落规模和形态的地区分布”的叙述,并用较大篇幅设计有:“阅读材料:半坡村落(图文)”;“阅读材料: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文图),要求思考‘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发布与地形
1
2夏志芳,李家清.
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6.
基于课程新理念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编制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91.
地貌和交通线有什么关系?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等问题。”湘教版这一部分教材做到了材料丰富、图文并茂、事理结合,便于学生学习。如果所在学校的学生是使用人教版,在运用教材进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和借鉴湘教版的上述材料。
拓展教材内容
首先,是知识内容拓展。地理教材中的许多材料,大都是“过去”的地理事实。如,地理数据、地理景观等内容。教学时要注意更新过时的地理材料,联系鲜活的“今天”的地理,体现教学过程的现代性。现实地理环境还往往在不断发生许多重大的地理事件,甚至形成地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我国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四川汶川地震等。还可联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知识拓展。其次,是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拓展的途径主要是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联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如,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等课题都可联系所在地区的实际补充地理事实材料,呈现存在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解决当地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地理能力。第三,是情意发展拓展。教材中创设的地理情境往往是一种静态的。教学中要注意凭借“教材中介”,进行“人本化”处理,创设现实动态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实现情意拓展。如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题时,结合教学进程,展示所在城市(镇)不同时期的城市(镇)轮廓图、用地规划布局图,以及反映城市(镇)环境发展变化的相关景观图片,通过讲解、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城市进程中城市化特点的理解,而且能认识家乡的环境与环境问题,懂得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性。
5.3.3.4选择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辩证地说明只有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才能使教学效果取得最优。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时,只有综合考虑影响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征、教师特点、教学设备条件等因素,才能选择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如教学目标是以传授地理新知为主课题,可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若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为主的课题,宜用掌握要领+实际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如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智力为主的课题,则可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或问题解决法等,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可选用案例法、发现法、推理方法和野外考察法等;人文地理教学内容宜采用讲解法、
决策法、调研法等;区域地理采用讲述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发现法、参观实习法等。
依据学生认知特征选择教学方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方法相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弱,习惯于机械记忆。可多选用直观方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可多选用讨论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为方法。
依据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我国教育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和校际差异,城乡之间学校,城市内部各校之间,都存在许多不同。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本校教学设备等条件,或经努力可以实现的教学方法。
依据教师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总是随着运用它的教师的个性特点而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可以说教师的特长、优势和弱点、不足都应成为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1。如有的教师形象思维水平较高,语言表达能力强,可多选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述讲解法,读、议、解、练法等;有的教师动手能力强、善于组织学生活动,则可多开展课堂讨论、教具制作等参与式教学方法。
】【案例研究2626】
高中地理《旅游景观的欣赏》教学设计(片段)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一、选择观赏位置
引言:“远看是山,近看是川”,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观点,影响不同的原因有那些呢
1.距离不同
展示图片:课本P86图4.9武陵源群峰、P92图4.23华山,图云南九乡溶洞。学生观察体会。
帮助分析:对于高大雄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雄伟峻秀的峰峦,应该采取远眺的方式。而对于山中的峡谷、洞、一线天等景观,要置身其中近观方知其妙。板书:2.角度不同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云南石林象踞石台”,让学生观察体会。
启发思考:若换个角度对“云南石林象踞石台”景观进行观赏,你还能看出它像一蹲石象吗?
教师讲解:旅游景观随欣赏者观察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广西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有的像猿猴,有的像斗鸡,有的像大象,有的像仙人,这都是观赏者从不同角度观赏所得出的效果。对于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赏地点,以特定的视觉,
1
袁书琪主编.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
才能获得某种形象,否则便不相似,或者形象发生改变。板书:3.俯仰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黄果树瀑布”和“洞庭湖与岳阳楼”,让学生欣赏。
启发学生思考:两种景观的欣赏,其视角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欣赏,这样会收到什么效果?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像欣赏黄果树瀑布这一类景观时,宜在适当距离仰视,以兼收其形、色、声、动等美感;而江河以回环曲线构景为佳,湖海以旷景取胜,这些都是水景的特性,因此,欣赏像洞庭湖这类景观时,应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以远望俯览为佳,这样,视野开阔,美景才能尽收眼底。
【讨论】
从优化地理教学策略的视角,对案例“高中地理《旅游景观的欣赏》教学设计(片段)”进行评价,并对案例中师生互动方式和内容提出修改建议。
5.3.3.5坚持互动的地理教学过程
马克思说,“活动是人存在的方式。”地理教学活动是学生认知地理世界的基本方式。坚持互动的教学过程是实现地理有效教学的惟一选择。
树立互动理念。传统地理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授-受”过程,用教师的“教动”代替了学生的“学动”,因而存在诸多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树立互动的教学理念是坚持教学互动的基础。
安排互动时间。以时间为计量单位的地理教学过程,要坚持教学互动,不能不考虑如何安排互动的时间。在一节45(或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动”不能代替“学动”,更不能替代教学互动。如果说一节课的教学中,“学动”或教学互动,在时间上没有占到一定比例,如1/2或3/4,就不能说坚持了互动的地理教学过程。安排一定的互动时间,是坚持教学互动的前提。
选择互动方法。地理教学的内容及其丰富。“生活的地理”“发展的地理”都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师生互动的方式是多样的。提问、回答是最长见的方法。学生参与地理互动的方法还有描述、举例、区别、比较、归纳、判断、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应用、评论、计算、质疑、辩护、设计、模仿、例证、实验、测量、制作、计算、探究、交流、观察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互动方法是坚持教学互动的保障。
优化互动过程。优化的地理教学互动应该具备的情境条件、问题条件、启智条件和合作
条件。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案例,运用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互动;要设置疑点问题,明确问题要点,指出方向,构成互动;问题要有启智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讨问题,促进互动;要提倡合作学习,人人参与,小组共进,达成互动。
提升互动质量。优化的地理教学互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优化的互动过程具有开放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学习成长还必须经过自评互判,教师点拨、总结归纳,及时反馈,提升互动质量,才能说进行并完成了互动。
【问题研究】
1以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教学内容为例,说明遵循地理教学规律的基本策略。
2观摩一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分析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说明其教学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