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想
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年第09期
【摘要】新闻报道要有逻辑性,及时、客观、全面是对新闻的基本要求,稿件呈现出的应当是一个理性的有思想有深度的真相,大众从表述中客观认识整个事件。然而事件的复杂性、时代的紧迫性和国际问题的多边性往往要求记者除文笔功力外,同时需要具备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及理性的思维,擅用逻辑,去到繁琐的事件中抽丝剥茧,寻出真相,这也是每一个新闻人一直努力的方向。本文阐述了逻辑思维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逻辑错误,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如何提高的新闻逻辑性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逻辑性;真相;逻辑思维;理性
新闻是记者向大众传递真相的工具,要做到及时、客观、全面。记者向大众传递的新闻,不应只有感性的描述,更应该展现的是一个理性的有思想有深度的真相,让大众从我们的表述中认识一个真实的事件。作为记者,文字是我们的武器,但它不该是一根只能隔靴搔痒的羽毛,而应是一支能够准确戳社会“痛点”的长矛,无论它包裹着多少层保护膜,都能刺中其要害。想要磨练好这支利器,记者要随时具备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及理性的思维,运用好逻辑这支长矛,去到繁琐的事件中抽丝剥茧,寻出真相。
新闻是一个离不开逻辑的行业,逻辑增添了稿件的魅力。无论是在采访追踪时,还是在文字报道中,很多案件都需要记者自身具备逻辑能力,如果记者本身都无法理清案件,那么受众就更加难以接触到一个全面的事实了。例如之前备受关注的\"江歌案\",其案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相关人物、部门牵扯之广,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很容易出现媒体被舆论“绑架”的现象,这是骇人的。出于对当事人和受众负责的角度,记者有义务还原一个真实而客观的事件,因而记者本身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以应对各式各样的事件。并且,具备较强理性思维的记者,更能够有在报道中将事件化繁为简,让事件发展的过程更直观得展现出来的能力,受众通过他的报道能够更快速更全面地理解事情的经过,对比之下这样的稿件在一众报道中也会突颖而出。
除了复杂案件,\"反转\"也是新闻中常出现的状况,案件通过多方考证后出现反转,其间的反差势必会引起一阵舆论哗然。遇到反转,记者要尽快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先确认自身的镇定,然后及时为群众分析事件梳导情绪,避免出现舆论失控的现象。例如2016年11月引发国民高度关注的\"罗一笑事件\",事件开始于一篇在朋友圈疯转的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文章那个只有5岁的笑起来非常可爱却不幸患上了白血病的小女孩罗一笑,让无数人同情又惋惜,心疼文字间那个小生命的脆弱。这篇让人动情的文章得到了惊人的关注,大家在转发的同时纷纷慷慨解囊对其打赏、捐款等,几天时间里文章的赞赏金便达上万,尽管罗尔发
文表示罗一笑的医疗费用已足够,但捐款的金额还是飞快涨至200多万;事情的反转来的很快,没过多久经知情人士披露,这篇赚足了眼泪与金钱的文章背后竟是营销和炒作,整个过程是父亲罗尔与公众号平台的一次互利合作。反转之大让人们很难一下子过渡,于是舆论快速升温,愤怒、质疑的声音涌现,一时间所有人都在疯狂谴责父亲罗尔的自私,所幸此时各媒体的理性评论及报道很好地在牵引疏导,将罗尔的行为与罗一笑分开,号召人们不影响罗一笑的治疗,让这把舆论的“大火”不致烧到无辜的小女孩身上,努力为其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此外,出现重大新闻事件时,记者的理性报道对案件的公平审理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为法院审判提供良好的氛围,保持冷静客观的舆论环境,不让舆论干扰法庭,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当新闻媒体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进行审判预设,会严重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违背了法治精神和新闻的客观性。我们理解大众对于事件燃烧的正义感,但法与情虽不对立,但要确保法律的公正性,舆论的倾向性不能对其施压,干扰执法者的判决。大众与时代共同进步,形势越来越要求记者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一个缺乏逻辑的通篇煽情的新闻很难再轻易让民众信服,征服他们的是有思想、理性的、客观真诚的报道,现在的受众,对于理性新闻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他们更向往的是对事件的全面了解,冷静分析,而不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民众不盲从媒体的大旗,他们正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判断与价值判断。
偷换概念是常见的逻辑错误,一些是由于记者自身思维的逻辑性不強导致的疏漏,此外出于社会利益或是经济利益考虑而故意偷换概念误导群众的新闻也很多,我们不能低估这样一些带有一定企图的错误信息在人群中将会带来的作用,思想的侵略往往是一场悄无声息却威力十足的战争,作为记者,我们有义务用好手里的这支逻辑长矛,用它维护正义,保护真相。虽然新闻写作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是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让稿件具备逻辑性,记者自身在撰写稿件时便要慎重着笔,同时日常中也要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以下是对于如何提升新闻稿件逻辑性的几点建议: 1、事件报道要有逻辑性
报道要符合事件的发展逻辑。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它展现了思考的规则和秩序。记者在描述客观事实时,文章对于事件前因后果的描述要具有逻辑性,尊重事实的发展规律,明确事因、结果,详细描述发展过程,不可强拉因果或表述不明造成误解。只凭感觉写出的缺乏逻辑的文章,暴露了记者一片混乱的思维结构,这样的报道经不住外界的质问。
报道重大事件时,记者往往需要对不断更新的消息进行追踪式系列报道,面对从各种渠道不断涌来的不同信息,首先自身要不慌乱,保持清醒的头脑状态,快速梳理案件的发展脉络,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同一事件往往有不同的报道角度,理清事件的状况有利于记者快速判断最佳的选题方向,那个“最好”的方向,不必须是最吊人胃口的,却一定是最触动记者的。同时,新选题的选择同时要注重与已有报道的逻辑关联性,它们先后表达的立意不能是互相冲突、自相矛盾的,这样的质疑会降低读者对于媒体平台的信任度,这样的信任缺失短时间内是
很难弥补的。材料的选择要围绕报道选题进行,不是每一则材料都必须罗列在报道中,判断的标准是它与新闻主体相关性的强弱,如何判断也依赖于记者是否对事件已有全面的认识。 2、语言表述要有逻辑性
选择合适的材料后语言表达的组织方式也是新闻稿件逻辑性的重要体现之一,文中多用连接词,表明因果、并列等关系,连接词帮助受众快速理解的同时也方便作者自己检阅上下文。稿件可依据内容变化多分段,快节奏的时代,大部分受众很少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阅读大篇幅报道,对于内容较复杂的文章,记者自己要想办法增强读者的阅读耐性,多分段,减轻视觉负担,每段的开头或是最后有一个段落总结性的句子,让读者一下抓住此段的中心要旨,降低阅读难度。写报道的语言要简练不冗余,已经阐述清楚了的问题也不要再赘余更多的解释。 语言精练不啰嗦除了要求记者下笔撰写前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梳理外,还要求记者平时就注意养成好的语言逻辑习惯,杂学各类知识,广泛读书常思考,日常保持练笔的习惯,锻炼思辨能力,培养好的逻辑思维,这样临写正式稿件时才不致手生,难以畅意表述自己,逻辑是一种信息的加工工具,没有足够的知识,没有充分的证据,即便再强大的逻辑也无法让读者获得正确的判断。
3、版面形式上注重逻辑展现
除了文字表述上的逻辑,展现形式同样应当重视。一味的文字容易导致读者阅读的枯燥感,因而记者可以在文中适当之处配以相应的图片和表格等,优化版面,同时也加深受众对于文本的理解。对于过程较为复杂的事件报道,还可以在文中插入事件发展的时间线梳理结构图,让读者对其认知更全面,也可以让不了解此事件的读者不吃力地理解文本。小标题也是较长稿件偏爱的形式,作者提炼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作为小标题,细分后的版面也变得层次清晰,整篇报道更有条理。
新闻本应是客观真实的,然而很多时候,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很多媒体不怀好意地在新闻中用偷换概念等逻辑手段来掩盖真相涂抹事件,引领群众情绪,意图主导群众思想以达成自己的企图。我们都很清楚媒体强大的影响力,新闻一旦成为这些不良媒體手中蛊惑大众的工具,加以大肆传播,很容易就会对大众达成洗脑作用,而这是非常可怕的。记者把握好逻辑这支长矛,除了能够更好地为受众还原真相,还可以为很多虚假新闻辟谣,澄清许多被混淆的概念及被扭曲的事实,为真相正名,避免大众受其困惑。 参考文献:
【1】记者如何在新闻写作中构建逻辑思维[J]. 张岚.电视指南 . 2017(18)
【2】③郭倩:《从<中国日报>2010年改版看其对外传播策略的变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04期。
【3】④燕频:《<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外传播的困境与思考》,《青年记者》2014年第0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