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地形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结合实例,说明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直接塑造和间人类活动与地表接影响。(地理实践力) 形态的关系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与交通联系,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今天,世界人口密集区多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2)地表崎岖的山区、寒冷干燥的高原人烟稀少。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以耕作业为主。 (2)山区 主要因素 海拔 具体影响 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发展高寒农牧业 地表坡度越大,土壤越易受到侵蚀,通常坡度超过7°,就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若超过25°,应该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 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坡度 坡向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布局的影响非常显著。 (1)平原
一望无际的平原 河网密布的平原 建筑成本低,线路密度较大 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沼泽地,但内河航运比较发达 (2)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成本及技术难度大,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之”字形的公路。
[图表点拨] 教材第36页图2-3-2,该图展示了全球不同海拔的陆地与人口占比。由图可知,全球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27.8%,但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6.2%;海拔在200~500米的地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29.5%,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4%;海拔在500~1000米的地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9%,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1.6%;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23.7%,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8.2%,由此可见,平原地区是人类理想居住地,人口稠密;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1)修筑梯田: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可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
(2)修筑堤坝: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3)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4)挖方、填方:会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5)采石、采矿:会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等。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1)植被变化:破坏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能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 (2)引水:大量引用河水,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3)防护林:会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1)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分布了世界上约60%的人口。 (2)山区只适合发展林业。
( ) ( ) ( )
(3)地表坡度超过10°,就要修建梯田才能耕作。
(4)山区公路呈“之”字形,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 (5)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丘陵地区修梯田可防止水土流失 B.修筑堤坝会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C.采石、采矿会形成人造丘冈
D.营造防护林可能会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 ) ( )
提示:(1)× 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分布了世界上约80%的人口。 (2)× 坡度较小的山区,通过修建梯田,可以发展种植业。 (3)× 地表坡度超过7°,就要修建梯田才能耕作。
(4)× 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弯曲,是为了达到线路修筑的坡度要求。 (5)C [采石、采矿会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等。]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滇西北纳西族聚居地,有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西北部,海拔2 400余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河、中河和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渠流贯大街小巷。古城、老街和纳西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高原水乡。
丽江古城平面图
问题1 (综合思维)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提示:丽江古城西面和北面的山地阻挡了冬季风,导致其冬无严寒;地势较高,使其夏无酷暑。
问题2 (综合思维)丽江古城的建设,利用了当地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提示:(1)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使其夏无酷暑; (2)西、北部山岭,阻挡冬季风,使其冬无严寒; (3)东、南两面地形开阔,便于筑城; (4)玉龙雪山的大量融水,提供了水源。
[归纳提升] 1.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形类型 平原和低地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1)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与交通联系,人口密集 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山地 地表崎岖、土壤贫瘠、交通不便、(2)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气候寒冷、风力大,人口稀疏 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2.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形 平原 山地 影响 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适宜发展耕作业 备注 坡度小,不受限制 坡度大,不适宜大面积耕作;海拔低、(1)坡度:超过7°,修建梯田;坡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宜发展林业 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高寒农牧业 度超过25°,因地制宜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 (2)坡向:不同坡向水热条件不同,影响植物生长 高原 3.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方式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西藏先有新藏、青藏、
是铁路运输 干线的成本高、难度滇藏等公路,后有青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藏铁路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线路走向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一般来说平原、缓丘、线网密度 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方便人们的出行,吸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引较多的客货流,从布,连接绿洲 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特别提醒] 影响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 当前几乎所有的交通线路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都是社会经济因素,以联系居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民点和城市并促进其发展为主要目的,但自然条件仍是选线的基础因素。 在局部地区,线路的走向可能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不同等级的公路选线时主导因素也不相同:高等级公路的主要职能是直达运输,应尽量缩短线路的长度,桥梁工程量越大,成本越高;低等级公路的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联系居民点,其长度较长。
1.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 A.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D.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
(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 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 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好,资源丰 D.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好
(1)A (2)D [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大。T1107公路在甲段多处连续弯曲,是为了减缓公路坡度。第(2)题,乙城市地处沿海,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风景优美,为城市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到了埃及的阿斯旺那就必须到阿斯旺大坝去看看,它是世界七大水坝之一。
阿斯旺水坝位于尼罗河干流上。水坝全长3 830米,高111米,是一项集灌溉、航运、发电、防洪、旅游、水产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水利工程。除了文物的迁移和损失外,这个大坝从建设之初至今,埃及国内对阿斯旺大坝的争论从没停止过,最大的争论点就是阿斯旺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问题1 (综合思维)阿斯旺大坝建设对当地地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一部分陆地景观变为了水域景观,周边湿地增加,库区周边出现滑坡等改变了局部地貌。
问题2 (综合思维)阿斯旺大坝建设对下游地区的地貌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由于部分泥沙在库区堆积,下游三角洲面积缩小,海岸线后退。 [归纳提升]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一方面体现在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的发育方向,如:修建梯田、修筑堤坝、填海造陆等;另一方面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的发育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如植树种草、过量引用河水、营造防护林等。现就对地表形态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类活动具体分析如下:
1.修筑大坝 (1)有利影响
①防止了汛期下游河水泛滥;②在旱季为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③改善了大坝上游的航运条件;④在库区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增加人民收入;⑤减少了河口地区的泥沙淤积,保护了河口地区的环境。
(2)不利影响
①破坏和改变流域生态系统特有的功能和结构;②库区水质产生富营养化或毒化;③改变泥沙淤积状况,造成河口海湾洪泛平原的缩小以及海岸线遭侵蚀;④大坝下游河道下切、河岸遭侵蚀及河、海口水中盐分增加;⑤有可能诱发地震及库区塌方、滑坡;⑥灌溉引起土壤肥力损失、加重盐碱化;⑦导致植被或生物物种的减少或毁灭;⑧外来生物物种的侵入导致生态危害;⑨淹没文物古迹或造成原有自然景观观赏价值的损失;⑩冲击当地的传统文化;⑪诱发与水体有关的若干传染病。
2.填海造陆
(1)有利影响:①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用地;②美化海岸线,改善沿海景观;③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2)不利影响:①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水中生物生存,不但生物不能生存,更出现了大量的赤潮情况;②过度填海会使海港变窄,令水流更急速,波浪波幅更大,影响船只航行;③对于直接把雨水排出大海的地区,填海令地下的雨水渠延长。而因为延长部分斜度的不足,所以整条雨水渠的排水力降低。在雨季时,就会因为大雨而造成内城街道水浸的问题;④产生凸堤效应,让周边的海岸线向内缩。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海滩减少了约3.9万公顷;⑤影响自然景观。
2.特威德河是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河流,它为捕鱼业和商贸业提供了一个避风的港口。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在特威德河河口修建了两座堤坝(下图),结果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特威德河河口修筑堤坝是为了( ) A.增加停船泊位,扩大港口的吞吐量 B.拓宽通航航道,提高船只通行速度 C.减少泥沙堆积,保证河口通航能力 D.减小风浪影响,保障船只通航安全
(2)特威德河河口堤坝的修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海水倒灌频繁发生 B.黄金海岸海滩退缩 C.河口鱼类资源减少 D.堤坝北侧泥沙堆积
(1)C (2)B [第(1)题,读图,特威德河河口修筑堤坝是为了减少洋流对河水的顶托,减少泥沙堆积,保证河口通航能力,C项正确。河口修建堤坝,不表示港口规模扩大,不能扩大港口的吞吐量,A项错误。堤坝没有拓宽通航航道,不能提高船只通行速度,B项错误。堤坝延伸方向与海岸垂直,不能减小风浪影响,D项错误。第(2)题,特威德河河口堤坝的修建,河口北侧海岸泥沙沉积减少,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黄金海岸海滩退缩,B项正确。河流径流量未变,不会导致海水倒灌发生,A项错误。对河口鱼类资源没有明显影响,C项错误。堤坝北侧泥沙堆积减少,D项错误。]
地理实践力——草方格沙障与风沙治理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近地面层风速,减弱风的输沙能力,沙障阻止流沙的移动,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草方格沙障中种植的固沙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植物,这类植物根系发达,有效固沙,减少沙丘移动,同时增加植被覆盖率,截留水分,植物固沙,增强蓄水能力,削减地表风力,减轻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利于有机质积累,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以达到长久固沙的作用。
石方格沙障是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工程,能够有效防风固沙,据此完成(1)~(2)题。
(1)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B.高空输沙量 D.风沙活动高度
(2)与草方格沙障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 A.削弱风力 C.适应恶劣环境
B.稳固沙土 D.减少水分蒸发
[素养立意] 本题组通过石方格沙障和草方格沙障固沙,主要考查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
(1)A (2)C [石方格沙障是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工程,由于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可以有效地降低近地面的输沙量,与草方格沙障相比,石方格沙障更能适应恶劣的环境。]
题组1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聚落分布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C.水源
2.该地交通线( ) A.密集
C.呈“之”字形
B.呈网状分布 D.平直 B.地形 D.气候
1.B 2.C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黄土高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边的较为平坦缓坡阶地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聚落分布在河流两侧的较为平坦的底部为宜,可以远离陡坡,还可以避崩塌、滑坡。因此,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地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2题,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崎岖,加上聚落分布分散,为了连接各聚落,加上地形影响,该地交通线最有可能呈“之”字形分布,故C项正确;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聚落分散,因此不宜密集建设,也不应呈网状分布。故A项、B项均错误;受此地崎岖地形的影响,本地的交通线难以建设,也不宜平直分布,故D项错误。]
中国传统文化对村寨聚落的空间格局影响深远,山区村寨聚落的理想空间格局为“盆地——豁口——走廊”的壶天结构,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山——林——屋——水——林”景观模式。下图为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聚落居住地的最佳选址应该在( ) A.①区 C.③区
B.②区 D.④区
4.影响该区域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C.降水
B.光照 D.地形
3.B 4.D [第3题,聚落居住地应选在离河流较近,地势较高处,既取水方便,又可免受洪涝灾害,最佳的位置选在②区,故B项正确。第4题,聚落居住最佳的位置选在②区,该地区地势较高,地形较平坦,坡度较缓,所以主导因素是地形,故D项正确。]
题组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下图为露天采矿留下的矿坑图。据此完成5~6题。
5.对这种采矿方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破坏原有植被和地貌结构 B.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会造成大气和水污染
D.有利于地下水循环
6.治理矿坑最好的措施是( ) A.坑坡上植树种草
B.废渣、废土填埋后复垦还绿 C.坑内放水进行水产养殖
D.禁止人畜进入,让植被自然恢复
5.D 6.B [第5题,根据露天采矿留下的矿坑,可知露天采矿破坏原有植被和地貌结构;植被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地下水遭受破坏,矿物溶解于水中,导致水污染;不利于地下水循环;矿石开采过程尘土飞扬,会造成大气污染。第6题,读图可以看到露天采矿留下的矿坑非常大,特别深,最好的措施是将矿石开采产生的废渣、废土填埋后复垦还绿,恢复原来的植被。]
教材P36活动:
提示:1.图2-3-3展示了种植业农业景观,反映了生产规模小的特征。图2-3-4展示了畜牧业景观,反映了规模大、粗放式的特征。图2-3-5展示了山区立体农业景观,反映了地形、坡度对农业的影响,机械化术平低,科技水平低,以梯田形式发展农业。图2-3-6展示了林业景观,反映了人工参与为主的集约经营特征。
关系分别是: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往往地块狭小,以种植业为主;在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在起伏较大的山区以立体农业为主;在坡度较大的山区以林业为主。
2.据实际情况分析即可。 教材P37活动:
提示:1.耕地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江淮地区。 以上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适宜发展耕作业。
2.林地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东南山区。以上地区多为山地,地形崎岖、坡度较陡,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适宜发展林业。
教材P42活动:
提示:1.图2-3-11通过修梯田改造了地表形态,梯田可以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减少了沟壑的出现,梯田使地表局部区域呈现水平状态,降低了坡度。图2
-3-12通过填海造陆改变了地表形态,使一部分水域变成了陆地。图2-3-13通过开展小流域治理,减少了沟壑的数量,防治了土壤侵蚀。图2-3-14通过草方格沙障,降低了风速,提高了植被成活率,减少了风沙流动。 2.结合实际说明即可。
莘莘学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
的事。每一日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都要更用心。这天太宝贵,不就应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这天,它不再回来。加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