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好像一位良师,教我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一位益友,帮助我提高文学修养。
四年级,是养成诸多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四年级开始,学科难度陡增,作业量加大,学习任务更重。于是在开学季,我一度喘不过气。
但我依然痴迷于阅读。每天下午放学后,必然要读半小时的书。正当我手不释卷的时候,语文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读书笔记。老师刚落话音,有一个胖乎乎的男同学好奇地问:“老师,读书笔记是什么东西?”他问完后,全班六十位同学哄堂大笑。“住嘴!有同学不明白很正常。”老师用严厉的目光紧盯着我们,又诚恳地回答,“小王啊,只要摘抄一些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写两三句自己的感受,就写完了一篇读书笔记。”
听完老师的解释,我还是一知半解。我那会儿太害羞了,索性就不再追问了。那天老师布置的是《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真没想过初一会再次相遇。翻开这本书,我顿时懵了,因为《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有不计其数的好词好句,我找好词好句只费了半个钟头。可是从上小学开始,我的写字速度就一直慢如乌龟,摘抄也用了半个钟头。“呼!终于写完了。”我长舒一口气,手臂酸痛无力,右手食指严重变形。唉!我实在是想不出写读书笔记有什么可贵之处。
距离第一次写读书笔记,已经过去了三个年头。当然了,我还在写读书笔记。只是为什么还有咬牙坚持的动力,还是要回到三年前。
三年级,开始接触写作的世界,真是惊慌失措。写下一个字,思考三分钟。自从开始写读书笔记,书香飘进了我无知的脑海。有次我写了一篇以《最感动的事》为题的作文,添了一句某名著里的名言,被老师批改后写下了这样的批注:“点睛之笔”。我终于树立了坚持写读书笔记的观念。每次默读一篇课文,我一定要寻寻觅觅,看看有没有很优美流畅的词句。就这样持续下去,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眼睛不自觉地寻找好词好句,宛如兔子遍地找萝卜,汤姆遍地找杰瑞。
读书笔记,让我的作文水平突飞猛进,书香也让我得到了飞速的成长。但是日久天长,我的阅读习惯却从以前的“爱好性阅读”演变成单纯的“目的性阅读”。我从高高的书柜里翻出一本《城南旧事》,可我觉得女生的童年经历与男生相差甚远,便看不进去,只能借鉴写法,然后扔回书柜。我又翻开一本《朱自清散文集》,写得不错,可是二三十年代的生活相比现在太过遥远,也扔回去了。经过时间的洗礼,阅读兴趣也慢慢变淡了,就算是非得读,也就摘抄一些好词好句罢了。
所以,我过往那些阅读收获,随着时间付诸东流了。但是步入初中以后,我总算是在学校吃饭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我长久的夙愿总算实现:一本书,一中午。一旦没有作业,就抱着它读,困了就拥它入睡。4。23,是世界读书日,我想引用一句名言表达我的感受:成长的烦恼,交给阅读解决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