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2021-11-18 来源:钮旅网

  记得看过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感觉百岁老人脑筋那么清楚,对人生的感悟确值得我们学习和体悟。这次在图书馆偶遇杨先生的《我们仨》,仍旧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拜读的。

  这是一本小书,共分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人老了,爱做梦,担心心爱的人突然离开,杨先生把它叫做“长达万里的梦”。在丈夫和女儿弥留之际,杨老在女儿的搀扶下坚持每天去看丈夫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相聚在古驿道。后来,女儿也病了,杨老每天在梦中惦记着女儿。“我每晚都做梦,每晚都在阿圆的病房里。”“我不敢做梦了。可是我不敢不做梦。”失去女儿的痛是九十多高龄的老人无法承受的,“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在心上流泪。”当丈夫也离开自己,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时,杨老说,“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者那个小点。”“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如果前面两部给我们显示的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垂垂暮年,那么从第三部开始,杨老开始回忆,以回忆来怀念。“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1935年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同到牛津大学求学。钱先生是一个一心钻研学问的人,按能力杨先生是不输钱先生的,但杨先生为了能和丈夫一起,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奖学金,钱先生一个人的奖学金两个人省吃俭用。求学期间,生下爱女钱媛。用钱先生评价杨先生的话“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做女博士……”

  两人学成后,尽管国难当头,1938年8月一家三口毅然回国,钱先生到西南联大任教,杨先生母女俩暂回上海。两位先生一直笔耕不辍,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先生还翻译完《唐吉坷德》上下集共八册,钱先生写完《管锥编》。《管锥编》我在学校图书馆见过,但因为是文言文,未敢触碰。杨先生说,那是因为在文革期间,怕红卫兵不允许,钱先生“干脆叫他们看不懂。他不过是争取说话的自由而已,他不用炫耀学问。”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先生的语言十分精炼,是我所读白话文中少有的精致,很多平平常常的表述,却绝无一丝的拖泥带水。我不敢妄评杨先生是否绝代佳人,但杨先生的文章真的可以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来形容。读这样的书,哪怕叙述的是家长里短,也是一种享受,值得像品茶一样细细玩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